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样子收藏网 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 到元代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 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在当时,无论是在瓷绘丰富的表现力还是在彩绘方面, 瓷的烧成不仅白度高、透明度高、烧结度高、吸水率低,而且无毒、耐酸碱、纹饰永不褪色这些实用性方面都脱颖而出, 非常优越,超过了当时其它的一些瓷器品种。所以明代青花瓷雄踞于世界陶瓷的顶峰, 是中国也是世界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青花在中国瓷器史上的显赫地位毋庸置疑。 1.前期:明朝建国初期其中包括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这6个朝代。这段时间的政治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比较繁荣,这就给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洪武青花是承袭元代青花而来, 无论是器型还是装饰风格, 都有明显的元代痕迹, 釉面清白,在底足处理以及青花的用料和色调方面多与元代类同,《纹饰绘画风格更是带有明显的元代遗风。洪武青花发色几乎不见理想者,一般都发灰、发暗甚至漆黑,类似发色不理想在明代前期或是在青花理论上较落后的元代也不多见。明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烧造,进入了一个全盛时代,这一时代被誉为中国青花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无论是从器型、胎质、釉面、纹饰、色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 2.发展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开始繁荣,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青花瓷有自己的风格, 自成一体。对于成化朝的青花瓷器,后人评价极高。从观赏的角度来看,成化青花与永乐青花、宣德青花相比各有风格。永、宣青花浓艳,带黑色斑点, 古雅幽菁。成化青花色泽淡雅,有水黑画风格。永、宣青花着色都用小笔触, 因而烧成后有浓淡的层次。成化青花主要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 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 双勾线用浓笔, 渲染用淡笔, 因而,成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开创了青花瓷画龙点睛的新画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弘治时期, 当时的皇帝比较崇尚节俭, 上台伊始即下令停止官方制造。所以弘治朝景德镇瓷的烧造没有成化时期辉煌。尽管如此, 弘治朝也有不少好的作品,但基本保持着成化时期的烧造风格,无多大创意。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的烧造规模比前期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而且风格转变,造型也较为丰富,往往一器多式。 ![]() 3.衰退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处于明代后期, 政治、经济逐渐走向衰落,景德镇制瓷业生产也开始渐渐衰败,青花瓷的质量明显下降。到三朝后期, 景德镇的民窑青花瓷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其数量远远超过明初洪武至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烧造总数。所以,这一时期,是明青花瓷器烧造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这三朝的景德镇青花民窑瓷虽没有明代早期和中期官瓷产品那样吸引人,但是三朝的瓷器产品十分受人喜爱,许多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是比较高。 ![]() 二,、民窑青花的艺术特征 ![]() 2.民窑青花的表现形式 民窑青花在表现一定物象的同时往往寄托着陶瓷艺人的某种情思。这种物象实际上是艺人们的一种“意象”, 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处理手法。这种抽象的艺术手法可说是民间青花的重要特征。很多民间青花作品都是在具象造型的话语中孕育了许多抽象造型的词汇, 给人们想象和理解。自然流露出一种节奏的韵律的美感, 很象中国的书法, 也是以笔墨,纺条直接表现心灵的艺术, “以书入画”在中国写意画中是经常追求的。如在民间青花中装饰画面的花鸟, 他们是以爱鸟之情,根据生活中对鸟的观察而抽象的概括出来, 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们的思路以广阔驰骋的巨大空间, 展现出抽象艺术的无穷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民间青花重外形、取大势、舍繁缛、删枝节、避琐碎的过程是一种抽象的创作过程, 是民窑青花写意特点的体现, 也是区别于官窑瓷的重要标志。 ![]() 3.民窑青花的艺术风格及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