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墩人家》35

 岁月凉烟 2023-10-26 发布于浙江

《三墩人家》35

费君毅医生说起费家先祖当太医的历史,如数家珍,这是费家的历史,也是费家的荣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历史。

费君毅在跟天浩聊天中,不时有病人来看病,费君毅有时表示歉意,天浩感觉正中下怀,他既可面对面采访费君毅,同时也可以看到他在同一时间,作为采访对象和作为医生的角色的不同的态度。

后来,费圣棋也决定辞官回家,开始为百姓治病。最初只为病人诊脉、开药方,渐渐地他感到应该有一个药室,既能开处方,又能拿药,既可方便病人,也能使自己的配药技术得到应用。经过几个月的筹备,费圣棋的药室终于在费济堂开张了。自费济堂创办药室以来,一直尊奉“古以养身,可以济人者,唯医为最”的祖训,由此使“费济堂”久负盛名,载誉达三百多年之久。

费圣棋于隆庆年间病逝,享年96岁。据传隆庆皇帝特赐金匾一块,予以旌表。”    

费圣棋的后人费铠之,在当时也是一个特别有名的医生,尤其擅长儿科和外科。后来费铠之因为比较出名,就被皇宫给看上了,选到了太医院里去做医生。费铠之不负众望,在太医院里干得特别好,最后竟然当上了太医院的院使,就是太医院的院长。

明朝的太医院有个规矩,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你再有能耐,你也当不了太医,因为古代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说法,就是说如果这个医生的出身不是中医世家,那他的医术很可能不靠谱,最好不要服用他的药。当然,现在看来这是个不良主意,但是当年的那皇上大臣们对此很认可,觉得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当然,后来也有人认为这样不妥当,如很多自学出来的医生也成了好医生,这样的规定到隆庆年间的后期被废除了。规定太医院里的医生,如果是从社会上选拔,也要家里上几代都是医生的,才算是有资格。

再后来费铠之的后人费立斋,也因为他的老子是太医院院长,那当然是苗红根正了,他入选太医院也就名正言顺了。

但是,费立斋被选进太医院,那是绝对有实力的,因为在以后的考试中,费立斋屡次展现了他的才华。    

费立斋在不满24岁时就当上了太医院的医士,这在外人看来是件很幸运的事情,可是,别以为太医院就这么好混,原来,这太医院设立了好多考试制度,让医士们三天两头地考试,想混日子,还真没那么容易。

今天的人们一般把在太医院里工作的医生叫作御医,实际上这里面等级多着呢,官最大的叫院使,就是院长,一般一人;下面的副院长叫院判,一般两人;再下面的叫御医,在永乐年间设四人,后来增至十八人;再往下叫吏目,设一人,后来也增至十人;再往下设医官、医生、医士若干。可见,当时的医士是太医院里级别最低的医生了,也就相当于现在医院里的实习生。

太医院的考试基本上是每个季度一次,然后是三年一大考,其中成绩优异的,就往上提拔。

明万历四年,也就是费立斋当上医士两年后,大考开始了。大家完全可以想见当时的考试情景,考试由一个堂上官和两个医官主持,考题就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中出,对医生们进行笔试。

在宽阔的大殿里,那些应试的医生们正襟危坐,展开卷纸,开始提笔疾书,考官们不停地来回巡视。这次考试,费立斋考出了一个极好的成绩,结果,第二年他就被提拔为吏目。吏目是仅次于御医的级别,此时,费立斋距离御医这个目标只有一步之遥了。    

费立斋能有这样的成就,当然与他的父亲费铠之的培养分不开。别看这两父子在一起的时间不太长,但是费铠之的确影响了费立斋一生。

费立斋在后来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外科发挥”,书中就记载了几个用他的父亲所教的方法治好病的医案。

其中一个医案是这样的:宫里的骊贵人患了疽,而且还发渴,一天之内喝很多水,于是费立斋就献上了八味丸这个方子,就是桂附地黄丸,古代的金贵肾气丸。旁边的那些太医们一看,哈哈大笑。说:“费老弟,这个方子如果能够止渴,那我们从此以后就不再干医生这行了。”

对骊贵人的病,那帮医生用什么治疗呢?他们用木瓜、乌梅、人参、茯苓等生津的药物,结果很糟糕,骊贵人越喝这些药越渴,一点效果都没有,没办法,只好服用费立斋开的八味丸。结果,只服用了三天,渴就止住了。骊贵人从此特别信任费立斋,按照这个方子又服用了很久,结果病再也没有犯过,身体还越来越好,饮食也增加了,而且越来越年轻漂亮。    

费立斋还用金匮肾气丸治疗糖尿病。费立斋在记录这个医案时说:“我小的时候。听我父亲说有个士大夫患了消渴病,请来的医生都用生津止渴的药物给他治病,他服了几年都没有效果,倒是有位名医用了张仲景的八味丸,不到半年他的病就治好了。”

“由此可见,费立斋在很小的时候,就在他父亲的身边耳濡目染学到了许多医道知识,连父亲随便说的话他都给记住了,证明费立斋的确是一个学医的好苗子。”

就在费君毅滔滔不绝地讲述费家祖上在宫廷当太医的辉煌经历时,天浩想到了中国古人说过的一句话:“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在这句流传久远,让历代的中国中医们闻之精神振奋的名言中,把“医”与“相”并提,足以说明医者的责任重大。这句话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注释。谁都想治国平天下,但古往今来,能挤身高层,爬到能说话算数之地位的又有几个。于是,这句话也就成为了中国中医界最为炫耀的座右铭。

在中国古代,宰相的位置之重要,人们都很清楚,如果一个人,胸有大志,要普济万民,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争取去做宰相。但是一个国家宰相的位置只有一个,能做到宰相位置的可能性,非常渺茫,那么怎么办,退而求其次,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    

如果真的能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这样看,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于是,从宋朝开始,不能为相的众多胸怀大志的儒者,就把从医作为人生的选择了。

与“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句话相对应的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同样说明了良医的责任之重。

虽然有关这句话出处的说法不一样,但是其中的寓意大体相同。都是源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有幸成为良相,那就好好“先天下之忧而忧”为百姓谋福利;如果没办法当丞相的,那就好好干个医生,悬壶济世。这两个职业都是拯救天下苍生所系,所以便有了这个说法。

事实上,良医与良相的提法古已有之。古书上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春秋时秦国医生医和受邀前去为晋平公诊病。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医和对晋国大夫说:“平公的病,是惑于女色所致,如此下去,晋国必亡。”    

赵文子问:“医生也管国家的事情吗?”医和答道:“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固医官也。”上医就是高明的医生,高明的医生首先能治理国家,然后才是诊疗人的疾病,这才是医生的本色呀。简单的一句话,说明了医国与医人从根本上是同理同宗的。

这个故事说明,至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深明医国与医人的关系。当时人们已经习惯将相与医相提并论,正所谓“医良则相,庸则匠”。良相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一种说法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弥留之际告诫子孙的话。据说,诸葛亮的后裔们一直把这句遗训作为他们处世为人的座右铭。或进而为官,报效社稷,光宗耀祖;或退则为医,救死扶伤,造福桑梓。

另一种说法是:宋朝人吴曾在他的“能改斋漫录”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宋代名儒范仲淹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大丈夫还能做什么呢?”

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点太卑微了?”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人们认为只有当官才能光宗耀祖,其它的职业都是下九流。    

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是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其他了。”

庆历三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实现了他“为良相”的夙愿,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希望能普济万民。在当时,医生人数很少且水平不高,因此医疗事故很多,范仲淹针对这种情况,在给朝廷的奏议中提出,由国家在首都举办高级医学讲习研究班。

这种研究班设置医学基本理论、医疗、针灸、药学等科目的必修课程,并且规定学习年限与选试办法。这对于提高习医者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以及选用高水平的医生,都很有裨益。

但令人惋惜的是,范仲淹对国事提出的十条革新建议,全都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与攻击。不久,范仲淹的参知政事职务被罢免,国家高级医学讲习研究班也随之夭折。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重大损失。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这句话是张仲景说的。他在“伤寒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这大概就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最初版本。不过仔细想想多少有一点点牵强附会。也许张仲景当过太守的原因。

张仲景当时官至长沙太守,在任期间,一面广施良政,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一面潜心钻研医学,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张仲景的一生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他永远受到后人景仰,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千年来,恪守儒家道德标准的知识分子,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道路上,无不体现出与张仲景同样的情怀。

良相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不同的方式,同样的目标,同样的伟大。所以古人总是将相与医相提并论,“医良则相,庸则匠”。尤其对于知识分子,仕途坎坷,成功者寥寥,于是为医就成为儒士们实现理想的另一个选择,“夫舍良医则未之有也”。儒家学者的从医,就构成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儒医。他们通晓百家,道德高尚,心怀天下,同时又悬壶问世,钻研医理,著书立说,集良医与良相于一身。    

不过。张仲景的说法当然也切合儒家“以济世利天下”的人生最高理想的。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总是期望能辅佐明君以治天下利泽万民的,在这个憧憬中,“相”是最高等级,是知识阶层的顶层梦想。但是这样一条道路,并非人人可期,即便是普通官员,在没有大兴科举制的时代,普通人远远没有这份幸运的。

当医生,也是为百姓健康服务。老百姓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努力的建设和发展自己的祖国。这里有很强的辨证和因果关系。在古代,有很多人既为良相,又为良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