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文 論第157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解〗 此于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量,而加大量生姜,故治半夏泻心汤证寒饮较重,呕逆、嗳气,下利较甚者。 1、“干噫(ai)、食臭”,这一个“口”字旁搁“意”字,就是嗳气那个嗳。食臭,就是伤食的味儿,食物在胃里不消化,而有食臭的味儿,并嗳气,打隔。 本证胃虚食滞,兼有水气内停,以心下痞,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舌苔水滑,脉沉弦为临床特征,故重用生姜以为主药,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 2、胃不和、有水气的痞证及治法。 心下痞满或伴有疼痛,四肢无力,或困重,舌偏红,苔黄略腻,脉弱或滑。 伤寒汗出解之后,其病当愈,然有胃气不和而续病痞证者。 夫太阳外感,多殃及胃气,若素日胃气虚弱或汗法不当而伤于胃,则必致寒热中伤,胃气失和。 盖胃者水谷之海也,寒热中伤于胃则水谷停而不化,其与寒热之气交阻,故心下痞鞕也。 水谷久留则作腐,胃不和则气逆不降,故噫而有食臭气也 。 水谷不化则流溢下趋,故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也。 凡此皆寒热气阻,胃气不和所致,故以生姜泻心汤主之也。 3、药证 生姜泻心汤之生姜通阳散寒,解郁调中;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下气; 干姜暖胃驱寒、消痰安中; 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开郁散结; 人参、甘草、大枣,健脾益胃,振复中气; 诸药合济,寒热各司其能,消补同专其用,则寒热散而胃气和,水谷化而痞结消矣。 1 )生姜: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经。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2)干姜: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3)甘草: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清火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补:最甜不过甘草,号称“国老”,调和诸药。 4)党参: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5)黄芩(根,生用、酒炒、炒碳):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6)半夏: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7)黄连(根茎、根须及叶,生用或姜炒):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8)大枣: 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胃经。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三、名家注释 1.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生姜大枣,益胃而健脾, 黄芩黄连,清上而坚下, 半夏千姜,蠲饮以散痞, 人参甘草,益气而和中。 然则泻心者,健其脾而脾输,益其胃而胃化,斯所以为泻去其心下痞硬之谓也。 2、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胃为津液之主,阳气之根。 大汗出后,外亡津液,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金匮要略》曰: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干噫食臭者,胃虚而不杀谷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土弱不能胜水也。与泻心汤以攻痞,加生姜以益胃。 3、喻嘉言《尚论篇》 汗后外邪虽解,然必胃气安和,始得脱然无恙,以胃主津液故也。 津液因邪入而内结,因发汗而外亡,两伤告匮,其人心下必痞硬,以伏饮抟聚,胃气不足以开之也。 胃病,故干噫食臭,食入而嗳馊酸也。胃病,故胁下有水气,水入而旁渗胁肋也。胃中水谷不行,腹中必雷鸣,而搏击有声,下利而清浊不分也。 虽不由误下而且成痞,设误下,其痞结又当何似耶?上篇论结胸及痞之源,云胃中空虚,此云胃中不和,互意,以其未经误下而致空虚。但言不和,然不和已足成痞,胃气所关之钜,固若此哉! 4、柯琴《伤寒来苏集》 汗出而解,太阳症已罢矣。 胃中不和,是太阳之余邪与阴寒之水气杂处其中故也。 阳邪居胃之上口,故心下痞硬,干呕而食臭;水邪居胃之下口,故腹中雷鸣而下利也;火用不宣则痞硬;水用不宣则干呕;邪热不杀谷则食臭;胁下即腹中也,土虚不能制水,故肠鸣。 此太阳寒水之邪,侵于形躯之表者已罢,而入于形躯之里者未散,故病虽在胃而不属阳明,仍属太阳寒水之变耳。 按:心下痞是太阳之里症。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见少阴。少阴者心也,心为阳中之太阳,必其人平日心火不足,胃中虚冷,故太阳寒水得以内侵,虚阳郁而不舒,寒邪凝而不解,寒热交争于心下,变症蜂起,君主危矣。 用热以攻寒,恐不戢①而自焚;用寒以胜热,恐召寇而自卫。故用干姜、芩、连之苦入心化痞;人参、甘草之甘泻心和胃;君以生姜,佐以半夏,倍辛甘之发散,兼苦寒之涌泄,水气有不散者乎?名曰泻心,止戈为武之意也。 |
|
来自: 花无缺3myj1j3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