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飞来峰摩崖中的这群人,见证了王阳明的归葬盛典

 清兄访石问刻 2023-10-24 发布于浙江

作者:清兄

本文于2023年10月21日首次发表于微信公众号“清兄访石问刻”,转载请注明出处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一代大儒王阳明,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后,病逝于江西南安大庾县,随后其灵柩被护送回故乡浙江绍兴安葬,程煇所撰《丧纪》(《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七)详细记录了归葬过程。王阳明灵柩所经之地,各路达官显贵、门生故旧,纷纷前来吊唁,盛况空前,展现了其巨大的影响力。

  余姚王阳明故居,摄于2019.8.11

  绍兴王阳明墓,摄于2023.10.14

嘉靖八年(1529)二月初一,王阳明灵柩运达杭州,浙省高官几乎倾巢出动,悉数到场祭奠,场面可谓盛大,《丧纪》载:“丁卯,榇抵杭州府浙江驿,布政潘旦、刘节,参政胡缵宗、叶宽,参议万廷彩、庞浩,按察使叶溥,副使傅钥、万潮、党以平、何鳌、汪金,佥事孙元、巴思明、梁世骠、江良材、林茂竹,都指挥使刘宗伟,都指挥佥事李节、刘翱、孙仁、王佐,杭州府推官刘望之,府学教授陶贺,仁和县主簿曹官,富阳县主簿李珍,教谕黄宁,训导程大有、王裕,莆人知县黄铭介、子黄中,百户施经,各就位哭奠。”读到这段时,笔者顿时觉得一股熟悉感扑面而来,马上联想到杭州飞来峰的一方摩崖。

  程煇《丧纪》·丁卯·杭州府浙江驿

明代“桑溥等题名”位于飞来峰青林洞外壁,普通游客不易发觉,笔者在飞来峰访石不计其数,直到2021年12月18日才和褚信武兄一同确认其内容,覆刻在了南宋咸淳元年(1265)闰月“潜说友题名”字龛内,两刻字迹犬牙交错,较难辨认。潜说友,就是主修《咸淳临安志》的那位,据阮元《两浙金石志》卷十三记载,潜说友分别在杭州龙泓洞(今现场确认,实际在青林洞)、石屋洞和龙华寺留下过三方摩崖题名,其中石屋洞和龙华寺的早已损毁不存,仅有青林洞这方残存。承蒙褚信武兄分享,得知国家图书馆“碑帖菁华”数据库录有该刻拓片(名为“飞来峰题字”,道光年间金石僧六舟释达受所拓),原刻与拓片相结合尚可识出全文,释文:

潜说友/君高父。/咸淳乙丑闰月望题。

嘉靖戊子秋季,浙江按察/使泽山桑溥,副使凌川傅/钥、五溪万潮、颍东党以平、/雁峰何鳌、芗南汪金,佥事/南江孙元、钝斋巴思明、南/皋梁世骠、斗峰江良材,同/游于此题名。

  飞来峰青林洞“潜说友题名”和“桑溥等题名”,摄于2022.2.12

  “潜说友题名”和“桑溥等题名”拓片(图片源自国家图书馆“碑帖菁华”数据库)

“嘉靖戊子”即嘉靖七年(1528),清代黄易《武林访碑录》中录有“桑溥等题名”释文,略有瑕疵,其中“秋季”误作“季秋”、“何鳌”误作“何鏊”。客观地来讲,“桑溥等题名”直接沿用旧龛覆刻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宋刻“潜说友题名”,是极不厚道的。承蒙奚珣强兄分享,又得知国家图书馆“碑帖菁华”数据库还录有一张名为“桑溥傅钥等题名”的拓片,文字内容与青林洞这方“桑溥等题名”完全一样,但两张拓片显然不是出自同一方题刻,推测第二方刻在杭州别处,两刻镌石时可能使用了同一模板,惜笔者至今尚未找到第二方实物。

  “桑溥傅钥等题名”拓片(图片源自国家图书馆“碑帖菁华”数据库)

题名中的十人,除“桑溥”一人外,其余九人和《丧纪》中所列人物完全对应,且排名顺序都是一致的。为何单单“桑溥”和《丧纪》中的“叶溥”不一致呢?名倒是一样的,只是姓不一样。由于石刻相对于文本记载来说更加可靠,笔者十分怀疑《丧纪》所载有误。为了澄清这个问题,笔者稍做了一点钩沉辨析。

首先,查询了“桑溥”的资料,字汝公,号泽山,濮州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仕至浙江按察使,以忤浙中权贵落职,万历《濮州志》卷三有其传。

其次,在万历《杭州府志》卷十一·会治职官表·浙江等处提刑按察司·按察使·嘉靖·七年下找到了“桑溥,濮州人”。此外,摩崖中的副使五人和佥事四人,和职官表所载也是对应的(府志中作“何鏊”有错别字,实为“何鳌”),也就是摩崖和府志可相互印证。

  万历《杭州府志》卷十一·会治职官表·浙江等处提刑按察司

最后,再来查查“叶溥”,明代嘉靖时确有其人,字时用,浙江处州龙泉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历广济知县、南京兵科给事中、福州知府、建昌知府、山东按察副使、江西参政、江西右布政使,官至江西左布政使,嘉靖十一年(1532)致仕,光绪《龙泉县志》卷十有其传。叶溥并无在浙为官的经历,且按照明代官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叶溥作为浙江人,不可能出任“浙江按察使”这个职务。事实上,王阳明归葬那会儿,叶溥时任江西参政,在南昌也参与了吊唁,据《丧纪》:“辛卯,榇抵南昌府南浦驿,建安府镇国将军宸洪、太监黎鑑、御史储良材、参政叶溥……各就位哭奠。叶溥、赵渊、王暐、张元春、齐昇,又各特举焉。” 叶溥专门写了祭文,也收录在《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七。

综上,笔者可以确认《丧纪》中的“按察使叶溥”实为“按察使桑溥”,造成此误的原因,是与“参政叶溥”搞混淆了。《丧纪》是一篇基础文献,在关于王阳明的学术研究中时常会被引用,但“按察使叶溥”这个小讹,鲜有人会关注到,笔者以摩崖考证为切入点,方才顺便将其纠出,这也是摩崖证史的一个鲜活案例。

最后顺便提一下,青林洞那方题名中的副使“颍东党以平”,同年在丽水南明山石梁上也留下了一处摩崖,楷书,释文:

嘉靖戊子孟冬十有二日,/大观察颍东党公以平,张/燕南明山,时水部仁和一/泉邵经邦,偕弟验封进士/玉泉经济,同游雁宕过此,/奉饯席,回记如右。

邵经邦《游南明山记》(《弘艺录》卷二十六)记载了此游和题石之举。党以平,字守衡,号颍东,钧州人(“钧州”后更名“禹州”),正德九年(1514)进士,嘉靖六年(1527)任浙江按察司副使(分巡温处兵备道),官至右副都御史,乾隆《禹州志》卷七有其传。访石就是如此,不时会碰到石刻中的熟人,相顾无言,原来是你。

  南明山石梁“党以平等题名”,摄于2022.2.26


参考文献

1.  王守仁 撰,徐爱 等编辑,谢廷杰 汇集,《王文成公全书》,隆庆六年(1572)刻本。

2.  阮元 编录,《两浙金石志》,道光四年(1824)临海洪氏刻本。

3.  黄易 录,《武林访碑录》,上海图书馆藏丁氏八千卷楼本鄀公钟室钞本。

4.  李先芳 修,《濮州志》,万历十年(1582)刻本。

5.  吴自新、刘伯缙 修,《杭州府志》,万历七年(1579)刻本。

6.  顾国诏 修,《龙泉县志》,光绪四年(1878)刻本。

7.  邵经邦 撰,《弘艺录》,康熙二十四年(1685)邵远平刻本。

8.  邵大业 修,《禹州志》,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