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中工学院建校时期的回忆

 hcw33 2023-10-25 发布于广西

1953 年建立的华中工学院,1988 年改名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改名华中科技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现在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高等学府之一。我作为当年建校筹备委员会的成员之一,现就个人记忆所及,对1953 年至 1954 年间建校初期的一些情况作一回顾。

动议建校

动议成立华中工学院,最早可追溯到1952 年。1952年,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学习苏联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苏联当时的高等院校体制是:综合型大学(如莫斯科大学)数目很少,而工科类型的院校相当多,如包曼工学院,莫斯科动力学院等,其中许多是非常有名的学校。因而我国在院系调整时,为适应即将开始的大规模经济建设(1953 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人才的需要,相继成立的新院校中属于工学院类型的比较多,华中工学院就是其中之一。1952年四季度,中南行政委员会所属文化教育委员会召开高等教育计划会议(当时全国分为六个大区),决定在武汉新建三所工科院校,即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和中南水利学院。为了统一建设规划,1953 年1月,由中南教育部发文,正式成立三院联合建校规划委员会,由当时武汉大学工学院院长查谦教授任主任委员,下设建校办公室作为办事机构,负责规划建校的具体事宜,并任命武汉大学教授兼总务长张培刚为办公室主任,武汉大学土木系教授王寿康、湖南大学副总务长殷德饶为副主任,下面再设各处室,分管各项具体工作。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即在建设校区的过程中,原本是三所学院分区筹建,为什么到后来只剩下华中工学院一家呢,其中有一个过程。

1953 年以前,我在湖南大学电机系任副教授。当时湖南大学由李达任校长,易鼎新任副校长。易原是湖南大学工学院院长,是国内知名的动力工程专家。当初拟议成立中南动力学院时,原准备任命易为院长,以后由于他积劳成疾,突然逝世,一时没有适当人选担任院长职务,最后由中南教育部研究决定:将两院合二为一,机电互补,这样对学校发展有利,因而不再单独成立动力学院,而将学校命名为华中工学院。另外,中南水利学院后来决定在东湖选址建校,不来关山地区,以致最后,所谓“三院”建校,就只有华工一家了。再则,当年最初规划建校时,水院拟建在武冶公路以北,而路南是按两个学院(即机械与动力)规划的,在东西两头,各建有教学和宿舍楼。以后成为一校,才逐步向中间地带靠拢,所以说建设成为今日的格局,是有历史缘由的。以上说明在正式成立华工之前,还有拟议成立中南动力学院这一段经过。

华中工学院建校时期的回忆

选址关山

华工的正式成立,是在 1953 年5月,由中南高等教育管理局正式发文通知,成立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由查谦任筹委会主任委员,刘乾才,朱九思任副主任委员,张培刚、文斗,刘颖等十九位同志为委员,我也是筹委之一。

当时组成华工的师生员工,主要是由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四校的工学院中机、电两系及部分基础课的教工和学生,还有少数从华南工学院调入的教工组成。据有关资料统计,最初各校调到华工的教师共有202 人,调入的二、三年级学生共 1459 人。我在成立华工的过程中,参加过不少活动。最初在湖南大学电机系任教时,在 1952年下半年,

曾参加过由易鼎新副校长主持召开的会议,参加的人员是当时湖南大学机械,电机两系部分主要教师。在会上易鼎新就成立中南动力学院

的事和大家通气,并希望大家顾全大局积极支持,服从组织调配。此外,湖南大学党委书记覃正光同志也找我个别谈过一次话,动员我到武汉参加建设新校,以后易校长因病逝世,情况虽有一些变化,但建校工作仍在继续进行,湖南大学方面由电机系系主任文斗教授牵头参加筹备工作。大约在 1953 年初,南昌大学刘乾才教授先后两次来湖南大学,在御书楼会议室找一些教师开会,传达学校筹备情况,这时学校已正式定名为华中工学院。刘乾才过去曾在湖南大学任教,解放前在江西中正大学(解放后改为南昌大学)工作,也是当年筹建华工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在 1953 年一年中,我曾好几次出差到武汉参加工作会议。那时到武汉,主要是乘坐火车。从长沙到武汉,行车一般要 11~12 个小时,但车厢整洁,行车准点,车上服务有序,人流也不多,治安很好。记得最早的一次会议是在汉口璇宫饭店召开的。会议由查谦主任主持,讨论了新校选址问题,决定在关山建校,并组织筹委们到关山察看,征求大家意见。当年关山校址离武昌城区较远,交通极不方便,不通公汽。我们所见到的是一大片农田和一些丘陵地带,没有道路,没有树林,连农民的房舍也很少。有些人当时觉得选址离城太远,将来建校会有不少困难。但以后事实证明,当年查谦院长选在关山校址建设校区,是高瞻远瞩的。1953 年建校时,还曾调集了一批建筑专家,成立了专门班子,包括湖南大学土木系柳士英教授等人来从事校区的设计规划工作。当时国家拨给的基建投资经费为 1326 亿元(相当币制改革后的人民币 1326 万元),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 8.14万平方米,是当时中南地区最大的建设工程之一,施工任务由中南建筑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承担,参加建设的施工队伍有几千人,可见国家的重视。

借地办学

整个校区建设,由于第一期工程需要较长时间,而学校在 1953 年要招收新生,原来老生开学上课又不能延误,因此筹委会在查谦主任主持下,做了大量工作,详细研究了学校教学组织,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筹备工作,并决定在1953~1954 学年度借用武汉大学校舍成立院本部,又分别在长沙、南昌,桂林三地借用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的部分校舍成立三个分部。在几次会议中,还审定了院本部和三个分部的教工调配及学生分配方案,也审定了拟开办的四个系、八个本科专业和四个专修科的教学计划,由本部和分部有关人员组织开展具体工作。当年三个分部的主任委员是:长沙分部文斗、南昌分部刘乾才、桂林分部朱九思,各分部均成立了常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教务组、总务组作为办事机构。我参加了长沙分部的筹建工作。以下着重介绍长沙分部的有关情况,其他两个分部的工作情况大体相同。因未亲自参加运作,故不多赘。当然,以上学校的筹建过程,都离不开当时中南高教局和学校行政及党委的具体领导。由于长沙分部主任文斗教授担任学校副教务长,在武昌时间较多,所以长沙分部的工作主要由副主任魏开泛教授代理,办公室主任由李灏教授兼任,总务组主任由我兼任,教务组主任由肖援华老师兼任。长沙分部常务委员会成员由文斗,魏开泛、黎献勇,余克缙、龙瑞图、李灏和我七人组成,其中黎献勇教授由华南工学院调来,余克缙教授由广西大学调来,其余几位均为原湖南大学教师。以后又由院本部调来汲新同志负责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当时长沙分部配备的干部有伍祥甫、吴光宇,刘英隽、杨厚福、肖文明、吴风章,曾广美、戴良泳、罗涤新等多位同志。

华工成立之初,由于人员来自几所大学,特别强调团结奉献精神,大家克服困难,同心协力把工作做好。长沙分部几位负责具体工作的人员都是原来湖南大学的教职工,与当年湖南大学的党委和行政领导如覃正光书记,涂西畴校长及有关处室负责人等比较熟悉,工作上常得到他们的支持,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安排、生活工作、借用房舍等,都比较顺利。根据校本部安排,当年在长沙分部学习的学生,全部是机、电两方面专业的老生,共有684 人;南昌分部全部为当年招收的新生,计 810 人;桂林分部有新生 404人,老生 299 人;武昌校本部全部为老生,计476 人,全校新老学生数总计为 2673 人。在 1953 年全国各地建立新校的规模和速度上来看,我校都是居于前列的。

当年 10月 15日在武昌本部举行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中南高教局潘梓年局长到会讲话,筹委会主任查谦作了报告,武汉大学李达校长也出席了。长沙分部在 1953 年 10 月 24 日也是顺利地举行开学典礼,并请来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唐生智副主席,省委宣传部朱凡部长、省教育厅肖敏颂副厅长等领导出席开学典礼。分部在长沙一年办学的过程中,利用原来湖南大学的条件,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包括实验实习等任务),节约了不少办学费用。记得有一次中央教育部杨秀峰部长到湖南大学视察,顺便也到了华工长沙分部了解情况,我向他汇报分部总务工作及经费使用等情况,颇蒙嘉许,认为符合勤俭节约精神。

华中工学院建校时期的回忆

回归本部

在分部工作的短短一年时间中,除了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到后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是 1954 年秋季要将全部师生员工眷属及物资设备搬迁到武汉。当年正是长江大汛,湘鄂两省均为洪水所困的一年,水陆交通都非常紧张,人员是由陆路火车运输,物资设备则由水陆两路运输。由于湖南木材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当年学校还在长沙购置了一大批供师生用的木器,包括床铺和其他家具都是经水路运到武汉的,这些工作都是通过同武昌校本部联系,双方员工协力完成的。

1954 年搬迁工作由于当年洪水淹没路基,陆运一再推迟,直到 8 月中旬才搬迁完毕,在此之前,南昌分部和桂林分部均已先期搬到武昌。我们到武昌后由于本部各部门准备工作做得很好,学校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食堂,教工集体宿舍和家属住宅的各种设施,大体都配备齐全。到校师生员工经过几天休整,即开始各项正常教学工作。当时学校体制都已进行建制,初具规模。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在正式任命院长前,由筹委会集体领导,主任委员主持校务,对于学校的行政机构和教学组织确定设立院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成立 4 个系、1个实习工厂以及 24 个教研室等,各级负责人名单如下:

主任委员查谦

副主任委员刘乾才朱九思

办公室主任熊小村

副主任汲新

教务长刘乾才(兼)

副教务长文斗 刘颖 洪德铭

总务长 张培刚

副总务长 万发贯 殷德饶

机械制造系主任 万泉生

副主任 龙瑞图 陈日耀

内燃机及汽车系主任 余克缙

副主任方传流

电力系主任 朱木美

副主任 陈泰楷 蒋定宇

动力系主任 黎献勇

副主任 蔡名芳

实习工厂第一厂长 龙瑞图

第二厂长 朱海

每一个系又分别领导几个教研室,开展教学和日常工作。我个人到本部后,担任了首届电力网和电力系统教研室主任,专心教学工作,不再兼任行政事务。

1955 年 6 月,国务院正式任命查谦为华中工学院院长,

彭天琦、刘乾才、朱九思三人为副院长。

以上一些为华工建校时的大致情况,因为事隔多年,有些记述和时间,不一定很准,但事实是大致不差的。

华中工学院建校时期的回忆

1954年以后,国家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的科教兴国政策以及历届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的不断努力,使得学校在各个关键时刻都抓住了发展机遇,获得了极大地发展,从原先的单一型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今日研究型的综合型大学。校园建设得美丽如画,成为武汉地区的一处风景,这些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时光如流水,从建校到现在,我们这些当年参与建校的人都已经离退休,其中大部分同志已经逝世,如今健在的只有少数人。回首前尘,感慨万千,我们这一辈人经历了新旧两种社会,阅尽世事沧桑。老虽老矣,但我们莫不心向校园,情系华工,希望我们的学校不断发在这片土地上,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莫不牵动着我们的情感,印证着我们青春时期的理想和追求。聊以自慰和引以为豪的,是我们都为祖国的教育工作,尽了绵薄之力,作了点滴贡献。

华中工学院建校时期的回忆

(作者周泰康系武汉市政协第六、七届常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