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之旅

 东营微文化_ 2023-10-25 发布于山东
农历四月初九吃过早饭,赶往青州车站,搭上了八点十分发往杭州的动车。一路上听到报了淄博、济南、曲阜、枣庄、徐州、南京、溧阳、宜兴等几个站名,下午一点半就到杭州东站。第一次坐动车,感觉很舒适。过南京时拍下的一张照片,看江北麦田绿茵茵,到江南已是覆陇黄。妹夫马玉俊带车接站,已等待多时。驱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外甥女马静的别墅。这里是杭州西北边良渚镇的白鹭郡南小区,绿树掩映,青草遍地,环境洁净,很是优雅。
第二天上午,玉俊陪着我们夫妇先去灵隐寺。进入西湖边的林荫道,开始下雨,到灵隐寺大门口的时候,疏散的雨滴变成了密集的雨线,雨击路面,“哗哗”作响。手持雨伞,置身于烟雨迷蒙、绿荫遮蔽的灵隐寺中,杜牧的千古佳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瞬间涌上心头。四下张望,周围的景色在雨中更显得幽静神秘,由此想起,江南之美,或许就在这烟雨迷蒙之中啊。
灵隐寺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二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药师殿前的古树令人敬畏,从大雄宝殿至药师殿有一个多层台阶,上了台阶就是一棵七叶树,又名梭罗树,传说佛祖就在梭罗树下涅磐。殿前还有一棵玉兰花树和一棵四百余年的古樟树,古木参天,尤为肃穆。
从灵隐寺出来,雨已停歇。我们向景区深处走去,不长时间便走进了永福禅寺。寺院坐落在灵隐西侧石笋峰下,四周环拥古木,错缀修竹,境幽景深。里面有普园净院、迦陵讲院、资岩慧院、古香禅院等五个院落,主要景点有七佛塔、观音殿、三圣殿、大雄宝殿、心越纪念堂、梵籁堂、文景阁、福星阁、海日楼和桂隐堂,是一处错落有致风格各异的园林建筑群,充溢着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  
走出灵隐寺,上七路公交车,到断桥甫一下车,眼前立即一亮。二十几年前我来过一次杭州,西湖岸边处处有垃圾的情景至今不忘。而眼下的景色却令人赞叹不已。湖边的林荫道整洁清净,纤尘不染,漫步其上,如入仙境一般。
穿过柳荫抵近湖边观望,湖中的荷叶露出水面,雨后娇姿初展,更显秀美。矗立在湖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巍然挺秀,远远看着就像一个窈窕淑女站立在山头,与周边的湖光山色组合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
过了断桥,在白堤上走出不远,看到有几艘游船停靠在湖边,我提议一起上船游湖,大家欣然同意。船体不大,只有一名船工,他轻松摇桨,徐徐解说,慢慢地向湖心亭划去。船在湖中飘荡,人在舱里摇晃,耳旁响着欸乃声,眼前全是好风景。瞬间心潮涌动,欢喜无边,此时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才有所领略,真想大喊一声:“人生得意,莫过于此呀!”
雨后雾锁西湖,四下里烟雾迷蒙,远处雷峰塔影模糊,近处苏堤垂柳朦胧,只见到船下清澈纯净的湖水,却看不清整个湖面的情景,觉得有些惋惜。转念一想,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惋惜的,苏轼那首千古传诵的《饮湖上雨后初晴》诗,已经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神韵细致地描摹了出来,道尽了西湖的好处。西湖之美,不正在于“淡妆浓抹总相宜”吗?围着湖心亭转圈的时候,我们连续拍了许多照片,然后美滋滋地折回原地,兴冲冲地登岸上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在白堤上行走,视野开阔,神清气爽。从断桥起,过锦带桥,感念间即走到堤尽头平湖秋月。
再往前走是碧波环绕的孤山,久负盛名的西泠印社就坐落在孤山西麓。在植满垂柳的孤山路上,西泠印社小小的旧圆拱门并不显眼。但是这个书画篆刻学术团体,却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我在拱门前留影,大致浏览了一下社址内的情形。印社大院里面有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西泠印社还建有一座十一级的华严经塔,上面八级和塔顶部分雕有佛像,底座周围也有刻像,玲珑精巧,精美生动。一代宗师吴昌硕,被誉为“中国文人画最后的高峰”,是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他的塑像就置于印社的小龙泓洞内。
过西泠桥,临湖有一座六角攒尖亭,亭檐下悬匾“慕才亭”。亭内有座墓,墓碑上书“钱塘苏小小之墓”。六根亭柱上写满了楹联,有“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着西泠”、“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等过目难忘的联句。古往今来,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写诗作词,赞美这位才华横溢的“钱塘第一名妓”。唐代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写下了“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的诗句;元代诗人杨维桢在他的《西湖竹枝歌九首》中写道:“苏小门前花满株,苏公堤上女当垆。南官北使须到此,江南西湖天下无”。围着“慕才亭”转了两圈,抬头观赏近旁的西湖景色,平添了许多思绪。
走在六桥串联石板铺路的苏堤上,湖光如烟,柳色如洗,目之所及,风光无限。北起南屏山麓,南至栖霞岭下,两旁遍种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花木。四月西湖,和风骀荡,鸟语花香,意境动人。转身左顾,湖面上的游船影影绰绰,湖岸边的山峦若隐若现。此时的西湖好比披着一层浣纱的少女,沉浸在蒙蒙烟雾中,愈发显得娇羞、秀美。
徒步走完苏堤再去雷峰塔景区。雷峰新塔由台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建在古塔遗址之上,塔身为平面八角形楼阁式,是一座八面五层钢结构塔,斗拱飞檐,古色古韵。我们乘电梯登上五层的外观平座,举目四望,尽管暮色渐浓,秀美端庄的西湖、绿意葱茏的湖心三岛也能看出轮廓。从五层慢慢走下来,最后进入塔基里面,围着玻璃天棚覆盖着的古塔遗址转了一圈。透过玻璃,能看到一堆堆的砖石,端详着这些饱经沧桑的遗物,仿佛目睹了雷峰塔苍凉、凝重的千年古韵。
这次到杭州,想去千岛湖和天目山看一看,把这个想法告诉德芹以后,她让女婿张峰彬先订了千岛湖两日游的一个旅游团。到杭州的第三天早六点,峰彬把我们老俩送到集合点,然后坐上大巴奔波了两个多小时,来到了杭州西郊淳安县境内的千岛湖旅游码头。紧接着登上沁园号游艇,游览千岛湖中心五龙湖区和龙山岛。
千岛湖因湖内有一千多个小岛而得名,以“千岛、秀水、金腰带”为主要特色景观。这里“岛屿犹如碧玉翡翠,小的似螺黛一丸,大的则是碧岫千寻,娴静如玉,似笋似笏;而湖水如揭去面纱的少女,明眸皓齿,柔情依依,展露了秀水真容;它的腰带就像在翡翠上镶了一圈金边,在太阳的照耀下,光芒四射,耀眼无比。”
游完这六个小岛,总体感觉是,这里的自然风光确实不错,只是岛内的人文景点没有什么创意,让人留不下深刻印象。下午两点结束了岛内游览,被送到返回途中的千岛湖镇的一家新华酒店住下。
在千岛湖的第二天一早,来了一辆小车,接我们前往千岛湖森林氧吧,路程不长,不到半个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这个千岛湖东部的小山里,植被茂盛、空气清新,随处可见溪涧、瀑布,景色与台湾的阿里山有点相似。我们一行四人,在密林中漫步砾石浅滩,过独木桥,攀陡岩木梯,观千叠瀑布,闻森林馨香,吸高氧空气,听鸟鸣泉音,感受着山野灵气。尽管山林中空气凉爽湿润,但是爬到山顶也出了一身大汗。大约游览了两个小时后出来,坐车返回,结束了这次千岛湖两日游。 
千岛湖归来,去天目山的念头就动摇了。连续几天的游逛,尽管还没感到多么疲累,但是继续观光的兴致就没有原来那么强烈了。到杭州的第五天,不想再到远处去,老伴更愿在住处和德芹说话,我和玉俊及峰彬就去附近的良渚博物院参观。
峰彬驾车带我们前行,很快就来到良渚博物院。这座博物院外观粗犷、大气,灰白色墙面没有任何装饰,显得简洁而流畅,与美丽洲公园的小河、草坪相映成趣。整个博物院的建筑设计来自“一把玉锤洒落大地”的理念,主体由四个不规则的长方体交错围合而成,馆内设计了三个天井式主题庭院,在三个相互联系又独立的展厅中,分别陈列“发现求真”、“良渚古国”和“良渚文明”三大内容。
我对第二展厅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个展厅运用大面积的情景再现陈列形式,来表现良渚先民日常生活的情境,整体景观大气逼真。开阔幽静的回廊里,碧绿的水池映照着头顶一方蓝天,一扇深棕色木门悠然开启,就像开启了一道通往远古的岁月之门。门内的这个古国活灵活现,有人纺织,有人伐木,有人制陶,有人制玉,有人站在高地营建宫殿,有人顶着风雨在拉纤。负重的农家夫妇在田间耕作,由灯光和音响营造的“甘霖”簌簌落下,在田地里溅起点点泥浆;渔家夫妇用竹筐装起收获,孩子则和大闸蟹玩得正欢。这些生动的雕塑,让人如临其境似的目睹着五千年前良渚先人的生产劳动情形。
展室内有一堵古城墙断面,城墙一侧延伸开来,是一幅描摹“莫角山营建”的巨幅油画:成百上千个工匠赤裸着上身,在旷野中劳作;不远处的袅袅炊烟中,依稀可见正在营建中的古城。展厅一角还有良渚先民围栏捕鱼的生动场景。参观良渚博物院,就是进行了一次声画俱佳的时空之旅,能让人切实感受到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次来杭州,所到之处,有一个全新的感觉,先后游览的景点,都给予我们许多的愉悦。转天一早,怀着得享美景、不虚此行的欢乐之情,赶往杭州东站,坐上返程的动车,结束了这次美好的杭州之旅。(201506)   
(摄影  曲德胜)         

作者简介

曲德胜,字任之,利津县南岭村人。一直喜好文学创作,写有不少散文小说。曾任《山东区域文化通览·东营卷》副主编,先后著散文集《跟着黄河走》、长篇小说《五家湾》,新近将六十余篇文史散文结集为巜这里曾经是大海》,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东营微文化》投稿要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