分享

重度自闭症儿子,13岁仍不会说话,却情绪稳定能沟通,妈妈的干预太有智慧

 北医脑健康 2023-10-24 发布于北京

她是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同时是一位13岁孤独症男孩的母亲。

在哆哆妈的分享里,我们一再被她对儿子的爱与包容所打动,哆哆如今13岁依旧无口语,却能和外界较好的沟通,哆哆妈的干预智慧功不可没。

她的育儿理念,不止对孤独症家庭有价值,相信对所有父母都会带来启发。


我儿子是一个典型的重度自闭症孩子,现在13岁还没有口语。

但他基本上在特校里和老师沟通、在家和家人沟通,都可以通过眼神和肢体完成。老师和我们也在教他用卡片交换和书写的方式,作为表达的一种媒介。

现在这样的情况不是很乐观,但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孩子在我们的努力下,基本上能在社区和学校里自主生活。


No.1

关注孩子的长处而不是短板

哆哆现在可以基本完成情绪表达和对他人的情绪解读,但随着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理解力越来越好,就会产生一些自卑和社交退缩的表现。

比如口语课、音乐课这些短板,他会很明显的垂下头,不愿意去配合。身边人能很明显的感觉到他的自卑。

其实很多家长会一直盯着孩子这样的短板,不会去过多发现他的长处的,但我会更多关注儿子的长处。

哆哆的长处就是运动,运动不需要过多的沟通交流,所以他在运动方面显得特别自信,但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没有办法完全自由的选择发展模式,我就会和老师沟通,孩子不会说话、唱歌,不要过度强迫他。

我也很感谢身边一直有这么多很好的老师和我配合一起支持儿子,像六一汇演这样的活动,我都会提前和老师沟通,老师就会给他安排摇锤铃,孩子参与其中其实也很开心,他会发现原来表演或者参与社交活动,不是只有说话才可以。

慢慢的孩子就能越来越从容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了,哪怕我不在台下一直鼓励他,他也可以完成。

这要感谢老师的配合,一起找到了适合孩子的方法。


No.2

共情是一切的开始

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很久以前在书上看到的故事。

有一个精神病人认为自己是一个蘑菇,于是每天蹲在角落里不吃不喝,很多医护都耐心地和他说,“你不是蘑菇,赶紧起来”。

然而说了千百遍,甚至过去拽他,病人还是无动于衷。

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心理医生走了过去,也撑了一把伞蹲在他旁边。病人很奇怪,时间久了,他就转身打量医生并问他,“你是谁?

医生说,“我是一只蘑菇。

病人说,“哦,原来你是只蘑菇。

于是两个人继续蹲着。久了之后,医生突然站起来走动。病人很纳闷地问,“你是蘑菇,为什么能动?”

医生告诉他,“蘑菇也是可以动的。”

这个病人突然像如梦初醒一样,原来蘑菇是可以动的,我是可以吃东西的,可以动的。

这个故事当时给我的启发就是,医生因为共情,触碰到了病人的心,继而对他进行了干预和改变。

所以我认为家长首先也要接受孩子的任何情绪,学会共情。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寻求到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找出造成他情绪的原因。

每个人的情绪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动机。

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亲子关系的感触,他很小的时候我就在培养我们的亲子关系,告诉自己要学会共情孩子。

因为障碍所在,孩子没办法像我们一样直观地表达喜怒哀乐,但这不代表孩子没有喜怒哀乐。

No.3

语言不是沟通的唯一方式

哆哆两岁七个月确诊,到今年也差不多十个年头,基本上算久病成医。

我相信很多孩子有语言障碍的家长和我一样,前期做了大量的努力,最终却都败给了现实。

但我觉得说话只是沟通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因此我在他的思维和理解方面下了很多苦功夫。

所以他现在用肢体和眼神表达自己,比如他想吃一个东西,他会把那个东西拿到我们面前来,特别是在外人或长辈面前,他会在人面前举着晃动,意思是我可以吃吗?

我们基本上会用沟通的方式问他,你想吃这个吗?他会用眼神看着你,点头告诉你。

如果在我们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会告诉他,“好,可以,你就吃一个”,如果不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会告诉他原因,“马上吃饭了,现在不可以再吃这个饼干”,他就会放回去,并且基本上是没有情绪的。

所以虽然没有口语可能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因为说话始终还是最便利的沟通方式,但无语言好像也并没有过多地妨碍到他去生活,去成长。

所以我也想家长们共勉,不要放弃孩子的康复,更不要放弃这个孩子。

我相信每个孩子出生时,家长都曾报以很大的期待,所以不要放弃孩子在你心目中宝贝的位置。

孩子的到来其实是要修正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更多的智慧,我觉得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人性中很可贵的东西,包容、理解、共情……

所以孩子哪怕没有口语,可能是中重度的孩子,但只要通过我们家长和老师的不懈努力,孩子一样可以在一个支持和包容的环境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No.4

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母亲

很多人在听到我的一些故事后,会觉得哆哆妈是一个伟大的,为了孩子倾其所有的母亲。

但这恰恰是我想说的,我们千万不要做这样的母亲,不管在何时何地,我们一定要先做我们自己。

这也是我和很多家长一直在倡导分享的,我们首先是自己,才是别人的母亲、妻子、女儿以及其他的社会角色。

我和哆哆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我没有觉得我是在教养或教育他,我更多是觉得我们两个在相互修正,我也在成长、学习。

甚至选择特教行业,也是我作为单亲妈妈的探索,如何尽可能保证我和孩子的同时成长。

所以你说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呢?我觉得还是因为是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