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思明居士 2023-10-25 发布于河北

诗、词、歌、赋,是古人抒发真情实感的佳作。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将内心情感倾注在这些文学形式之中,留给后人赏析品读。然而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传世的名篇佳作只是少数。

其中有一首诗歌,明明带着一个错误,却依然流传千古,那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01

《枫桥夜泊》这首诗里面,“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话明显有问题。乌鸦通常在黎明时分啼叫,不太可能在月落时分鸣叫。这是一个让人扼腕的明显错误。

然而,这首诗还是流传下来,成为千古绝唱。究其原因,这首诗之所以不被这个明显错误所埋没,在于其超凡的艺术魅力。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枫桥夜泊》描写的是秋天枫桥暮色苍茫的景色。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家国的思念之情。

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恢弘,用词精炼,每一句都道出了诗人离乡背井后的无限感伤。尤其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将一种抽象的思念之情,化为非常具体的意象,深深打动人心。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正是这种意境的震撼,使人无暇顾及诗中小小的错误,只看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不止《枫桥夜泊》一首诗存有错误却流传后世。

杜甫的名作《春望》中“国破山河在”一句,也明显有误。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山河哪会随着国家兴衰而在或不在呢?然而这句话却道出了杜甫对盛世覆灭、江山破败的无限惆怅,成为千古绝唱。由此可见,一个作品能不能流传,不在于是否存在错误,而在于是否能打动人心。只要能抓住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细微的瑕疵便可被谅解。

在中国的诗歌发展中,《枫桥夜泊》并不是唯一含有错误却流传的作品。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都说明一个道理: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其价值高于任何细节错误。只要能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触动读者心灵,就是一首成功的作品。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时至今日,《枫桥夜泊》之所以仍是千古流传的杰作,正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已然超越了任何文字上的瑕疵。

其中,“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也引起了争议。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便曾直指这是张继凭空捏造,“哪有人会在深更半夜敲钟”?然而,后人考证,唐代苏州确有在半夜敲钟的习俗,只是到了宋朝这种习俗已经消失,欧阳修所未见,不能因此否定张继。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02

关于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的讨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这一句词是否属于“病句”,不能简单据其名气而论断。诗词追求意境,有时会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描写。我们不能用今人的眼光观照古人,更不能将诗词当成科学论文审视。张继生活在乱世,其诗作蕴含的苦难我们今人难以体会。

如果不了解背景,我们就失去判断的资格。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但是,诗词毕竟建立在语言之上。理解语言内在的合理性,分析字面意思是否自洽,也是必要的。

同时,诗词的意境不等于胡编乱造。好的意境来源于生活,体现典型化的思想感情。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尊重历史,理解张继的背景;分析语言本身是否通顺;最后在此基础上体会词句所产生的意境。如果意境给人以美的愉悦,哪怕违背常理,也可以予以认可。因为这恰恰体现了诗歌的魅力,是一种艺术化的处理。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03

秋天的一天,安禄山叛乱导致的动荡局面让张继这位文人不得不离开家乡,来到南方的姑苏避难。这天夜里,张继独自搭乘小船在乌沉的江面上飘荡。朦胧中,他隐约看见江对岸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寺里悠悠的钟声传来,桥上枫树点点渔火在风中摇曳。

这寂静冷清的景色激起了张继内心的波澜。他想起家乡天宝年间的鼎盛盛世,想起朝代颓败后百姓在战火中的挣扎流离。如今远离家乡,漂泊在这南国小城,听着夜里寺庙的钟声,张继感到了极度的孤独和惆怅。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这时,一阵风吹过,张继不禁微微打了个冷战。枫叶落了一地,天空中乌鸦的鸣叫声此起彼伏。江面上的薄雾笼罩了渔船点点火光,天空中弯月高挂,一轮皎洁的月华洒在层层寒霜之上。这树影婆娑,画般美丽的秋夜景色,与张继内心的落寞形成了强烈对比。

夜深人静,张继在船上辗转反侧,久久无法入睡。这时,他远远地听到寒山寺传来了钟声,在空旷的夜晚中显得无比清脆。声声钟响仿佛在呼唤远方的游子,让张继想起了家乡。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他也曾在家乡的寺庙里,听到过这样沉静而悠长的钟声。此时独自漂泊异乡,心中充满故国之思,这熟悉的钟声更使张继感到无比凄清和惆怅。

就在这宁静的夜里,张继的心境达到了高度的融入。他将身边这静谧脉脉的景色与自己的心绪融为一体,然后顺势吟诵出了《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这首诗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秋夜的景色与氛围,又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的孤独和哀愁。看似平淡的字句间蕴含了张继对故国破败和流离失所的无限惆怅,展现出一个文人面对国家危难时的无奈与痛苦。

《枫桥夜泊》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后人,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它不仅记载了张继个人的遭遇,也承载了一个时代的悲怆与苍凉。这首抒情名作蕴含的江南秋色,既是张继眼前的景,也是他心中的景。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这样一个秋夜,这样一个诗人,凄婉的文字承载了太多故国的思念,以及那个动荡时代无尽的唏嘘与惆怅。千百年过去,每当秋风起,枫叶飘落,人们都会想起这首动人心弦的佳作,感受张继笔下萧瑟夜色中的哀伤之美。

04

张继一生好作诗,却不刻意炼词。他喜欢发表时事见解,文章如“玉振金声”。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却被时乱所害,不免让人唏嘘。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这首《枫桥夜泊》,便是张继生前最后的遗作。诗中枫桥、渔火、鬼影,均暗合了当时的悲惨局面。

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乱事,无数亡魂游荡江湖。张继此行正是避难,心中不知道想起了多少故人。

诗中寒山寺的钟声响起时,张继是否想起了故里襄阳城里的钟声?是否想起了儿时读书的寺塔?这些,已无从得知。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并没有那么美如画卷。反而隐藏了无尽的惆怅与恐惧。

当我们争来论去,却忽略了张继创作《枫桥夜泊》的本意。诗作背后,是一段悲苦的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张继南逃,路见桥前渔火,不禁生出留恋之情。这江南美景,与北方烽火形成强烈对比。张继虽为诗人,却忧国忧民,思及乱世,百姓流离失所,自己才华难展,不禁愁眠难成。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于是,张继写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名句,表达出一种浓浓的愁绪。这正是《枫桥夜泊》的本意所在,而非是对景物的单纯描摹。

争论归争论,《枫桥夜泊》传世千古,张继的名字因此留芳百代,可见他的才华与眼光。我们不应执着于诗中某一景物的对应,而要看到张继抒发的背后含义。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这首诗的意境恢弘,语言简练却富有画面感,用很少的文字便勾勒出一个凄美的画面。它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争议固然重要,但更不应忽视这首诗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05

讨论古诗词,我们既不能武断批判,也不能盲从崇拜。

流传千年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有明显错误?专家:违背自然常理

需要充分理解历史语境,尊重诗人的创作原则,在此基础上审视语言的合理性,并让自己沉浸在意境之中。

诗歌有其虚构成分,不必太认真推敲其中的虚实。我们应该保持开明、包容的心态,从多角度、多视野去理解和欣赏这一古典瑰宝。这也是文化传承中我们应有的姿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