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穆王西行3.5万里,是怎么一回事?日本学者提出颠覆性观点

 院长室 2023-10-26 发布于河北

西晋时期,一位盗墓贼挖掘了一座魏国王墓,结果被官府抓捕。

在墓中,官府发现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其中最著名的是《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特别是《穆天子传》,详细讲述了西周时期,周穆王(周武王的四世孙)西征的传奇经历。

根据《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于公元前963年开始了漫长的西行,横跨三万五千里,历时543天,平均每天行走64.5里。最终,周穆王穿越天山,登上昆仑山,抵达被称为“西王母之邦”的地方,并在一个吉日献上了白圭玄璧和彩色丝带。

周穆王西行3.5万里,是怎么一回事?日本学者提出颠覆性观点

根据《春秋·谷梁传》中的记载,古代一里约等于三百步,也就是九百亩,公田占有其中的一份。现代学者根据史书的记载推算,周代的一里约等于415米左右,接近现在的一里500米的长度。

因此,周穆王行程3.5万里大约等于现在的1.45万公里,与中国到埃及的距离相当。上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在古埃及第21王朝时期的一具女性木乃伊的头上发现了丝绸碎片,经过技术鉴定确认是中国制造的丝绸,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周穆王西行3.5万里,是怎么一回事?日本学者提出颠覆性观点

大家都知道,丝绸最早起源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独特产品。而这次发现表明,3000多年前中西方之间已经有了经贸文化的交流。

这一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将中西方交流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左右。因此,有人相信周穆王的西征终点是古埃及,所谓的“西王母之邦”正是古埃及,而西王母则是这位埃及女法老!然而,即使在今天的道路条件下,要步行穿越亚洲大陆到达埃及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周穆王西行3.5万里,是怎么一回事?日本学者提出颠覆性观点

因此,说周穆王西行到达古埃及,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但是,《穆天子传》记载的周穆王西行3.5万里,换算下来又的确等同于中国到埃及的距离,这该如何解释呢?对此,近代日本学者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

古田武彦是日本一位学者,他认为,《穆天子传》中提到的里实际上是一种叫做“短里”的长度单位,即一里是76-77米。根据这个长度单位计算,“西王母之邦”的位置大约在甘肃、新疆一带,可能就在敦煌附近。

周穆王西行3.5万里,是怎么一回事?日本学者提出颠覆性观点

古田武彦在他的著作《中国古代里单位之史料批判》中指出:“短里”就是一里等于76-77米的单位,是中国周代采用的正式里单位。秦始皇废除了“短里”,采用了一里约等于435米的“长里”。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长里”,曹魏废除了“长里”,恢复了周代的“短里”,而西晋则又继承了“短里”,东晋又复用了秦汉的“长里”。古田武彦发现,中国史书上关于里程的记载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

周穆王西行3.5万里,是怎么一回事?日本学者提出颠覆性观点

比如,《史记·五帝本纪》中说:“(禹)方五千里,至于荒服。”《秦始皇本纪》中说:“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而《周礼》中说:“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

”事实上,受交通能力的限制,周代以前的帝王统治范围基本上不会太大,正如史书所说的“方千里”。因此,古田武彦认为《穆天子传》中提到的“(禹)方五千里”使用的里程单位就是“短里”,大约只有“长里”的五分之一,换算下来就是“(禹)方千里”。

以“短里”来解读周穆王的西征,3.5万公里大约等于现在的2600公里。比如,现在从西安到乌鲁木齐的高速公路距离是2500公里,但考虑到周穆王不太可能直线行进,可能需要绕过很多山岭,所以他的最终目的地很可能是在甘肃敦煌或者新疆的附近。

从古代文献的记载来看,周人最初生活在豳地,大约是现在的甘肃庆阳和陕西彬县一带。由于受到西北地区狄戎的威胁,周人迁徙到了土地肥沃的周原(宝鸡扶风县),随后定都于镐京(西安长安区)。

周朝时期,西部边境达到了渭河上游,而渭河起源于甘肃定西市,经过天水市,最后抵达宝鸡、咸阳和西安等地。因此,根据周朝的疆域范围来看,周穆王的西部国门不应超过定西市。

也就是说,从周朝的疆域范围来看,周穆王以定西为起点,敦煌为终点,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约深入敌境1200公里。根据那个时代的行军能力来看,周穆王应该已经达到了极限。

基于这些考虑,古田武彦以“短里”来计算周穆王的西行距离,认为他的西征终点应该在甘肃、新疆一带,这个解释更符合逻辑。

然而,尽管“短里说”更符合周穆王西征的交通能力,但它无法解释史书中的很多内容。

比如,《春秋》明确记载:“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三百步的长度必然远远超过了77米。

古代称一次向前迈出的距离为“跬”,两次向前迈出的距离为“步”。《春秋》是孔子编撰的,与周穆王相隔400多年,中间的“里长”是否有变化不得而知,但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因此他对西周的里程单位应该有所研究。

可以推测,周穆王时期的“里长”应该与《春秋》中记载的“三百步一里”大致相同。据《春秋》所述,孟子从滕国(位于山东滕州)出发,前往魏国大梁(位于河南开封),梁惠王对他说:“不远千里而来”。

如今滕国到魏国大梁的距离是600里,按照一里415米计算,大约为750里,按照一里77米计算,大约为3900里。显然,梁惠王说孟子“不远千里”,应该是基于750里而夸张了一些,而不可能是基于3900里而夸张。

由此可见,周穆王时期的里长应该在400米左右,不应该是“短里”。以“长里”来解读周穆王的西行,更符合历史文献中的里长记载,但不太符合当时的交通能力。

所以,无论是以“短里”还是“长里”来解读周穆王的西征,都会面临难以解释的问题。古田武彦提出的一个新观点是,《穆天子传》在记载周穆王西征时进行了夸大,对某些数字进行了夸张,所以才导致了周穆王行程惊人的情况。

总结来说,关于周穆王西征3.5万里的问题,有三种解读。一种是以“短里”来解释,将他的行程换算成现在的2600公里左右,终点可能在甘肃敦煌一带。

第二种是以“长里”来解释,符合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但不太符合交通能力的逻辑。第三种则是认为,《穆天子传》在描述周穆王的西行时进行了夸大,夸张了一些数字。

无论采用哪种解释,都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