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读《张君秋艺术年谱》有感

 lsjxs 2023-10-25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图片

好友赵炜先生题赠的《张君秋艺术年谱》厚厚的上下两册近日快递到家,并附送毛世来先生青年时代玉照一张,这样一份珍贵而厚重的礼物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新书到手,随即捧读翻阅,不忍释卷。

前几年为了写一点关于张君秋先生生平事迹,也曾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尤其一些重要演出事实都需要找到准确出处,所费的精力不少。今见赵炜先生编纂的《张君秋艺术年谱》,贯穿张先生一生的艺术活动都给完整罗列出来,这一“义举”给研究张君秋带来多大的方便啊!同时这一项工作所费的时间和精力也非言语可以表述,这是我作为一个热爱张派艺术的爱好者首先要向赵炜先生致敬的地方。

京剧流派的兴衰与很多因素相关,除了符合艺术规律的传播链条之外,断断离不开“研究家”的贡献。不管是业内也好、行外也罢,他们不同角度的理论和阐述都会对流派艺术本身和传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说句现代一点的话,有流量才有热度,一个艺术流派要维持它的热度,最重要的是得让它“有流量”!就张(君秋)派艺术来说,现在很需要有《张君秋艺术年谱》这样的著作来带起张派研究的流量来。

就《年谱》本身来说,它相对准确记录了张君秋从艺一生的舞台轨迹,具体到哪一天、在哪里、什么剧场、演出剧目、合作者都是谁、同台还有那些节目、是营业演出还是其他诸如义务戏之类,它的“准确”是因为它是编纂者从一张张旧报纸的广告栏里辑录出来的第一手资料。至于说“相对”,一方面可以排除凭记忆,或者想当然来确定某一个事实;另一方面也给深入探讨留下余地。关于张君秋先生首次登台的演出剧目这一项重要史实,张君秋先生自己曾经自述为《女起解》,之后的各种文章都延续张先生的说法;更有画蛇添足者声称是由王瑶卿先生做主,萧长华先生为之配演崇公道。而根据《年谱》的记载,1935104日,北京《平报》登载广告:张君秋首度登台北京华乐戏院,演出剧目为《玉堂春》“会审、监会、团圆”,然后在114日在哈尔飞戏院再度登台,演出了《法门寺》和《女起解》。这一记载还原了历史真实,无可争辩!但是再仔细推敲,这一则报纸广告,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认真查看《年谱》就会发现,除了初出茅庐的三次《玉堂春》,报纸广告标示“会审、监会、团圆”,张君秋不管是搭班,还是挑班,还是解放后四大头牌合团,终其一生未见有贴演《玉堂春》“监会、团圆”的记录,只单唱《女起解》《玉堂春》(仅唱《三堂会审》),或连唱《起解会审》,这在《年谱》中也可以得到验证。而且按常理推断,作为童伶初次登台,唱“会审”易,唱“监会团圆”则难,难在表演!所以张君秋首次登台是否演出了“会审、监会、团圆”还有值得商榷之处。我的推测是张君秋唱“会审”,另外一位旦角接唱“监会、团圆”,从广告名单中判断,可能是赵绮霞。报纸广告突出宣传“张君秋”,是为了捧捧新秀的“初次出演”,当然这只是“推测”,目前没有其他旁证资料可以确认当时确实是那么演的。

图片

1935年10月4日《平报》广告

《年谱》虽然是演出时间、地点、剧目等的罗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比较单调,而对于对张君秋艺术有无限兴趣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百科全书。面对一条条的演出记录,会引人很多的遐想。比如,《金山寺 断桥亭 雷峰塔》是张先生的得意杰作之一,《年谱》的封面用的就是《金山寺》,这“扮相”、“身上”称得上一个帅”字!张君秋1942年挑班谦和社,第三场演出就是《金山寺 雷峰塔》,从此开始就经常贴演,并加入《断桥亭》,成为《金断雷》,有时也贴《全部白蛇传》;到北京京剧三团期间,因为有冀韵兰的合作,更是大唱特唱。直到四大头牌合团,张君秋一辈子大约演出180次,其中还不包括《年谱》未及的“剧目不详”的部分。说张君秋的《金断雷》是千锤百炼的代表作并不为过。有一些人总拿张先生说“你们别学我的老斗身上”来说事,其实从行当来说,老派的的青衣就是以唱工胜场,身段比较简单。到张先生这一代演员,对标的都是四大名旦,所以,他的戏码当中,不但有《金山寺》,还有《穆柯寨》《十三妹》;王瑶卿为了加强张君秋的表演基础,给他说过《棋盘山》《娘子军》等,只是这些戏并没有在台上是唱过。除了这些带武的,像《头二本虹霓关》《游龙戏凤》《五花洞》这些也都是常常演出;他的《霸王别姬》可是与金少山、孙毓堃唱的;1943年底到1944年初,张君秋挑班谦和社在上海更新舞台连唱20场《汉明妃》,这些在《年谱》中都可以查到。如果真如张先生自谦所说自己是“老斗身上”,刀枪不入,那么这些戏还能贴吗?还敢贴吗?重要的是张君秋的这些戏既不是领导认可,也不是专家评定,而是实打实用卖座来证明的。

图片




图片

我自己对于张君秋研究颇有兴趣,但因为资料涉及有限,对一些史实难以判断,只能含糊其辞。我知道《年谱》当中一定会给出答案,所以,《年谱》拿到手就去查找那些曾经留下的疑问,这种感觉真可以说“迫不及待”,《年谱》真对了我的胃口了。张先生在秋社时期曾经新编《奇烈记》,当时根据袁世海的回忆录中相关章节判断,《奇烈记》的首演应该不晚于194411月。但是《年谱》记载的张君秋与袁世海合作那一期天津演出并没有《奇烈记》首演记录,《奇烈记》首演是在19469月。类似这样的出入,当然选择以《年谱》为准。另外,《年谱》对于准确判断史实提供了对照依据。《年谱》记载:19461月,张君秋在天津首演《怜香伴》。这出戏现在一般都定义为张君秋编演,但是这出戏应该是与《缇萦救父》《孔雀东南飞》一样,属于“王(瑶卿)门本戏”!现在可以查到的资料,王门弟子郑冰如在1940828天津贴演过《怜香伴》(《庸报》广告)、王瑶卿的爱女王铁瑛也贴演过一次。对照他们首次贴演的时间,可以对《怜香伴》是否张君秋创排做一个明确的定性。当然,《怜香伴》是张君秋1946年推出之后才受到观众的欢迎,成为秋社常演剧目之一。加上后来没有其他王门弟子再唱这出戏,而张君秋又对《怜香伴》进行了加工改编,所以才被认为是张君秋早年“编演”的新戏。

图片
图片

1940年郑冰如
1946年张君秋

纵观《年谱》所罗列的张君秋演出历史还可以发现在张君秋个人挑班的年代,是他演出最为频繁、密集的时期,结束挑班,进入国家剧院时期,演出急剧下降,但是张派新戏在这个阶段出现爆发:《珍妃》《秋瑾》《西厢记》《赵氏孤儿》《秦香莲》《状元媒》《楚宫恨》《诗文会》接踵而出。随着政治空气的改变,张君秋的演出剧目受到极大的局限,只有《秋瑾》《芦荡火种》和《年年有余》三出。随后就是1966年到1976年十年的空白,当时张君秋46岁到56岁,完全处于艺术家的黄金时期。如果这前后156年时间还给张君秋,对张派艺术、对京剧艺术又会是怎样的一种贡献,思之不免怅然。

《年谱》除了详细整理罗列出张君秋一生的舞台演出节目单,还刊登大量剧照和戏单、报纸广告,还增加各类介绍张君秋的书籍简介、张君秋研究文章的目录、张君秋存世音像资料目录等,作为方便研究张派艺术的指引。昨日就有一位同好好友在读到《年谱》之后,与我探讨张先生《望江亭》与《西厢记》两剧扮相上的区别,这就是《年谱》带来的推动效应。报纸广告这一类的东西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广告作为宣传品,它也是演员在当时演出市场地位的旁证材料。演员地位越高,人气越旺,往往体现在报纸广告上就是版面大、名字突出,凸显的是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因为演出广告一般是戏院出钱去做,广告费都在演出成本里。报纸广告演员名字是“躺着”、“坐着”,还是“站着”都有讲究;合作演出,演员的名字怎么放也比较敏感,从中都可以看出演员在班社中的地位。但是放在报纸的整版广告中,则可以看出演员在大演出市场中的地位。抗战胜利之后,张君秋在京剧旦角一行中的声望越来越高,可以说是力压群雄。当时《华北日报》的京剧演出广告版面中,“张君秋”三个字总是要比别人大一号,连带张君秋所唱的戏码,也要跟着大一号。然而,时势变迁,演员是的命运从报纸广告中也会透露出来,《年谱》中的报纸广告照片,真实地记录了这种变化。1966年大演现代戏的时期,报纸广告也就一个小块豆腐干,就写《年年有余》,连演员都不登了,尽管马连良、张君秋是何等赫赫有名。

图片

1947年3月1日《华北日报》

数十万字的《年谱》一下子读不完,其中还有许多可以寻找的“线索”,激发张君秋艺术的追随者、爱好者去深入领略和探讨,它的价值就在我们不断翻阅过程中发现和感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