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美援朝中的陕西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3-10-25 发布于陕西

.

抗美援朝中的陕西

万众一心 踊跃支前 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二级战斗英雄蔡兴海。

印有“抗美援朝 爱国增产”字样的搪瓷缸。它见证着大华纺织厂职工用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的感人故事。

全国劳模张明亮的儿子张抗旱介绍,这堵老院墙是父亲在世时垒下的。每当看到它,张抗旱就会想起父亲当年辛勤劳动、积极生产的场景。

本报记者 郑斐文/图

“当年,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在朝鲜,他们都是一二十岁的年轻人啊。”10月20日,93岁的陕西泾阳籍抗美援朝老战士蔡兴海哽咽着对记者说,“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上甘岭战役中,时任志愿军某部副班长的蔡兴海和战友们先后7次打退美军冲击,歼敌400余人。1953年6月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批准蔡兴海与黄继光、邱少云等6人的记功命令,蔡兴海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陕西先后有3000多名志愿军将士壮烈牺牲,也涌现出像蔡兴海一样的一大批战斗英雄。

今年10月25日是第73个抗美援朝纪念日。73年前,我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入朝后的第一仗,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异常残酷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广大志愿军指战员赴汤蹈火、视死如归,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在大后方的陕西,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陕西省委领导全省人民参军参战,捐献武器,拥军优属,订立爱国公约,开展劳动竞赛,开辟了轰轰烈烈、竞相争先的第二战场,为抗美援朝战争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 全民动员起来,一切为了前线

“'在祖国的号召下,我今天献出3个子女,希望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最前线更有力地打击敌人。’爱国妇女刘纯静的亲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被杀害。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她毅然送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参加军干校。”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宣研处处长窦庆动情地向记者介绍。

1950年底至1951年6月,陕西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关于在各种军事干部学校招收青年学生和工人参加志愿军的决定,出现许多父母送子女参军、妻子送丈夫参军、兄弟争相参军的动人景象。全省各大中专学校超过半数的学生踊跃报名参军入校。广大工人、农民积极报名参加志愿军,或加入支前战勤队伍。1951年10月底,全省有10万多人报名参军,经批准,6.71万名青年光荣入伍。

1950年10月至1952年5月,陕西共为入朝作战的第19兵团补充兵员3.1万多人,为志愿军组建5个补训团1.3万多人。全省先后有3482名优秀儿女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特等功臣杨育才、郝兴文、蔡兴海、卢耀文、苏世英、郭正喜、彭福礼、罗沧海等一大批战斗英雄。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陕西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踊跃支前。志愿铁道职工、志愿汽车司机和志愿医疗队、防疫队不断开赴前线,西安铁路分局(今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有39批1500多名职工赴朝修筑铁路,完成了支援前线的运输任务。1522号机车全体机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集体荣立大功一次,1522号机车获得“三等模范机车”称号。

“我堂兄刘敦高就是在朝鲜前线光荣殉职的。”刘敦高的堂弟、原西安铁路分局退休干部刘敦鸿说,“当时我们分局的职工赴朝修筑铁路,担负运输任务,有91人次立功,刘敦高等11名同志在战场献出宝贵生命。”

■ 先军属后自己,大力拥军优属

“贡献一切力量,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军行动;加紧生产,沟通物资,增强我们的战斗力量……”1950年11月11日,西安市工商界制订了五项爱国公约,并向全市工商业者发出一致信守的号召,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1年6月24日,在全国抗美援朝总会关于推行爱国公约等号召发出后,陕西省委及时作出普遍订立和修订爱国公约指示,要求各地推广并制订爱国公约。随后,各地据此引导群众结合实际制订爱国公约,在农村逐渐订立到户,在工厂订立到车间,在机关订立到科室。当年底,订立爱国公约在全省得到普及。

“先军属、后自己”,陕西城乡人民尽最大努力,采取许多措施,保证烈军属的生产生活。

在陕西省委的领导下,全省各地建立了拥军优属委员会,积极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支援抗美援朝运动。1951年到1953年,全省先后3次派代表到前线开展慰问志愿军活动。有关专区还积极宰杀肉牛,将其加工成牛肉干送往前线,表达了全省人民对志愿军的关爱和支前决心。

各地给生活困难的烈军属及时补助实物和资金,用包耕代耕的办法解决缺少劳力家庭的实际困难,制定烈军属子女升学、就业等方面的优待政策,发动群众积极拥军优属,解除志愿军后顾之忧。同时,广大烈军属自强自立克服困难,积极参加生产,涌现出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农民吕鲜艳等308名模范军属。

“模范军属吕鲜艳当时是乡妇联主任、优抚委员,其丈夫在朝鲜前线,家里只有年迈的婆婆和两个年幼的弟弟。乡亲们三番五次要给她家帮工,都被吕鲜艳谢绝了。”窦庆说,吕鲜艳联络了4家4个劳动力成立互助组,地里屋里啥活都干,还积极主动关心帮助贫苦军属解决困难。

■ 开展劳动竞赛,捐献飞机大炮

“在张明亮互助组的影响下,关中有2000多个互助组参加爱国保棉竞赛,全省7.2万多个互助组订立生产计划。”全国劳模张明亮的儿子张抗旱说。

随着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将抗美援朝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大力开展爱国劳动竞赛。西北国棉四厂工人孟天禄创造了“钢丝机工作法”,宝鸡新秦公司印染厂工人罗五妞等创造了“甲二络纱工作法”,兴平县(今兴平市)三合村的张明亮互助组带领全县47个互助组,向全国发起夏收和夏选爱国生产竞赛,得到全国8400多个互助组响应。

爱国劳动竞赛不仅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而且使全省经济得到较大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为19.69亿元,比1949年增长33%。

在西安市太华路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陈列柜里,一个陈旧的搪瓷缸引人注目。搪瓷缸上,“抗美援朝 爱国增产”8个鲜红的大字静静地诉说着历史。

“当年,全省各地工人加班加点努力生产,用实际行动捐献飞机大炮。我们大华纺织厂职工用节约下来的钱款捐献了一架'大华职工号’米格战斗机。”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馆长张超自豪地说。

1951年6月1日,全国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同日,中共中央也发出《关于开展爱国公约和捐献武器运动的指示》,要求各地把捐献武器与增加生产结合起来。陕西人民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大规模的爱国捐献武器运动。

全省工人按计划加紧生产创收,向前线提供有力支持。西北机器厂、私营第一联营皮革厂、军需部被服一厂、西安铁路分局等单位号召全体职工加班加点生产,用超额工作量捐献飞机大炮;西北后勤汽车制配厂职工一下午就捐出4200多元现金、2两黄金等;宝鸡新秦公司2800名职工,用超额完成生产指标的奖金和省吃俭用节余,捐出2.3万余元。

“桑木扁担竹筐筐,担上公粮喜洋洋,支援朝鲜赶走美国狼。”全省各地农民唱着歌谣,积极开展快缴粮、缴清粮和卖棉、存棉运动。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农民杨直光自愿捐出祖传的两个金元宝,不少地方妇女还捐出结婚时的金首饰。

全省文艺工作者通过创作书画作品、到街头演出等形式筹措资金。爱国艺人常香玉率领西安香玉剧社人员,半年时间在全国各地义演178场,用收入的15.2万元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成为闻名全国的抗美援朝运动模范。

西安市工商界发起“人人献出一日工资、尽自己力量参加爱国捐献运动”。到当年10月,捐款总额为170.48万元,提前半年完成捐献10架战斗机的计划,并增献1架战斗机。11月,宝鸡市工商界提前超额完成捐献战斗机1架、大炮1门的任务。

截至1952年5月底,全省人民共捐献人民币624.9万元,折合战斗机41架。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订。8月2日,西北区、陕西省和西安市抗美援朝分会在西安市革命公园联合召开大会,庆祝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订。至此,全省抗美援朝运动结束。

“抗美援朝运动在陕西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党的坚强领导,展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既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恢复和发展我省国民经济、推动各项社会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省委党史研究室二处处长董强说,“时至今日,我们仍要时刻铭记那段历史,弘扬、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振奋精神、昂扬斗志,敢于斗争、勇于担当,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贡献力量。”

.

让精神永续传承

郑斐

73年弹指一挥间。硝烟散尽,那场战争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在采访中,我们仍深深感到,历史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从未走远,一直在传承。

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蔡兴海老人,回忆起那些艰苦卓绝的战斗时依旧心情激动,他希望后人能永远记住那段历史;全国劳模张明亮的后人依旧住在老家,从不炫耀父辈当年的先进事迹,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家训深深刻在他们的记忆中。在大华纺织厂原址上建起的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里,前来参观的大学生很多。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上,肃穆中透出一种坚毅。

70多年前,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却毫不畏惧、决不退缩,因为他们深知,身后就是祖国,为了和平,他们不能后退一步;70多年前,在祖国大后方,包括三秦儿女在内的全国人民,在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同仇敌忾、同心协力,捐献武器、拥军优属、订立爱国公约、开展劳动竞赛,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为抗美援朝战争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他们每个人,都是英雄;他们每个人,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敬重。

那段峥嵘岁月渐行渐远,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已融入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