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三种父母,经常会养育出容易抑郁和焦虑的孩子

 魏方超老师 2023-10-26 发布于天津

有些孩子,表面上懂事,善良,其实心里并不快乐。

因为父母的要求和压力,会让孩子产生焦虑,因此责怪和抱怨自己,长期被负面情绪包围,形成“自我伤害”。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卑、孤僻,甚至发生人格扭曲。

有三种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最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

1、爱抱怨和发脾气的父母

《超级育儿师》有一期节目,妈妈因为全职带孩子,倍感压力,常常发脾气,遇事总是爱抱怨。

7岁的儿子轩轩想要和妈妈一起做手工,她却很不耐烦,对孩子说:“做手工太辛苦了。”

妈妈一只手弄手工,一边抱怨“这个太难了,让你爸爸弄吧!”

后来,爸爸下班回来陪孩子完成手工以后,却遭到妈妈指责:“你什么都满足他,你就不知道拒绝他。”

爸爸想要拥抱她一下,却遭到了拒绝:“走开,不要来烦我。”

过了一会,妈妈问孩子吃什么,儿子没有理会她。妈妈气急之下,拧起儿子的耳朵,气急败坏大喊:“你到底要吃蒸饺还是汤饺?”

当时孩子都被吓了一大跳。

妈妈总是抱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烦死了,走开。

因为妈妈爱抱怨,轩轩因此变得很胆小。

根据研究发现:人格形成的后天因素与早期成长环境有关,父母与孩子的早期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决定了孩子的性格。

当父母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安全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应对系统就会出现:焦虑、抑郁、强迫、躁郁等情绪。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有钱、有权、社会地位和温暖的家四个选项中,孩子选择最多的就是有温度的家。

不抱怨的父母,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的起点,它能让孩子快乐和自信。

2、经常在孩子面前哭诉

很多父母都喜欢这样告诉孩子:

  • 爸爸妈妈就是为你而活的。

  • 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

……

父母时常把孩子当“情绪垃圾桶”,无限放大自己的情绪,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事实上,孩子听到这些话,心里并没有多感动,反而会有深深的负罪感,会觉得“父母过得不好,都是自己造成的,对不起他们”。

父母总是用“倒苦水”的方式来绑架孩子,以此让孩子更优秀。

不曾想,这些话却成了压抑在孩子心中的大石头,焦虑不安。

美国心理咨询师金·约翰·培恩,在《简单父母经》中写道:父母要警惕自己对孩子说的任何话,因为它可以启发人,也可以伤害人。

他提出,说话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 “是真的吗?”

  • “够善良吗?”

  • “必须要说吗?”

这三个过滤器,可以阻止父母负面情绪的发生,让一个家庭的“空气”更清晰。

3、总是忽视孩子的父母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指的是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这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

父母长期性地对孩子情感漠视,它就像一场“冷暴力”,会让孩子觉得“我不被爱”。

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对1511名儿童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在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四大暴力行为中,“忽视”导致孩子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最大。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被在乎,它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静止脸”实验,采用的是妈妈对1岁婴儿的正面和负面的回应方式点击链接查看)。

正面回应:

当婴儿发出声音时,母亲会微笑着回应,并用手抚摸脸颊,还会与婴儿进行互动。

这个过程中婴儿是一种满足和高兴的状态,还会时不时地与妈妈“对话”。

负面回应:

当妈妈面无表情,不给孩子任何回应时,婴儿就发现妈妈不对劲,就开始想办法引起妈妈的注意。

他用微笑和拥抱向妈妈求助,可是妈妈依然没有回应。

他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出现大哭、尖叫,慢慢地拒绝与妈妈互动,直到妈妈用微笑回应他时,孩子的情绪才缓了过来。

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对外界的刺激就极度敏感,而具有回应的能力,他们会被身边的环境和情感交流所影响。

因此,父母应该尽量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互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感受父母的爱。

孩子是从温暖中感受爱;是从彼此感情交流中感受“被爱”,这才是孩子成长最温暖的阳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