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苑键弹(58)林大谟(巴方一叶)序《汝南谣萃》

 清江野老 2023-10-25 发布于广东

友情提示:本刊宜用手机标准字号浏览,在电脑上浏览页面效果更佳!

 长阳龙舟坪

序《汝南谣萃》

★ 林大谟(巴方一叶)

  癸卯初秋的一天,我接到梅月生先生电话,约我为《汝南心谣》作序,我明确地说我对“五句谣”研究不够,应该请更合适的人来完成。可我就是经不起种种理由的“进攻”,还是被高帽子给“蛊惑”了。

  大家知道,“五句谣”是长阳诗人田昌令先生在传统民歌“五句子”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诗词新体,至于两者的共同之点、区别之处以及其创作方法,已经在大江南北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笔者就不再赘言了。

  田先生自己定义为“谣”,向卫国先生为《五句新谣》作序的题目是“'五句谣’与中国新诗体的探索”。《辞海》对“歌”的解释,一是“唱”;二是“歌曲,能唱的诗”。对“谣”的解释,一是“不用乐器伴奏的唱歌”;二是“民间流行的歌谣,如:童谣、民谣”。对“诗”的解释第一义项为“文学的一种体裁,文学的重要类别之一”。

  由此看来,“歌”是能唱的诗,“谣”是能唱的歌,“诗”也叫诗歌。亦即“歌”“谣”“诗”共同点是主要的,不同点是次要的。故此,我认为“五句谣”称之为“歌”不是低看,称之为“谣”当然正确,称之为“诗”未必不可。

  我们还是依照田先生自己的定位,以“谣”相称。

  一般来讲,一个新的文化现象能够被认可并发展壮大,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近些年来,成百上千的自称为“新诗体”的东西发表于多种信息平台,或是昙花一现,或是无人问津,或是嗤之以鼻,而“五句谣”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田先生的《五句新谣》于2012年出版,距今仅11年时间,其实是非常短暂的;而全国知晓或者创作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数量之大,个中缘由除了当今信息速度特别快等因素外,宜于让人接受主要是因为有其优势,有其不同。五句谣依绝句格律而作,三四句宜用对仗,加大了创作难度,增强了艺术色彩,文人诗的特点更加明显。五句谣保留了民歌“五句子”的基本形式,三四句对仗可以适当放宽,结句给与了可粘可不粘的灵活性,这样整体要求宽严有度,激发了创作热情,也收到了创作成果。有人说“五句谣”适合具有风情味的创作,笔者认为这话没错,但不尽然,诸多题材都可以用“五句谣”的形式来表达,或许正在登上大雅之堂的路上。

  “序”并非理论研究,更应该是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余研究理论不够,正好找个理由说说“正题”。

  《汝南心谣》是梅先生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创作出来的,甚是钦佩。其数量381首,共分9辑,这里不一一罗列。

  通读《汝南心谣》不难发现,有三个特点尤为明显。

  一、个人履历的回望

  按照梅先生自己的话说,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也确实是快到花甲之年才进县城做了一份工作,但绝不能因其农民身份而门缝里看人。他的作品是各个时期的缩影,表现得恰到好处。

  《支农》:“记得十二上初中,新书不念要支农。上周南岭割荞麦,本月东田收薯藤。此期学业又扑空。”可见其学生时代正值“文革”,半个世纪过去,依然感叹不已。按照梅先生的才华可以大胆地推断,如果处在当今,那一定是“985”以上。这种生不逢时的荒废我也感同身受。

  《初恋》就不像《支农》那样唉声叹气,而是春天般的心情,浓墨重彩的笔调,从头至尾,甜甜蜜蜜,缠缠绵绵跃然纸上:“记得正是树发芽,会战水渠初见她。从此相思萦旅梦,如今早已抱孙娃。心底仍飘那片霞。”

  再看《村主任位上》:“风雨一肩勤务员,管收管种管吃穿。全村发展心中计,百姓呼声我上传。两届任期未敢闲。”我没有村干部经历,但我知道,村干部是天下最不惹人做的“官”。尤其是那个年代,村干部根本都不脱产,但下面的诸事要认认真真地管理,上面的指示要不折不扣的完成,一年到头的待遇微乎其微,收获更多的是忍饥挨骂,完全靠一种精神作支撑前面的作品35个字就表现出了这些。

  二、时代特征的扫描

  梅先生所处的时代见证了生产力落后,国家贫穷,公民困难的特殊年月,又通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精准扶贫,脱贫致富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使国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的历史过程。

  《特产税》:“数额均按树株摊,春上就将约契签。未果先交特产税,无田也付口粮钱。违心收款累村官。”此谣记录的是在地方税源及其匮乏的年代,层层分配税收任务,全体干部都当税务官,最后一站自然落到村干部身上,再没有下级可以下任务了,那么只能“心内使劲”,在农民身上“生火”。春上就与村民签约,清点责任田里的经济林木,计算出当年应缴特产税数额,无论当年收成如何,这个“约”是必须要履行的。如果遇上年轻读者,请你千万不要不信,这就是二十几年前的真实写照。

  《库区渔民》:“当家划桨内撑竿,一叶扁舟钉浪尖。频荡江心忧两岸,慢收鱼网在长滩。常把辛酸装半船。”此谣反映的是环保政策相对宽松的年代,农民养鱼增收的真实画面。谣的末句“常把辛酸装半船”,只有看见了的或者知道内情的人才写得出这种入木三分的句子来。

  还有《花甲赋》:“余在老家行孝心,妻飞天府带乖孙。一年四季难谋面,九夏三春像路人。时代催君暂离婚。”从梅先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夫妇一个女儿,工作于成都。女儿成家后,其妻离开故地前往事孙,而老家尚有九旬母亲,梅先生只能在家尽孝,这样形成长期“离婚”,亲人若路人。在我看来,不仅仅梅氏家庭是这样,当今的中国,不分城市农村,一对夫妇只要有了孙辈,就被迫“离婚”,个中酸甜苦辣可能只有当事人体会最深。

  三、风土人情的记载

  风土人情一般指一个地方的气候、地势、习俗、礼节、喜好等,这里以习俗为重点解读几首,也许有些是年轻人根本就没有见到过的,甚至说都没听说过的真实历史。

  《阉猪佬》:“走村串户吹羊角,顶日腰藏去势刀。刃划腹中鲜血现,针缝皮下火灰疗。从此猪儿不翻跷。”此谣记载的是阉割公猪的过程,因为阉割了的公猪才不想心思,只有本分才肯长肉。其中“去势刀”“不翻跷”言简意赅,幽默风趣。与现在不同的是“吹羊角”一去不复返了,因为现在都有手机,哪个家庭有这种需求只要一个电话就事了。

  《坐夜》:“痛满灵堂泪雨飞,声声丧鼓寄哀悲。孝男孝女棺前跪, 至友至亲通夜陪。欲唤故人终不归。”“坐夜”一词解释多种多样,这里的“坐夜”可能土家族地区以外的一些读者字典里根本就没有这个词,意指办丧事的情形,尤其是出殡前一夜的活动,深深表达了亲人生离死别和亲朋好友及邻居的哀挽之情。

  再看《回门》:“新媳三日喜回门,旧镜梳妆好悦心。母女千言说午夜,香糖一棒慰芳邻。转眼姑娘成客人。”“回门”实际上是汉族传统婚俗。是指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夫妇新婚的第三天后回岳父母家,对于新娘来说,则是初为人妇后回到自己的娘家。这种婚俗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是因为当今都是快节奏生活,即使知道其习俗,但从客观上做不到。此谣末句“转眼姑娘成客人”也是点睛之笔。

  我看已经够了,不管是从选材到主题思想,还是从架构到语言艺术,这个册子的闪光点比比皆是,再次证明高手在民间,农民是可以写出好作品的,甚至有些作品只有农民才写得出来呢。最后也用“五句谣”作结:

  贺岁寒一友《汝南谣萃》付梓

一友天天在造谣,

汇成册子上千条。

杀青处处关风向,

到手人人当夜宵。

长阳特产任君挑。

2023年9月2日于半瓶斋

长阳龙舟坪东眺

图片来自百度

清江野老制作


延伸阅读:

汝南五句谣(第一辑)

汝南五句谣(第二辑)


作者简介

  林大谟,湖北长阳人,大学本科,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宜昌市楹联协会理事,长阳诗词楹联学会会长,《长阳诗苑》主编。曾主编诗联专著4部,参编相关诗联专著6部,被授予湖北“联坛精英”称号。


我知道您也在看,请点在看

————————

诗苑键弹 精彩回放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

——————————

关注清江诗圃 触摸诗意清江

这里是

竹枝词的平台 五句谣的源地

       

————————————

本期赞赏收入70%发还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