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战表现出色,以色列“铁穹”反火箭弹拦截系统,为何没人买?

 James5291 2023-10-26 发布于北京

【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

从本世纪初开始,以色列“铁穹”防空/反火箭弹拦截系统,一直就是巴以冲突中的焦点。舆论对于这款设计独特,拦截效果颇为出色的装备比较好奇,而全球仅此一家的现实,也让其从来不缺少争议。

▲“铁穹”大战火箭弹的画面很壮观

从2001年开始,以色列就饱受北部和西部火箭弹威胁困扰,这种“冷枪”式的打击虽然效果有限,但造成的恐慌氛围严重,经济损失很大。以色列军队为此屡屡发起地面进攻和空中袭击,均无法解决问题,最终导致“铁穹”的问世。2011年4月7日,“铁穹”在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凯泽市郊区,拦截了一枚从加沙射来的火箭弹,完成了自己的首战。接下来的三天里,“铁穹”先后拦截10枚火箭弹,宣告形成战斗力,并在随后批量服役。2012年3月,3套“铁穹”成功拦截56枚具有重大威胁的火箭弹,拦截有效率为79%;2012年12月,5套“铁穹”拦截358枚具有重大威胁的火箭弹,拦截有效率为84%;2014年7月,“铁穹”拦截了来袭420枚火箭弹中的90%。

▲简易火箭弹对普通人的威胁并不小

仅仅从数据来看,“铁穹”的表现无疑是令人满意的,当时国际上一片赞誉之声,不少国家和地区对这种实战表现亮眼的装备感兴趣。以色列一度雄心勃勃地计划大肆出口,将项目研发成本挣回来,甚至还可以分摊制造和升级成本,然而10年过去了,至今仍然只有以色列自己装备“铁穹”,出口遥遥无期。这种尴尬的情况,证明了“铁穹”的局限性,或者说其就是为以色列量身打造,其他潜在用户根本用不上。“铁穹”由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研制,整套系统包括一台EL/M-2084多功能雷达、一部战场管理控制系统和三部20联装发射装置,并不算复杂。早期的“铁穹”Ⅰ只能拦截近程火箭弹,后来不断升级,也能拦截射程200千米级别的远程火箭弹。

▲20联装发射装置是“铁穹”最常见的组成部分

然而,不管火箭弹怎么发展,其始终是一款局限性比较大的装备,不能与大国列装的远程战略武器相比。以俄乌战争为例,双方都使用了大量火箭炮,其中乌军装备的美制“海马斯”表现很不错,俄军的TOS-1A喷火坦克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但“美军采购'铁穹’援助乌克兰”的传闻,却一直没有实现。看似先进的“铁穹”被现实战场摒弃,这就是其使用领域有限的典型表现。换句话说,以色列由于无法解决国境附近的火箭弹威胁,发展了“铁穹”这种装备,但其他国家很少面临这种问题,高烈度战争中火箭弹的使用密度以及拦截环境,也不是“铁穹”能适应的。

▲俄军TOS-1A喷火坦克在战场上表现不错

最重要的是,“铁穹”虽然在设计时考虑了经济成本,但实际拦截弹还是要35000美元一发。考虑到拦截关键目标时还需两枚甚至更多拦截弹齐射,其用来拦截几百美元一发的廉价火箭弹,成本不可谓不高,一般国家根本用不起。“大国看不上,小国用不起”,这才是“铁穹”出口时的真实情况。归根结底,很少有国家真正面临边境火箭弹的严重威胁,能大规模生产远程制导火箭弹的国家始终是少数,能玩得起这种装备的存在,也不会缺少真正的远程战略装备,这不是“铁穹”可以解决的。小国倒是有这种现实需求,但35000美元一发的拦截弹,也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用得起的。

▲重型制导火箭弹的制造难度并不小

现代火箭炮往往和身管火炮,视为陆军用大口径支援火力的典型,但技术水平越差的区域,越喜欢在军事冲突中使用火箭炮而不是身管火炮,背后是很有深意的技术限制。身管火炮的核心阶段在炮膛中,炮弹在巨大的燃烧压力下推进,炮管必须承受这一过程带来的巨大负荷,这与炮弹一样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能造好的。相比之下,火箭炮的推进段是在发射之后,推进剂在空气中燃烧与发射装置缺乏直接联系,技术要求大大降低,这也是二战期间苏联非常重视火箭炮的关键原因。在当下,随着工业技术的扩散,即使是非洲这种落后区域,小手工作坊也能生产简易火箭炮,只不过准头会有些问题而已。

▲身管火炮的制造难点就是炮管

以色列通过封锁,可以使得周围固定区域无法获得重炮等武器,但无法限制火箭炮这种低技术含量武器的出现,为了应对这种威胁,“铁穹”横空出世,但其恰恰是以色列周围局势的真实写照——危机近在咫尺,只能拖延无法根除。时刻准备战争的局面,使得以色列整个国家都处于非正常状态,如履薄冰,而稍有不慎就是这次巴以冲突的情况——损失惨重,但这种局面短期内无解。以色列历史上几位试图与周围和解的领导人,最终都没有好的结局,这也是巴以冲突背后真相的折射——大国争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