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彩色老照片:二手衣摊贩;驿站的驿卒;北洋海军官兵们合影;邓世昌与洋人教官合影

 杂家馆藏 2023-10-25 发布于四川

在晚清时期的一个清晨,跳蚤市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卖旧衣物的男子正专心致志地整理着自己的摊位。他身穿一件洗得泛黄的衬衫,一条深色的裤子,裤腿上沾有一些泥土,头上戴着一顶帽子,看起来朴实而平凡。

他的摊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旧衣物,有华丽的旗袍,有简朴的长衫,有厚实的棉袄,也有轻薄的夹衣。这些衣物虽然已经被人穿过,但在这个跳蚤市场上,对许多穷人来说,它们仍然是难以企及的奢侈品。

地摊旁聚集了很多人在挑选衣物。有身着破旧长袍的老者,他们在寻找能御寒的棉袄;有年轻的妇女,她们在挑选适合自己丈夫或孩子的衣物;还有一群小孩子,他们好奇地围看着这些旧衣物,也许梦想着能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新衣服。

虽然这个市场售卖的都是二手衣物,但对于那个时代的穷人来说,这些衣物仍然是非常昂贵的。那时候,贫富差距极大,富人过着奢华的生活,衣着华丽,金玉满身;而穷人则生活得艰难困苦,衣不蔽体,家徒四壁。

这是一张清朝时期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主人公是一名驿站的工作人员,被称为驿卒。驿卒是清朝时期驿站中的基层管理人员,他们负责传递信件、接待过往官员、马匹管理等职责。

在清朝时期,驿站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官员和军队传递信息、运输物资的重要途径。每个驿站都有一定的规模,配备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和马匹等资源。驿卒作为驿站中的基层管理人员,是驿站中最为忙碌的一群人之一。他们需要确保信件及时传递、马匹得到妥善照顾,并为过往官员提供必要的接待服务。

在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驿卒的形象非常朴实。他穿着简单的衣物,面带微笑,面对镜头时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紧张或不安。他的神态和气质都透露出一种沉稳和干练的感觉,这正是驿卒这个职业所需要的特质。

1894年,北洋海军官兵们齐聚一堂,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中的军官们一个个神采奕奕,脸上洋溢着自信和乐观的笑容,仿佛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了信心。而士兵们则显得有些忧心忡忡,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战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当时,中日海军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大战,胜负尚未揭晓。这些北洋海军官兵们身处前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时刻准备着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然而,他们不会想到,这场战争的结局竟然是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

邓世昌于1881年带领200多名中国水兵远赴英国,接舰并接受英国人的培训。这张照片拍摄于他们在英国学习的时期,照片中的邓世昌以及中国船员们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

他们不仅在英国接受了先进的科技和经验的培训,还认真学习如何操作新型的船只和武器。这些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使得他们的水军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邓世昌所带领的致远号,在后来的1894年不幸被日军炮火击中,但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英勇抵抗,最终壮烈牺牲。

清朝末年,这是一张中国官员与外国官员的合影,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氛围。从照片上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并不比欧洲人矮小,相反,他们的身材高大挺拔,散发着一种自信与力量。

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日本人时,会发现他们看起来确实有些猥琐和狡猾。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安和算计,似乎在思考着如何利用周围的一切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与照片中其他官员的坦然和自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1900年香港拍摄的照片中,坐在左边的男子是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而坐在右边的则是英国派驻香港的第十二任港督卜力。

1898年6月9日,李鸿章作为清政府总理衙门大臣,与英国驻华公使在北京签署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这份条约是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旨在将九龙半岛及其附近岛屿租借给英国。

在清朝末期,一列满载平民的列车静静地停在站台边,等待着出发的命令。这列火车的车头和车顶,都被熙熙攘攘的平民们占据了。他们有的携带着家眷,有的背着行李,有的还牵着牲口,无不充满了对未知远方的憧憬与期待。

在清朝末期,官道上的一名官差手持长木棍,严肃地站立着。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照相机。他的穿着看起来有些不合身,衣服上布满了破烂和污渍,显得有些肮脏。这种形象与我们在清代电影中看到的那些整洁、精致的官吏形象截然不同。

这名官差可能是当时社会底层的一名普通公务员,他的职责是维护官道的安全和秩序。然而,他的穿着和形象却反映了当时清朝末期社会的一些问题。清朝晚期,国家逐渐走向衰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这种背景下,官吏们的形象也受到了影响,他们往往衣着破旧、面色疲惫,与普通百姓一样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和苦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