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其实很抠门,且看此帖!

 细直紧园 2023-10-25 发布于浙江

图片
▲米芾《乡石帖》28.2cm×3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行书《乡石帖》,亦名《紫金帖》,是米芾50岁的一则手札,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点击下方,查看书法视频教程  
图片
释文:新得紫金右军乡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果不复用此石矣!

紫金石为历史名石,唐宋时即负盛名。紫金石又有琅琊紫金,是可以用做制砚的名石。

帖中看以看到,米芾得此宝物后的心情异常兴奋。

苏东坡与米芾是好友,长米芾十五岁,也是极爱名砚之人,听说了此事,就找米芾说要借走一赏。大哥要借心爱之物不能不借,米芾就借给了苏东坡。

然而携走米芾紫金砚的时候苏轼已经病重了,并在这年的七月二十八日离世前,嘱咐其子要将米芾的紫金砚陪葬。
米芾听说此事不干了,因为他太爱此砚台啦!

在他自己撰写的《宝晋英光集》记此事说:“吾年老才得紫金石,与余家所收右军砚无异,人间第一品也,端、歙皆下”。

所以说米芾要找苏东坡寻回此砚台,大哥也不行!

真是太抠门了,哈哈哈哈哈!

下面看看米芾就此事的另一则手札:

图片

米芾《紫金研帖》28.2cm×39.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大意是:之前苏子瞻(苏东坡)从我这里借走了紫金砚台,临终前嘱咐他的儿子,等他去世后要将这紫金砚,当做陪葬品一起入殓。现在我拿回了紫金砚,不能让它来当陪葬品。因为一件流传给后世子孙的物品,怎么能够可以与人的遗体这种已经完全涅槃、修成正果的圣洁之物放在一块呢?

苏东坡这位大哥,也不靠谱,借了砚台不还,还要陪葬?!呵呵,也有可能是惜砚如命的米芾想要回砚台故意这么说的。砚台要还,跟大哥说话还是很婉转的: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米芾喷出的这一段佛家用语,令人忍俊不禁……

完了米芾的这则趣事儿,下面再上米芾的这两件墨迹高清图,欣赏一下他的书法之美。
乡石帖》高清单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吾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紫金研帖》高清局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说实在,米芾这两件都很精彩,风格极为相似,从中可以看出,米芾所谓的“刷”字,实际上是令毫平铺纸上,并产生“万毫齐力”的效果,且使书法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美感的书法力作。

可以说米芾的这个“刷”法,是适应行书发展到宋代,走向“尚意”之路以后技法上的新变化。

这种“平铺纸上、万毫齐力”的笔法,犹如中国人吃饭时的“筷子”的用法——就是那么两根细棍,在指头的作用下,可以“夹”、可以“啄”、可以“叨”、可以“挑”,还可以“叉”,总之,它是灵妙多变,为方便人们实用服务的。

照之于书法,那“万毫齐力平铺纸上”的笔法,在书法家以气运腕的作用下,同样可以“啄”,如《紫金研帖》中“苏”字的草头两点、“之”字上点的写法;可以“叨”,如帖中的众多横画的起笔;甚至还可以“夹”,这是一种“衄”法,如帖中“其”字的下两点;可以“叉”,如帖中“物”字收笔的两撇。

总之,米芾的《紫金研帖》,是为了使书法血浓骨老、筋藏肉盈并且能够姿奇态逸而灵活用笔的产物。

宋代以后的书法大家,如元之鲜于枢、明之吴宽、徐渭、黄道周、倪元璐,清之王铎、傅山,都是在深刻研习米芾书法后而卓然成为大家的。(摘自姿奇态逸 生机勃然——米芾行书《紫金研帖》赏析 作者:东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