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常见病害主要有紫斑病、锈病、菌核病、黄矮病、霜霉病、灰霉病、软腐病、黑斑病、病毒病等。常见的虫害主要有葱蛆、葱蓟马、斑潜叶蝇、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 预防:甲霜灵锰锌、烯酰吗啉等 重点下雨前后用药    重点下雨前后用药
主要危害叶片和花梗。 叶片染病,初在叶片上产生黄白色或乳黄色的病斑,呈纺锤形或椭圆形。发病部位以上叶片下垂干枯。假茎早期发病后,其上部生长不平衡,致使植株向被害一侧弯曲。晚期发病,病部易开裂,影响种子成熟。花梗发病时,初期出现椭圆形病斑,较大,乳黄色,后期变为淡黄色或暗紫色。 湿度大时,病斑表面遍生灰白色绒霉。该病斑上生出杂菌后,有时还形成黑绒状霉层。药剂选择:霜霉威盐酸盐、翠金、敖合生、烯尔嘧、净爽、掌上名钻等,每5~7天喷一次药,连续3~4次。   主要危害叶和花梗。 发病初期,呈水渍状白色点斑,病斑迅速扩大呈纺锤形凹陷斑,先为淡褐色,随后变为褐色至青紫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后期出现同心轮状紫色大斑,病斑上有层黑色霉层。如果病斑围绕叶或花梗扩大,可使之从病斑处折断。 药剂选择:百菌清、噁霜·锰锌、甲霜·锰锌、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等,每7~10天喷一次药,连续3~4次。预防可以用苯甲·嘧菌酯 、吡唑.丙环唑高温,雨水丰富,尤其是梅雨期常有发生,温度在25~27摄氏度最易发病;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时也最易发病。    预防用异菌脲 根据发程度选择计量 重点下雨前后用药
近期发现红紫葱发生格外严重,前期处理很重要,一旦发生,很难根治。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防治土传病害的药剂成份有噁霉灵、咯菌腈、甲基硫菌灵、微生物菌剂等,应选用正规产品,早用早防。  主要危害叶片。初期,产生白色斑点,直径1~3毫米,多由叶尖向下发展,逐渐连成片,使葱叶卷曲枯死。湿度大时,病部生出褐色霉层。斑点梭形至长椭圆形,病斑多时汇集成斑块,使半叶或全叶卷曲、枯焦。灰霉病是低温高湿是发生和流行的条件。低温(18~22℃)和高湿(相对空气湿度90%以上)是该病发生与蔓延的主导因素。潮湿时,枯叶上生大量灰色的霉层,多由叶尖向下发展,逐渐连成片,使葱叶卷曲枯死。药剂选择:腐霉利、异菌脲、噁霜·锰锌、百菌清、嘧霉胺等,每10天一次,连续2~3次。
 叶片和花梗病部失水后缢缩变细,叶片枯萎,病部以上易折倒。 发病条件:较低的温度和潮湿的环境,温度10-20°,相对湿度90%以上春季3-4月,秋季10-12月,高发期一般只发生在:成株期发病严重的年份:⑴早春低温、多雨 ⑵秋季多雾、多雨 主要危害葱叶。 初期,叶片上出现零星的小泡点,后发展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小斑,病斑表皮开裂后,散出橙黄色或紫褐色的粉末。严重时,葱叶上布满病斑破裂后留下的疤痕,易枯死和腐烂。发病初期及时喷洒三唑酮、烯唑醇、星秀、佳途等,每10天喷一次药,连续2~3次。 叶染病出现褪绿长圆斑,开始黄白色,迅速向上下扩展,变为黑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病情扩展后,病斑连片,略现同心轮纹,层次分明。后期病斑略凹陷,密生黑短绒层,被害部软化,容易折断。药剂选择:异菌脲、噁霜·锰锌、百菌清等,每10天喷一次药,连续2~3次。    主要施肥过量,地势不平积水,温差过大、高温强光等引起黄化、萎嫣等、晒伤等现象。  5%阿维菌素+啶虫脒+助剂
   蓟马以成虫和若虫锉吸植株幼嫩组织(枝梢、叶片、花、果实等)汁液。嫩叶受害后使叶片变薄,叶片中脉两侧出现灰白色或灰褐色斑,形成密集小白点或长形条斑,表皮呈灰褐色,出现变形、卷曲,嫩梢变硬卷曲枯萎,生长势弱。 氟啶虫酰胺.啶虫脒、 烯啶虫胺、氟啶虫胺,高抗性蓟马建议使用新化合物“唑虫酰胺”或复配制剂效果更理想。根据蓟马昼伏夜出的特性,建议在傍晚用药。蓟马隐蔽性强,药剂需要选择内吸性的或者添加助剂,而且尽量选择持效期长的药剂,建议选择合适叶面肥与微量元素同时喷施以及时弥补因虫害而抑制生长期带来的影响。    葱管虫之所以难打,原因主要有三点:
1,葱类外壁皮厚且光滑,打药时大部分药剂难附着、难渗透,药液顺管壁滑落浪费,无法起到杀虫作用;2,常规甲维盐、康宽等药剂重复使用,导致葱管虫抗性日益加强,加上葱管虫虫体大,代谢快,抗性强,杀灭效果不好。3,农户提前预防概念薄弱,打药时间偏迟,一旦葱管虫发生几乎呈爆发之势,很多药剂作用不行。 防治药剂:傲歌、惊爆、谋打、甲维盐.茚虫威等。    建议喷射角度保持在50°--90° 喷射距离保持在药剂充分雾化点 刚好接触大葱叶片  大葱叶片特性: 叶面积小且直立,叶片表面有白色蜡质层,药剂不易附着! 叶片蜡质层厚: 建议喷药时加上有机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