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颐和园,赏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桥

 蔓萝花 2023-10-26 发布于安徽

颐和园

       颐和园里众多的桥共计有56座,这些桥有的是清朝传承下来的古董桥,而有些则是建国后修建的,风格各异,值得漫游品味,每一座桥,都能作为中国史上的经典楷模。

       颐和园西堤六桥的顺序为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 。

最长的桥——十七孔桥

       若您想前往南湖岛,去看岛上的琼楼玉宇,那么飞跨于南湖岛和廓如亭之间的十七孔桥,便是唯一的通道。

       十七孔桥横跨在东堤廓如亭和昆明湖中的南湖岛之间,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桥长150,宽8,有17个券(xuan,四声,是指拱形的门洞)洞连续而成,建筑面积123773平方米,是园内最大、最长的一座桥梁。桥两侧有白玉石雕成的栏杆,在石栏之间的128根望柱,桥栏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544只,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桥的两头各有两只石刻异兽  俗称“靠山龙”,形象威猛,极为生动。桥中心券洞南侧有石额“修蝀凌波”,楹联曰“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总明圣软风新柳春堤”。北侧有石额“灵鼍偃月”,楹联曰“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桨影翻明月照还望”。要问园内之桥谁最长,十七孔桥属第一。


最高的桥——绣漪桥

       当您从颐和园南边的如意门走进来,绣漪桥也就近在眼前啦。它连着昆明湖和玉河(元代叫高粱河),是东、西堤的分界点。这座高高拱起的石桥,虽然和玉带桥颇为相似,但却是园中最高的桥,高9米,两侧各有青石台阶43阶,且桥正中的雕栏上还镌刻有乾隆手书的匾额和对联。当年帝后往返于昆明湖,此桥正是必经之路。

        绣漪桥是颐和园东南角的一座高拱石桥,与玉带桥有些相似。被称为颐和园的“南大门”,是昆明湖和高梁河的一个连接点,从乾隆时期至清朝末年,凡是从城内进入昆明湖的龙舟或是从昆明湖返回紫禁城的御船,都从此桥下通过。为满足能行驶大船的要求,建成了高拱形单孔桥的形式。

        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位于昆明湖东南与长河的交汇处,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绣漪桥的造型仿照江南水乡的单孔石桥建造,桥身呈东西走势,高跨在昆明湖流入长河的出水口上,过去北京的老百姓都习惯地把它叫做“罗锅桥”。桥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手书的“绣漪桥”匾,桥身两侧刻有一副对联,均为乾隆皇帝撰写。


最小的桥——苏州街上的石拱桥

       苏州街上的石拱桥是园内最小的桥,乾隆年间建的。修复时新安的栏板,但不协调。经由石拱桥抵达苏州街,曾经店铺里的店员都是宫女太监扮的,那些琳琅满目的饰品令人爱不释手,店内的一切摆设都是那么新鲜,这也使得这座桥显得尤为珍贵。


乾隆最常走的桥——知鱼桥

       谐趣园里的“知鱼桥”一名,从《庄子·秋水》得来。(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回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因一段对话而得来一桥名,想想也还蛮有趣的。据说乾隆皇帝最喜欢谐趣园,这座“知鱼桥”曾留下他数不清的足迹。如今您徜徉于此,有感知到乾隆帝当年逗留在这儿的心绪吗?

        知鱼桥是谐趣园里重要的点景建筑,桥身平直,贴近水面,栏杆低矮,便于凭栏观鱼,坐赏园景。站在桥上可以俯看红鱼悠游,与杭州西湖的花港观鱼异曲同工。知鱼桥的名字取自《庄子·秋水·濠上》中庄子和惠子在过桥观鱼时互相辩论的典故。桥柱上还刻有乾隆皇帝数首和知鱼桥有关的诗作及唱咏风景的联句。


材质最特殊的桥——无名桥     

       这座通往知春亭的桥特殊在哪儿呢?您往它的构造上看。它是座木石结构的桥,这一抹红彩确实很亮眼。


唯一在斗拱上有石狮的桥——荇桥

        荇桥,是颐和园里20多座古桥中的一座经典园林古桥。荇桥的名字出自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关雎》,传诵已久。而这座桥取名“荇桥”,正是从《诗经》而来。桥上斗拱两边的汉白玉石狮,活灵活现,神态逼真,在众多桥中独树一帜。

        荇(xing(幸) 四声)桥位于石舫北侧,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是一座三孔石桥。桥以水中荇藻命名,东西向跨越在万字河上。桥亭面阔3间,重檐攒尖方顶。花岗岩石桥基,亭柱下脚各有石狮2个。桥两端各有一座43楼冲天牌楼。东牌楼题额:蔚翠、霏香,西牌楼题额:烟屿、云岩。牌楼为199211月复建。


唯一用人名命名的桥——林彪桥半壁桥

       半壁桥位于颐和园后溪河(后湖)最西侧,它是一座单孔高拱石桥。此桥是西宫门(如意门)进入颐和园的必经之路。穿过宿云檐的门洞北行,有一座半圆形的石拱桥,呈南北方向横亘在后溪河上,这座单孔的石桥名为半壁桥。此桥为清漪园时的建筑,桥拱高大,桥下可以通行皇帝的画舫,桥上连接南北御路,是通往万寿山西部的必经之道。半桥的旁边,还有一座用水泥构造的相对平缓的桥梁,它也有一个名称,叫林彪桥。

       据说林彪曾经在颐和园住过一段时间,当年为了让他乘小轿车进出方便,专门修建了这座石桥,所以园内老职工把它叫做“林彪桥”。如果您想从如意门进入颐和园,从这儿走是必经之路。

       西湖有苏堤,颐和园也有条仿苏堤而建的西堤。这条长堤上的西堤六桥从北向南依次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素来已有“花柳六桥堤”之称,最是赏景的好去处。

       

三孔无亭之桥——界湖桥

       界湖桥顾名思意是连接两湖之间的界桥,它连着昆明湖和后湖,是一座三孔平桥。

        界湖桥位于西堤北端,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上原有桥亭一座,却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京城时惨遭烧毁,至今没有恢复清漪园时西堤南端之桥名界湖桥,西堤北端之桥名柳桥,光绪十二年修建颐和园时,互易了两桥的名称。顾名思义,界湖桥以分界湖水得名,桥南北方向坐落。


取自《诗经》之桥——豳风桥

       豳(bin(宾)一声)风桥之名取自《诗经》中《豳风·七月》这篇,诗中所描绘的劳动场景,有重视农桑之意。它曾叫桑苎(zhu,四声,是一种植物)桥,后因避开咸丰皇帝的名讳而沿用桑苎的原意,改作豳风。与界湖桥不同,豳风桥是中间方形洞,两边拱形洞。且桥上的亭子呈重檐庑殿顶,外加一个僧帽型宝鼎,很是精致。

       此桥在“清漪园”时期叫“桑苧ning。二声 、zhu,四声,是一种植物)桥”,光绪时期为避咸丰帝(奕ning)名讳,故改此名。

        豳风桥位于界湖桥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桑苎桥,后因避讳咸丰帝奕  的名字而改取《诗经》中《豳风》诗意为桥名。咸丰十年(1860年)桥亭被毁,光绪时重修。桥南北方向坐落,桥亭长方形,重檐四脊攒尖方顶,面阔3间。桥的西部原来还建有耕织图、蚕神庙、织染局、络丝房、水村居等颇具江南特色的田园村舍,有江南水乡的风韵。

 


驼背之桥——玉带桥

       玉带桥是颐和园里最娇美的桥了,西堤六桥中唯一高拱石桥,俗称“驼背桥”。它是西堤的一处水路通道,据说清代的帝后每每乘船经昆明湖去玉泉山,都要走这条通道。它之所以得名玉带桥,因它是用汉白玉和青石雕砌而成,周身洁白无瑕,形似玉带,洁净中存有一股动感。恰如一条玉带,在颐和园的桥中,颇富盛名。

        玉带桥位于豳风桥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是西堤上惟一的一座单孔高拱石桥,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石砌成,高约8.7,有60根望柱、62块栏板,单侧有38级台阶。玉带桥的桥体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形象生动,反映了雕刻工匠的艺术水平。东立面正中栏板上镌刻乾隆爷的御笔石额“玉带桥”。桥的两侧各有楹联一幅  东侧: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  西侧: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这座桥是当年乾隆帝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


取自白诗之桥——镜桥

       诗仙李白曾有诗云:“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乾隆也有诗曰:“若道湖光宛是镜,阿谁不是镜中人”。这便是镜桥名字的由来。此桥最为精巧之处还要属其上的八柱、八角重檐亭,攒尖式的造型独具匠心。

        镜桥位于玉带桥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以唐朝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得名,咸丰十年(1860年)桥亭被毁,光绪时重修。1950年拆除倾危的桥亭,1953年重建。镜桥为一平两坡式,桥下一方形桥孔,桥亭八角重檐圆顶。


取自谢诗之桥——练桥

       镜桥之名取自李白,练桥之名同样是从诗中来。这一次出自南朝诗人谢朓的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它不似镜桥那般精巧,在一孔桥洞之上是一座四柱、重檐攒尖顶的方形亭。当您伫立于桥上,四顾远眺,那清澈的湖水洁净如白练,环湖的景致皆可尽收眼底。

         练桥位于镜桥南面,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桥亭被毁,光绪时重修。桥亭为重檐四角攒尖方顶,高4.02

        练桥位于西堤平桥北侧,为单孔石桥  桥上是一座四方形的桥亭。“练”是白色的丝织品  此处形容湖水清净如练  站在练桥上极目远望  南湖岛、十七孔桥、佛香阁中轴线建筑群  治镜阁、畅观堂、藻鉴堂等环桥景致,都能一一收入法眼    每到六七月份儿,练桥西面的藻鉴堂湖中  盛开着一片片红色白色的荷花  乾隆爷当年可就时长在这儿观花赏鱼。


垂柳环绕之桥——柳桥

       从北走到南,咱们来到了西堤的最南端,来与柳桥相会。西堤两侧,遍植垂柳,有座石桥桥掩映在柳色之间,不禁令人想起杜甫笔下对“柳桥晴有絮”的描绘,因而柳桥得名,便是如此。在柳桥的五孔桥洞之上,有座八柱、四角重檐的亭子,它与近旁的依依杨柳构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画面。

        柳桥位于西堤最南端,始建于乾隆年间,原名界湖桥,咸丰十年(1860年)桥亭被毁,光绪时重修并易名柳桥。桥名源自柳色,桥亭为重檐歇山元宝脊。

        桥上的亭子毁于1860年,后来又重新修建了。 此桥原名为“界湖桥”  是昆明湖与西湖的界桥  而且在清漪园时期此桥应该是木桥  在光绪那前儿,颐和园重修时新建 ,桥基换成了花岗岩条石  栏杆呢,用的青石望柱和栏板  桥上有四角重檐,歇山顶桥亭一座  四周有倒挂楣子和坐凳楣子  梁枋绘有苏式彩画,桥下有方桥洞  两侧桥肩下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  他可是颐和园里唯一的五孔石桥 ,据说,慈禧老佛爷就特喜欢这座桥

       另有几座桥可能没那么独特,但您偶尔经过时,不妨也瞥几眼看看呗。

寅辉城关石桥

       从此桥经过,总会有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之感。何必偏要去江南小镇呢,眼前不就刚好能满足您的一份心愿嘛。

        寅辉城关石桥位于后御道寅辉城关西侧,高架在涧沟之上  是颐和园最高的单孔石桥。城关石桥紧靠着城楼,石桥是左控山谷,右临后湖,横跨在高达10多米的深涧上,是苏州街的陆上关口。 它建于清漪园时期  为石质,单孔,高足有十多米  桥拱中间有吸水兽,桥栏杆为罗汉板 儿,九十年代为了保护古桥  桥面和栏杆都用木头包围保护起来了


三孔桥

       这座是位于后溪河的三孔桥,北面是北宫门,南面是“慈福”牌楼,两侧是买卖街的各样商铺。


引水渠上的桥

       垂柳深处,它仿佛“遗世而独立”。它虽无言,却见证了这座古典园林的无数往事。当您置身其间,身旁的垂柳似是想将您挽留,想向您诉说一段古老的故事。


除了这些,每一座桥上都可能有令人割舍不掉的回忆。


知春亭平桥

       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知春亭时为方便慈禧上岛游览,特意在亭的东面添建了一座平桥,使原来的湖心小岛与湖的东岸相连成现在形式。现存平桥东、西向坐落,建筑面积104.84平方米,高2.55,桥下7孔,花岗石桥墩,桥上一平两坡,两侧22块栏板,24个望柱,涂深红色的油漆,桥西云步踏垛二步。


金水桥

       金水桥位于排云殿建筑群第一进院落,于1886年慈禧太后修建。金水桥是当年大臣们给慈禧祝寿行礼的分界线,桥以北是一品大臣行礼的地方,以南是二品大臣行礼的地方,而三品以下的文武百官只能跪在排云门外。汉白玉的金水桥横砌于方形荷池之上,既满足了建筑景观的搭配,同时金水桥和铜缸有相同的建筑防火的实际用途,是实用和审美的结合体。


清华轩石桥

       清华轩位于排云殿宫垣西面,在罗汉堂前遗有八角莲池上的一孔石桥保留在慈禧太后新建的清华轩院内。清华轩院内南北坐落着一座汉白玉单孔石桥,花岗岩的桥体,拱顶有兽,云头望柱,瓶(平)安如意雕空心栏板,水池周围均有与桥栏相同质地的护栏,从桥上穿过,即到达清华轩正殿。


养云轩小石桥

       在长廊北侧养云轩门前的葫芦河上有一架小石桥,小石桥长约7,只起到点景作用。养云轩门前有白石小桥驾于葫芦形的河上,桥为汉白玉单孔拱桥,虎皮石桥体,南北向坐落,建筑面积48.95平方米,桥上东、西各有五块汉白玉栏板,桥头有抱鼓。

颐和园的桥,你知多少?


     接引桥    

       接引桥位于排云殿西侧的清华轩院内  进了清华轩的垂花门,这座精致的小桥保证会让您眼前一亮,桥为单孔石桥,汉白玉桥栏杆雕刻精致  小桥桥架在一个八角的池子上面  八角池叫做“八角莲池”    1860年不幸被洋鬼子烧毁,慈禧老佛爷重建的时候,时改为住人的清华轩  石桥就保留了下来  


     辅桥  

       颐和园东堤最北侧有两座桥,  一座“闸桥”、一座“辅桥”  两座桥穿过“文昌阁”就能看到    并排而卧的这两座桥,闸桥高、辅桥低  此桥建好后很少用到它  至今桥面上防滑纹饰还历历在目。


    青石桥    

       现在已是一片绿地石桥,在颐和园的北宫门外  昔日桥下的流水晶莹清澈,一派生机,如已是今沟满壕平,成为了旱桥。    (老照片,当年为三孔石桥)

 

    七折桥    

       七折桥位于万寿山西麓  和荇桥一样也是链接小西灵的桥  只是荇桥在万字河的南端,七折桥在北端    七折桥为木桥,顾名思义桥面有七道弯  这小小的七道湾的变化就改变了直桥的呆板  倒也增添了几分情趣

 

    无名旱桥    

       穿过十七孔桥是龙王岛  别看到了岛上,岛上照样有桥  在涵虚堂西侧的叠石之上  有一座真正的“半步桥”    它的长度和宽度  谐趣园里的“半步桥”还要小很多  绝对称得上是颐和园里最迷你的桥了  因为这座桥就是一块板,没有名字  长约一米宽,有四十公分架在叠石之间  很少有人会去走,所以很少有人关注它。


耕织图东侧的石桥。


颐和园南侧引水渠上的石桥。


颐和园南如意门旁的石拱桥。

颐和园里的桥,连导游都不知道的秘密

东部颐和园大约有17座桥。

第一座桥,一进北宫门,就看见了一座三孔拱桥,每一个孔的上面镶有龙头,两面都有,共有六个龙头,看起来是很威严的。这座桥横跨苏州河,是从北宫门进入颐和园的必经之路,桥下就是后来恢复的苏州河沿岸仿古街道,是为了恢复过去皇帝假想在苏州乘船游街、购物的情景,目前是颐和园售票的景点之一。

第二座桥,在苏州河北岸,有一座过街桥,是单拱桥,可以理解为苏州河购物专用桥,东西走向,站在苏州河南岸就可以俯瞰。

第三座桥,沿着苏州河向东走数百步就看见了一座桥,桥头有一城楼,名字叫做寅辉城关,是颐和园六大城关之一,始建于乾隆年间,东面石额刻寅辉,西面刻“挹爽”,挹:舀,把水盛出来,挹爽就是把明朗、清亮用勺盛出来。这个桥是单拱桥,拱高大,很有气势,沟壑深,虽然有点小题大做,但是,如果有大雨,雨水从沟底流出,经过单拱,到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这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这个关口是苏州河的路上关口之一。

第四座桥就是横跨苏州河的一座有八个立柱的木桥,在眺远斋的对面,与沾宁堂相邻,水中的枫叶装饰池塘,池塘里的残荷述说着这里秋季的是是非非,这里以它的无极的恬静短暂洗涤了我们在不远处那个“噪杂”的市场经济社会的“污浊”。

第五座桥,是一座水泥桥,单孔,有四个溢洪孔,是西北地区极为容易见到的桥梁,虽然在这里不是那样端庄美丽,确实一幅西北地区的桥梁代表作,也给这个地区以一种清新的感觉。

第六座桥,是一座极其小的桥,石板横跨,桥孔极其窄小,就是一座象徵性的桥梁,水从下面可以流入谐趣园,是水通道,不留意可能就感觉不出来这是一座桥。

第七座桥,在苏州河水流进谐趣园的水径之上,稍不留意你也感觉不到有桥,桥比较简单,只是一座工作人员走的桥,是“工艺桥”。

第八座桥就是颐和园的有名字的桥,叫做“知鱼桥”,该桥用庄子和惠子“子非鱼”的典故命名,桥柱上还刻有乾隆皇帝的题字题诗:月波涟漪金为色,风漱琤琮(chengcong)(玉石碰击声)石有声。知鱼桥桥身贴近水面,极便观鱼。

第九座桥在引镜东侧,也是一座稍不留意就看不到的桥。根据资料介绍,谐趣园共有五座桥,我只找到了三座,其余桥没有找到,等以后找到再补充。

第十座桥,位于长廊的东侧,养云轩南,是由这座桥将两座池塘链接在一起的,也是跨越池塘的一座桥,这座桥很雅致,特别是冬季雪后,更是尤其精美。

第十座桥位于知春亭的东侧,文昌阁的北部,是一座石桥,下面有六个桥墩,是链接知春亭的两座桥中的一座大桥。

第十二座桥是那座小桥,只有两个桥墩,也是通往知春亭外沿岛的必由之路。

第十三座桥,在文昌阁与铜牛之间的靠近墙边的遗迹桥,估计是古代用的引水渠上边的过人桥。

第十四座桥同上一座桥,比那座桥稍小就是了。

第十五座桥就是著名的十七孔桥了,这座桥链接了南湖岛。十七孔桥是连接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为园内最大的石桥。桥由17个孔券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兽偃月,南面书修炼凌波。

第十六座桥就是南如意门附近的绣漪桥,绣漪桥在北京南如意门内,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

第十七座桥就算是为了减轻绣漪桥的负担,运送车而修建的一座普通的平桥,是游客从南如意门去西堤的必经之桥,绣漪桥只是美,没办法有其他功能,这座没有名字的桥担当重任,是一座任劳任怨的普通的桥。

西堤六桥:最北端是界湖桥,其余依次为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

       豳风桥原称桑苎桥,由于桥面一带原有水村居、耕织图这样一些与农事有关的景点而得名。为啥把“桑苎桥”改名为“豳风桥”呢?据说,“桑苎”间近“长主”,而慈禧的丈夫咸丰名为奕泞,“泞”与“苎”同音,虽说当时“奕泞”已死多年,还是要避讳。

       其他几座桥名,也多取唐诗的竟境。如镜桥和练桥是取李白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和“春江澄如练”。柳桥则是取自杜甫的“柳桥晴有絮”的诗句而得名的。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的唯一的高拱石桥,它是西桥的一处通道,桥下,帝后们的龙舟可以穿行。它通体洁白、柔和、匀称,恰如一条玉带,在颐和园的桥中,最富盛名。

颐和园的桥

       那我们先说说西堤上的六座桥吧(其实是七座,不过那座桥没有命名)。西堤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从南向北依次筑有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和界湖桥。
 
一、柳桥
颐和园的桥
桃花盛开时西堤上的柳桥,远处的是景明楼
 
 颐和园的桥
柳桥
 
二、练桥
 
颐和园的桥
站在南湖岛上隔湖(冰)远眺练桥 
 
颐和园的桥
练桥与十七孔桥
 
三、镜桥
颐和园的桥
桃花盛开季节,镜桥上观花的人也旺
 
 
颐和园的桥
焦黄的芦苇映衬着镜桥

颐和园的桥
冬天,镜桥两侧的树变得秃光光,估计夏天没这景色。
 
四、玉带桥
颐和园的桥
玉带桥

颐和园的桥
玉泉山与玉带桥

 
五、豳风桥
颐和园的桥
豳风桥与佛香阁

颐和园的桥
雪后豳风桥
 
六、界湖桥
颐和园的桥
冬季里的界湖桥

据说这座界湖桥原来叫柳桥,而现在的柳桥是界湖桥,忘了是哪位皇帝给掉了个个,不知真假

颐和园的桥
从界湖桥下,可以看到半璧桥
上面介绍的便是西堤上的六座桥
 
 进新宫门离十七孔桥最近,也是大家最爱拍的一座桥,下面是一组从不同角度拍的十七孔桥。

七、十七孔桥
颐和园的桥
走过十七孔桥可到南湖岛
 
颐和园的桥
夕阳下的十七孔桥


颐和园的桥
玉泉山和十七孔桥

颐和园的桥
十七孔桥与佛香阁

颐和园的桥
在南湖岛上看十七孔桥

颐和园的桥
冬天昆明湖已结冰

颐和园的桥
走在冰面上的人们和身后的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再往南走,就能看到绣漪桥

八、绣漪桥
颐和园的桥
秀漪桥好像也叫罗锅桥
 
颐和园的桥
秀漪桥旁的过湖桥影响从这个角度拍的美感
 
颐和园的桥
秀漪桥

颐和园的桥
透过绣漪桥的桥洞,可看见景明楼和练桥
 
下面这座桥是在谐趣园中

九、知鱼桥
颐和园的桥
谐趣园中的知鱼桥
 
石舫旁的这座桥叫荇桥

十、荇桥
颐和园的桥
当时拍时并不知道她是荇桥,搜索后才知道名字

颐和园的桥
晴空下的荇桥
 
这是颐和园中唯一的木桥吗?

十一、九曲桥
颐和园的桥
九曲桥,拍时没看见注释牌,用手机拍了一张
 
园子的后湖区还有几座桥

十二、半壁桥
颐和园的桥
半璧桥

颐和园的桥
半璧桥上的台阶都已经被岁月踏上很深的印记了
 
颐和园的桥
站在界湖桥上看远处的半璧桥
 
十三、石桥
颐和园的桥
石桥,紧邻半壁桥的一座桥。从桥洞透过去可以看到半璧桥和界湖桥
 
如果你去苏州街定会看到一座桥

十四、长桥
颐和园的桥
进北宫门就是长桥

颐和园的桥
通过长桥可以到智慧海、松堂等

特意下载了一张颐和园地图,方便查看和记住!
颐和园的桥


北京颐和园:也许你没太注意的颐和园里的桥

引镜桥

“引镜桥”在“谐趣园”内,“引镜轩”东侧。引镜桥和引镜轩前廊东头相接。由西向东穿过引镜轩前廊,便踏上引镜桥,过桥就是“洗秋亭”。

“谐趣园”在清漪园时期叫“惠山园”。其中亭台楼阁,曲廊轩榭,小桥流水,自然成趣,自成体系,称为园中之园。它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霁清轩以南。

1、从北宫门进入颐和园,去谐趣园的路线:

进北宫门,过“三孔大石桥”,下桥后上十八级台阶,到“慈福牌楼”下。过“慈福牌楼”就是松堂这个大院子。院内有较完好的青石御道,沿青石御道左拐,即东行。过“莲界”牌楼残留的抱柱石,沿左侧山路曲折前行,前面是“寅辉城关”。过关后,继续沿山路一直向东,经过“澹宁堂”正门,再往前走,到一个丁字路口,路口左侧是属新楼西门,右侧有一颗古松,用金黄色的栏杆圈着。此时右拐,略有下坡。过古松,左手边有一个宝瓶形状的月亮门,这是谐趣园西侧门,再向前,便是谐趣园宫门了。

下《图一》是北宫门到谐趣园的路线图也许你没太注意的颐和园里的桥-引镜桥

2、从东宫门进颐和园,去谐趣园离线:

《图二》进“东宫门”,过“仁寿门”右转,沿“北配殿”走到“延年井”,沿北配殿西墙向北进一个小门,沿“德和园大戏楼”东墙外的“古柏夹道”,向北走到山根下右转。见一颗“倾斜的古柏”,继续沿右侧的路向北,过“紫气东来”城关不远就是“谐趣园宫门”。

下《图二》由东宫门进园,去谐趣园的路线也许你没太注意的颐和园里的桥-引镜桥

 

3、引镜桥:

    按《图三》进“谐趣园宫门”沿曲廊右转,进入“知春亭”,再沿曲廊曲折前行,进入引镜轩前廊,走到引镜轩前廊尽东头,抬脚踏入“引镜桥”,走出引镜桥就是“洗秋亭”。

下《图三》是《谐趣园平面图》。用红字标出了引镜桥也许你没太注意的颐和园里的桥-引镜桥

 

下《图四》是引镜轩和引镜桥的实景图也许你没太注意的颐和园里的桥-引镜桥

 

    《图四》引镜轩前廊东头和引镜桥相接

下《图五》是从引镜轩东侧拍照引镜桥也许你没太注意的颐和园里的桥-引镜桥

 

下《图六》出了引镜桥便是“洗秋亭”也许你没太注意的颐和园里的桥-引镜桥  也许你没太注意的颐和园里的桥-引镜桥

引镜桥横跨在东船坞河上,连接着引镜轩和洗秋轩。此桥原来为木质平桥,桥可临时拆卸,以方便东船坞船只来往。建国后船坞作为他用,失去了船坞的作用,此桥也就改为石桥。2010年谐趣园大修时此桥的栏板进行了更换。(网上如是说)

4、引镜轩桥:

引镜轩桥,其实它真的不是一座桥。只因有专家网友在网上说它也算是一座桥,我也就这样说了。不过我更倾向于“引镜轩”是一个纳凉的轩殿。试想,如果在盛夏,把引镜轩的南北门打开,过堂风吹着,房间的地板下还有一股清泉流过,房间岂不凉爽了许多吗?难为乾隆帝是怎么想出来的。

引镜轩坐南朝北,三开间,两卷勾连搭结构,南北有门,是个穿堂殿。湖水从轩东侧下面流进,在轩的西侧流出,在轩西形成小湖。

下《图七》是引镜轩东南方向拍的实景也许你没太注意的颐和园里的桥-引镜桥 

下《图八》是引镜轩西侧拍的实景也许你没太注意的颐和园里的桥-引镜桥

    专家网友说,引镜轩也可以算做一座桥,虽过于牵强,也有他的道理。因为凡为桥者,大都桥下流水,桥上走人。引镜轩的确是南北开门的穿堂殿,人可以从前廊里的北门进,从南门出,水东从西流,人往南北行,那确实是桥。


颐和园的桥

         颐和园,山水三七开,昆明湖环抱万寿山,向南连接南湖、团湖,中间横跨一道西堤,水多,桥多,成为颐和园一大优势。略数一下有名的桥吧,西堤六桥: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绣漪桥,半壁桥,石桥,荇桥,苏州桥,知鱼桥,知春桥,最有名的十七孔桥,还有许多无名桥,西堤上就有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无亭小桥,桥面水平,护栏墩实,是拍摄十七孔桥的最佳位置,但谁都说不出它的名字,因为有了它,现在的西堤,实际上有了七座桥。

绣漪桥

十七孔桥

柳桥

玉带桥

玉带桥

玉带桥

玉带桥

豳风桥

无名桥

知春桥

知春桥

知鱼桥

练桥

半壁桥

镜桥

练桥

玉带桥

西堤上那座无名桥

绣漪桥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

绣漪桥

柳桥

知鱼桥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

界湖桥(桥洞里看到半壁桥)

荇桥(左右有牌坊,桥上有石兽,有亭子,毗邻石舫)

老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

界湖桥

界湖桥(桥洞里可见半壁桥、石桥)

镜桥(桥上有八角亭,其他多是四角亭)

无名铁索桥

柳桥

石桥(紧靠半壁桥,可行车,据导游讲,是为林某建的)

界湖桥

绣漪桥

柳桥

十七孔桥冰上卧(长桥卧冰)

无名桥

无名桥

苏州桥(适逢春节,苏州街到处挂满红灯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