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区里的“旅行”

 济宁文学 2023-10-26 发布于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社区里的“旅行”

——评毕季青散文集《世纪花园里的生态与人文》

作者:刘 亮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文学写作,比如80年代的上海文学,久文案的现代主义。还有当下的非虚构写作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毕季青的写作,能从一个社区的生活里去打捞细致温暖与诗意,也是有他的时代特征与意义的。这是大的时代里面宏大叙事中的涓涓细流,这是盛世华章中的一个微小的音符,从微观中看到人们的生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烟火气息背后是浓烈的对国家强烈的认同感,这些都体现出人们幸福安康的生活作为基础的。

社区空间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的一个基本单元。社区精神包括一个社区的凝聚力,归属感与认同感,或许正因为有了毕季青的文学写作,推广社区文化,环境治理、生活生态都会有一个推动和发展,我相信作者写这本书就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景,这是他创作的初心。毕季青常年生活在矿山,工作在孔孟之乡,邹城是他的第二个故乡。这个社区通过他的书写,感受他生活在其中的惬意与幸福感,温馨感,而这种温馨之感就是具有家园意义的。这个社区成为了他生命的最真实可感的一个家,这让大家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体认的是一个大家庭的意识。社区社情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进程,我们从这个横断面中看到时代的变化和时代进程的痕迹。这样细致的书写,让世纪花园小区变得充满了立体感与统一性。这一切都有赖于作家的细致绵密的书写,有赖于他的创作情怀。

这部散文集里的多篇作品已经在多家报刊上发表,其中的一篇《土地开花》被选入《马来西亚华语学校校本教材》,并被收入《中外文学典范描写辞海·景物篇》。

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写了社区的花,在他的眼里,每一朵花都充满了新奇,都值得发现和记录。作为社区的生态写作,自然生态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作家走到社区一个最偏僻的地方,也要书写它的不一样的美。作者又是感慨,小区虽然偏僻,并不意味着偏远,荒凉,只要是心不荒凉,生命力就旺盛。作者书写一种作为人的同情,然后才是对植物的生命力的赞美。作者在启示也在反思生命的理念,人在植物面前常常觉得渺小,人在自然中不仅要得到启示与顿悟,而是灵魂受到涤荡,生命与自然相互融合的时候,任何时候都不要看低自己,都要努力的尽情的展示自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不要委屈自己,在偏僻的角落里做着收获最宝贵的人生启示。


这些花儿不仅体现在繁花盛景,而且每一个家庭在经营自己的庭院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审美与取舍。这样的社区没有概念化,而是呈现出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的局面。作者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考察这个小区的每个花园的布置。用文笔书写每个花园它们的独特的特色和精致。昆虫也是园子里的主人。它们的吟唱也是一曲自由自在生活的歌,这是情感的流露。在这里作家没有作为人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是以万物共生平等的生态观念去观照,凸显作家对生物的多样性的思考,对其它物种的喜欢和敬畏。

在《种树的人》一节中,那些辛勤维护树木的园丁被作家扑捉在视野里,并多方了解,加深印象,从而更加认识理解他们的劳动。“看着这宜人的景色,看着植树的人们忙碌的身影,那些园丁们,我在想,小的树木需要栽培养护,大的树木就是一种观赏,驻足观赏就是一种美感的享受,也是一种愉悦。而这一切,正是那些辛勤的园丁和爱美的人们共同铸成的。”这也是作者对这个园子里劳作的人的所有的尊重。

这个细节很多,从里面看到每一个行业内的不容易。有一些树木遭受冰冻的袭击,一些则被蛀虫所害,这些都需要专业的行动进行救治和保护,从这些描写中看到一个园子的美化和持续,是需要背后好多人的努力,需要共建共享。

人的一生会发生奇迹,而之于植物也不例外,作者就以同情之心关注了一棵树的成长过程中的奇迹,让我们不得不感喟生命的奇迹是可以发生的。作者聚焦的是一棵伤痕累累的香樟树,它被砍去很多枝干,从最佳的颜值到丑陋不堪,是一种落差太大了的过程。然而它却在季节的变换中,努力生长,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给了作者以惊喜和更多的期待。一棵树也是给人很多启示的,顽强的求生的意志,那种想活下去的愿望,是大树生生不息的动力,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大树的礼赞。这是大树的心路历程,被作者书写下来,也完成了作者的一份独特的心路历程,这是一次对话。

在《追踪一棵女贞子树》中,这棵树多么像极了人的命运。这是一棵历尽苦难的树,它刚刚有了绿意,作者开始满目喜欢地看它的重新成长呢,但是这棵树却遭到砍伐、修整的命运。在它的伤痕的上面,看到恢复治愈后的面容,那就是不再完美了,上面有树瘤子。正如一个人在受到伤害之后的伤疤一样,那是一种见证,见证一份独特的生命际遇,见证生命的顽强不屈,与命运抗争的勇气。“这棵树不仅大难不死,而且它的树干明显的粗壮,这也是它的生命力旺盛的一个象征。它的躯体上也没有了最初的光滑,而是有一些粗糙,纹理如同鳞片,上面有一些类似疙疙瘩瘩的东西,就像一个有绒毛的青涩的小伙子,肤色开始变成灰黑色。对于树和人这都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他们就是在困顿中安放好自己的心灵,在逆境中收藏好希望,默默的集聚能量,悄然的绽放光芒。”当我们看过这篇文章之后,都想跟着作者去看一看这一棵劫后重生的大树。


除了赞美还有深刻的警醒与反思,比如《疯枣》就是一篇反思当下的文字,很有借鉴的意义。在偌大的园子里,植物、还有各种生物都是家园,作者还与一只蜘蛛有了联系,体现出来了作者内心深处是有一颗童心在里面的。仔细观察它的生活习性,作者也写了自己与蝙蝠的几次“交锋”,险象环生,描写生动活泼有趣。

作者开始了一次漫游或者是园子里的旅行,发现很多自己不曾见到过的东西。也遇见一个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他们的性情也体现在对园子的美化上。通过一棵桂花,歌颂了生命力,展现出顽强的信念和意志。作者不仅在写世纪花园里的植物,也在写园子里的主人。作者始终站在体谅包容的角度上去看待和理解每一个人的。在描写《砍树的人》里,面对很多人不理解修理树木的力度的时候,当知道这是为了树木更好地成长存活下来的时候,会对园子里的园丁有一份深深地理解,理解他们的劳动和辛苦。

作者往往停下来感喟不已,甚至流下了泪水,那是他看到四棵树的样子,四棵树紧密挨在一起仿佛四姐妹,可是只有一棵泛着绿意,其它三棵都干枯了。作者很奇怪为什么是这样,?当他驻足观看的时候,他在想生命之间的联系和感召。他在想象那棵绿意盎然的树在日日夜夜召唤其她的三姐妹,要好好活着,要有生存下去的勇气,争取明年春天长出叶子来。当风舞动树叶的时候,作者想象中是那样的美好,他也联系人世间的事情,生命需要感召与呼唤。文字缠绵,情感真挚深沉,充满了诗意的发现与充沛的想象力,丰富的情愫在一点点流淌。这是作家再一次从植物身上体会到人的感情。花的美丽动人,大树的生命顽强,都是世纪花园里的风景,作为主体的人更有可爱之处,书写他们,更让这个社区充满了温度和温暖,更有人间温情。作者在呼唤美好的人性回归。

生态描写除了自然生态,还有人文生态的发掘和描写,精神家园的生态的良好。毕季青的书写开拓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他以一个小区的生活为背景,这也是当下非虚构文学很少触及的一个题材,因此具有开拓意义和实验性。能以一个生活社区为题材进行专题创作,也是体现出当代创意文学写作的意义,是一次崭新的成功的尝试,更是作家努力创作,关注生活,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一次巡礼。

作者简介:

刘亮,山东能源集团济宁二号煤矿井下工人,中国煤炭作家协会会员,兖矿文学创作协会会员,济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散文学会理事、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济宁老年大学北湖校区写作班教师,铁塔寺老年大学文学创作班教师。获第二届吴伯箫散文奖、第一届天津散文奖、微山湖征文奖、中国煤炭系统诗歌优秀奖。坚持以端庄的态度书写平凡的世界真善美。在各级报刊平台发表散文和评论作品一百万字。被评为第三届“香榭御府·青海拉面”杯全国小说大赛“优秀评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