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公圆寂前留下一首禅诗,二十四字,道尽人生真谛、点醒无数人!

 百灵和鸣 2023-10-26

提及杭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著名的西湖与灵隐寺。不知道您有没有去过灵隐寺?在寺中的道济禅师殿内,有一尊特立独行的佛像:一手持破扇,一手抚念珠,脚更是搁于酒缸之上。此像无疑即是人们所熟知的济公。济公之形象深植于人们心中,其随性、幽默、善良与豁达的特质令人难以忘怀。尽管灵隐寺为千年古刹,然而其声名远播,更多的还是归功于济公。

济公一生积德行善,乐于助人,深知百姓之苦,因而深受民众之爱,被后人誉为“济公佛活”。尽管他为僧,却偶尔饮酒食肉,常常身着简陋之衣,有时甚至略显古怪,但极具民间风情。对于历史上是否真有济公这一人物,也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

其实历史上济公确实真实存在,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个高僧,俗家名字叫李修缘,浙江台州人。

《净慈寺志》中记载:济字湖隐,天台李茂春子,母王氏梦吞日光而生,年十八就灵隐瞎堂远落发。《灵隐寺志》也有类似的记述。说:济颠禅师,名道济,台州李氏子,初参瞎堂远,知非凡器,然饮酒食肉,有若风狂。

这些记载都说明真有其人。其实济公还是一个将门之后,他家祖上世代为官,并且代代都为人很好、行善积德,是我们传统所说的那种积善之家。而且李修缘的父亲李茂春为人特别厚道,他因为做官的时候对待下属太过宽厚,他和夫人王氏平日也乐善好施,所以还在当地很有美名,大家都叫他“李善人”。

济公圆寂前留下一首禅诗,二十四字,道尽人生真谛、点醒无数人!

李修缘自幼生长于信仰佛教、秉持善行的家庭之中,自然深受家庭的影响与熏陶。他天资聪颖,不仅在医学与诗歌上展现出卓越才华,更对佛学典籍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深入的研究,因此虽有才识,却并未有心赴考科举。

到了十八岁,家中的变故使他失去双亲。这重大的打击让他萌生了割舍红尘、皈依佛教的念头。父母逝世后的两年,他果断选择了出家为僧。

李修缘最初在国清寺剃度为僧,之后转至灵隐寺拜师学艺。由于其出身于显赫之家,加上在文艺与佛学上的高深造诣,他在佛教界的起步自然比一般出家人要高。

在当时无疑是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的一些行为,对于固守传统的人来说,的确是不太被接受的,比如他的随性以及对清规戒律的漠视。佛教的教条本是严格的,而济公却依着自己的性子行事,尤其是在吃酒吃肉这件事上。这对于绝大多数的僧人来说,几乎是不能容忍的。当然,有些小和尚也私下里偷吃,但济公与众不同,他大大方方、坦荡荡地吃,且自有一番哲理:“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这样的行为自然在佛门内部引起了不小的波动。有人认为他行为不检、违背禅门戒律,甚至建议方丈将其逐出。然而,方丈慧远禅师却给出了非常深沉且宽容的回答:“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此言一出,也正表达了一种理念:规矩虽然重要,但它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施行。

济公圆寂前留下一首禅诗,二十四字,道尽人生真谛、点醒无数人!

济公的生活方式虽然与众不同,但他的为人确实令人敬重。他自由自在,不拘小节,更重要的是他对民间疾苦的深深关心。他不仅用医术治愈了无数的百姓,更是为那些被欺压的、弱小的发声,助其一臂之力。因此,尽管他的行为在某些传统僧人眼中可能是不被接受的,但在百姓心中,他无疑是一位佛活,是他们深深敬爱的人物。

济公还喜欢题字,他学富五车,写得一手好文章,他走到哪里都充满了幽默与风趣,常常在路过的地方留下一两句诗。这些诗句直白简洁,但都深刻地表达了他的人生哲理和对恶的不满。

济公的文才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赞誉,其中当代的南怀瑾先生更是将他与宋代的大诗人如范成大、陆放翁相提并论,这足以看出济公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南怀瑾先生的评价,不仅是对济公的肯定,也体现了他对文学的敏锐洞察力。

下面,请您继续分享济公临终前的留下的一首诗偈,让我们一同感受他的智慧和情怀。

《辞世颂》

[宋] 释道济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南宋嘉定二年,济公和尚圆寂了,他济世救民的形象却深深的留在人们心中。

济公这首绝笔看起来简单平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说是他对自己一生修行的总结,也浓缩了一生所悟。

他在诗里说:“辛辛苦苦,六十年,总算体验到了“东壁打倒西壁”的境界了,那么什么是东壁打到西壁呢,其实这是一种境界的升华、那种求法者殷切的心情。寻寻觅觅、栖栖皇皇的求道心路。经过一生,终于感觉到由色界追寻到空界,大概这样的感受。

济公圆寂前留下一首禅诗,二十四字,道尽人生真谛、点醒无数人!

可经过如此辛勤的追寻,他在生命的终点上看到什么了呢?

到头来回头看看一生走过的路,才发现,六十年来一片艰辛、一片狼藉、在开悟之前,水连天碧,在开悟之后,也是水连天碧。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是济公对生命的感叹。水天连碧,是多动人的生命境界啊,真是让人们欢喜赞叹!

走过一生的岁月,走过漫长的修行之路,终于“见山又是山”了。从厌离色界,证悟空界,再回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圆融境界,济公花了六十年时间,走了很远的路,绕了很大一圈,这中间有多少的感受、多少的重新认识,此刻又重新看到自我、重新看到这个世界。

济公圆寂前留下一首禅诗,二十四字,道尽人生真谛、点醒无数人!

这一大圈心路并不是白走的,他在生命终点的深情感叹,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智者在即将告别人世之前,向这个世界的挥手告别。

人生在世,兜兜转转、忙忙碌碌,有的人可能以为达到人生巅峰了、有的人可能以为看破这个世界了,到最后才发现,人生其实是更多的应该是平淡。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什么都带不来,什么也带不走。

无论怎样度过这一生,到老了: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和生命诞生的时候没什么大不同,这一生不管是功名利禄还是离合悲欢,都成为过眼云烟。生命的意义或许更多的在于体验,而非争抢,因为那些身外之物是带不走的,只有留在心里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也是你真正需要的。

所以他说:“如今收拾归来”,意思是放下所有的执着和纷扰,“依旧水连天碧”,回归本心和本性。这就是道济对内心更高境界的一种描述: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和干扰,“心若无尘”,就能看到“水天一色”的清明和美好。

济公圆寂前留下一首禅诗,二十四字,道尽人生真谛、点醒无数人!

其实有时候想想。济公这首诗,可能也是把他作为一代名僧一生的经验传递给人们,那就是:珍惜当下,不做遗憾的事,至于什么是非成败,不必过多的放在心上。因为临了,只要不觉得虚度此生,也许就是最好的了。

您说呢?也欢迎大家谈谈您读这首诗的感受。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好了,今天关于济公的这首临终诗就和您聊到这儿了,我是宁曦,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