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比登天:谥号“文正”是评价文臣历史地位金标准,有谁获得过?

 吕剑藏书 2023-10-25 发布于山东

李东阳,大明王朝官场上的长青树,历仕四朝,在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入阁,一直到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致仕,担任阁臣时间长达17年。

因在正德年间曾屈于权阉刘瑾淫威,故而在致仕后内心惶恐,就怕死后谥号受影响。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八月十七,李东阳已经处于弥留状态,朝廷委托杨一清探望。

杨一清一眼看出了李东阳的煎熬,心怀不忍之下,乃透露:“国朝以来,文臣未有谥文正者,请以谥公”。

听到这里,病入膏肓的李东阳挣扎着爬起来,当场给杨一清磕一个头。

能知道自己的谥号是“文正”,李东阳确实是可以含笑九泉了。

难比登天:谥号“文正”是评价文臣历史地位金标准,有谁获得过?

李东阳像,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01

虽说“担当生前事,何惧身后名”,但没有哪个文臣能够做到完全不在乎死后的“谥号”,也没有谁能够禁得住谥号“文正”的终极诱惑。

虽然朝堂重臣在逝世基本都会有谥号,但是谥号可是分等级的,比较一般的是文简、文义、文达、庄靖、文宪,高一级的是忠献、文定、文懿、忠肃,更高一级的是文襄、文忠、文靖。

但是最高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文正

“文”代表的是经天纬地、慈惠爱民、道德博闻;“正”代表的是清白无污、大宪克就、诚信守忠。

尤其是在北宋司马光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这使得文正的地位被一锤定音。

获得文正谥号,是盖棺定论,是对政治生涯、为官成就、道德品质的最大肯定。

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也不会轻易将“文正”谥号予人。所以,在历史上能够获得文正谥号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最早被定下“文正”谥号的,乃是唐朝初期的魏征,但当时还不叫文正,而是“文贞”。直到北宋时期为避讳宋仁宗赵祯名讳,才改为“文正”

难比登天:谥号“文正”是评价文臣历史地位金标准,有谁获得过?

魏征像,现藏于西安博物院

有趣的是,在北宋之后还是有人获得过“文贞”谥号,即明朝的杨士奇、徐阶。但是,这个文贞已不是文正,虽然含金量也还可以,但远远比不上文正。

02

针对臣子定谥号最早可追溯至周朝,然而当时对于谥号控制十分严格:“生无爵,死无谥”,一般只有国君才有资格定谥号。

在秦朝,霸道总裁嬴政直接废除谥号。

虽然西汉恢复谥号,然而门槛极高,仅限异姓王及列侯;而在东汉时期,能获得谥号的好多都是祸国殃民的太监、没啥能力的外戚。

一直到了唐朝,因为有了规范化的谥法,在获谥资格、定谥程序以及赐谥标准等方面都予以明确。

在唐代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总计只有4人,由此可见一斑。

这四个人分别是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

无一例外,都是担任过宰相。可见,想要获得文正谥号,担任宰相是一个硬件标准,而后世朝代同样如此。

在唐代这四个“文正”当中,前三个并没有出现争议,只有张说存在争议。

这是因为张说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同时还是天下文宗,但其人脾气很差,而且还贪财好色。

难比登天:谥号“文正”是评价文臣历史地位金标准,有谁获得过?

张说像,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这使得张说死后被赐谥号文正,引发较大争议,最后还是唐玄宗亲自出面,强行压下争议。

02

到了宋代,因为是文治巅峰朝代,所以获得谥号“文正”的大臣数量略多,总计有9人,分别是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

其中,李昉所靠的是资格老,寿命长。其出生在后唐时期,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到了北宋时期,担任宰相时间长达10年。可谓五代十国的活化石。

在致仕之后,如遇朝会宴饮,李昉还是会位列宰相班次之中,充当官场吉祥物。

最后在72岁那年,陪同宋太宗在南郊祭祀,跳舞的时候不小心摔在地上,然后逝世。

这么大岁数了,属实不容易,纵使没功劳也有苦劳,所以得到了“文正”谥号。

而范仲淹自不必说,如果他的谥号不是文正,那这个谥号也就没有存在必要了。

难比登天:谥号“文正”是评价文臣历史地位金标准,有谁获得过?

范仲淹像,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至于司马光,大抵就是走完自己的路,让他人再难走路……

难比登天:谥号“文正”是评价文臣历史地位金标准,有谁获得过?

司马光像,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值得一说的是王曾,这位传奇宰相,执政时候把皇帝与太后全都得罪死死的,结果在死后还能够获得谥号“文正”,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难比登天:谥号“文正”是评价文臣历史地位金标准,有谁获得过?

《改容听讲图》,描述的是王曾请仁宗到崇仁殿听学士讲论语,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而蔡卞作为蔡京的亲弟弟,实际与哥哥是两路人。其为官清廉,支持变法,是王安石的女婿。而且其书法成就颇高,完全不次于蔡京。

至于黄中庸与郑居中,虽然名声不显,但熟悉宋史就可以知道,这两人不论是个人品德,还是为官政绩,都够得上谥号文正的资格。

到了元代,获得文正谥号的有6人,分别是: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

具体也就不提了,因为元代社会治理极度糟糕,所谓的“文正”,就是小孩过家家,其中也就耶律楚材的牌面还凑合。

03

到了明代,吸取了元代教训,对于“文正”谥号赐予,门槛已经提高到天际。

有明一代,真正获得“文正”谥号的其实只有两人,即李东阳、谢迁

这两人都是弘治中兴的内阁宰辅。事实上,当时内阁重臣有三人,属于黄金三角,时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李指的是李东阳,谢指的是谢迁,而刘则指的是刘健。

刘健也是一代贤相,四朝元老,正直诚实,忠于职守,但却未获得“文正”谥号,而是次一级的“文靖”。

这是因为刘健病逝于嘉靖五年(1526年),熟悉明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时间正是大礼议之争刚刚结束,君臣对立矛盾突出。

另外也有两人获得“文正”谥号,即方孝孺、倪元璐,虽然资格肯定是够,但情况比较特殊——都是在南明弘光时期被追谥为“文正”。

而到了清代,谥号“文正”的有8人,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总体来看,清代谥号文正的有相当部分是名不副实的,论起含金量,也就比元代强一些。

汤斌清正廉明,号称“理学名臣”,实际在政绩成就上并不算高,给他谥号文正,只是因为清初统治者需要倡导程朱理学。

刘统勋、朱珪、李鸿藻(与李鸿章不是哥俩,一个河北保定、一个安徽合肥)算是够格;曾国藩自不必说,虽然有给人剃头的爱好,但确实有再造江山之功。

难比登天:谥号“文正”是评价文臣历史地位金标准,有谁获得过?

至于曹振镛的谥号文正,则完全是名不副实、德不配位。这位历仕三朝而不倒的重臣,曾公开宣扬做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只知道一味迎合皇帝,在任上庸碌无为,属于高配版的清朝孙连城。

同时历史地位也严重不足,在《清史稿·曹振镛传》中只有七百字。

而杜受田与孙家鼐的谥号“文正”,则算是占了帝师的便宜。尤其前者,是咸丰皇帝直接赐予,未经廷议。

另外,晚清三个重量级人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在死后却并未获得文正谥号,而分别是“文忠”、“文襄”、“文襄”

原因就是:这三人,都是曾把朝廷得罪狠了的……

04

总体而言,这些获得“文正”谥号之人,不管是名副其实也好,名不副实也罢,但都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之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