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5&136)——陕西勉县武侯墓&武侯祠 | 静思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3-10-26 发布于河北
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35、136合篇&《陕南纪行》第六篇:勉县武侯墓&武侯祠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3年9月24日

我在9月23日晚间乘绿皮车从城固至勉县,到酒店放下行囊后,照例出去压马路。勉县可谓一座三国名城,史载诸葛亮首次北伐前上《出师表》后,“遂行,屯于沔阳”,沔阳即勉县之古称也。

此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酒店不远处的夜市仍是车马喧嚣,繁华程度比俺所在之省城国际庄不遑多让,更是远胜于当日经停的洋县与城固二县,心血来潮之下,我往东一直走到了三国广场才折返。诸葛亮无疑是当地最大的文化IP,一路但见各种与武侯有关的地标、门店,让我感慨于一座城因一个人而勃兴。这一跨越近两千年时光的巨大影响力,堪称震古烁今,放眼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我也终是在这位伟大人物的召唤下,来到勉县感受这场三国文化盛宴。
 
 图1:勉县三国广场之诸葛武侯像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卒于五丈原军中,兴汉大计终成一梦,蜀军随即退回汉中。将士们根据诸葛亮的遗命,将其葬于定军山下,“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武侯祠在国内多有分布,武侯故里也有两地互相扯皮,唯武侯墓在勉县因正史明载毫无争议。今勉县与诸葛亮相关的历史遗迹,最重要的便是汉江南北两岸的武侯墓(国四)与武侯祠(国七)。

翌日起了个大早,先行前往南岸的定军山一游,八点从西门冒着细雨登山,一个多小时后从东门下山,全程竟未见到一个人,唯吾独此山!天人合一之下,步履也自轻快。定军山现在还是一个野化的景点,无人管理,大概是“开发未半而中道崩殂”了,这样一个三国顶级地标竟清冷如斯,没有乘势而起,着实让我惊异不已。山中凡岔路必无标识,让我颇走了些冤枉路,及至到达山巅向北望去,唯见汉钢大片厂区白烟滚滚升起,风水已尽毁于此。
 
 图2:三国古战场——定军山

武侯墓就在定军山北麓,从地图上看着挺近,真要从东门走过去那可老远了(我感觉我走反了,若东上西下或能近很多),因无公共交通可达,只好叫了个滴滴,赶来接驾的里程竟比我到目的地的里程还长。勉县南岸大概已算郊区,发展看似远逊,相比诸葛古镇武侯祠,来武侯墓这边的游人也是寥寥。墓园内古柏森然(有些据测定真是汉柏),池水如镜,桂馥清幽,满地橘红,武侯即长眠于此地。径至冢前,鞠躬致敬,遥思前贤,一时无言。
 
 
 
 
 图3-6:武侯青冢,汉桂飘香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相得乃千古佳话,能坦然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种话的帝王,古往今来大概也没第二个了。不过这句话会给阿斗带来多大心理伤害呢?恐怕少有人关注过。后主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但两人的关系是否真有这般融洽,却是颇值玩味。我在此前一篇故纸漫谈《神破解又一弹!民国陕西沔县武侯祠旧影浮现!》(点击可查看)中,其实已提到这个问题。

诸葛亮道德高尚,公忠体国,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几无可指摘之处,可谓千古人臣之典范,这也是他受到后世极度推崇爱戴的原因所在。然站在刘禅的角度,诸葛亮在世时,自己便如傀儡一般,国事“咸决于亮”,头顶还高悬着老爹那句“君可自取”,十几年来心中也必然积累了不少负面情绪(话说刘禅当年的岁数可不算小了,《后主传》里就没几个字是写他的,基本上是全程打酱油)。或许直到诸葛亮去世后,才终于有了自己当家做主的如释重负,但却发现在蜀地,诸葛丞相的威望仍然如日中天...

于是当各地上书请为诸葛亮立庙时,朝议皆以礼秩不合而拒绝(具体是什么礼秩,不得而知),尤其是对于在成都立庙的请求,后主更是坚决不许,以致民间私祭不断。最后习隆、向充等人大概是深知后主的心病所在,提出在诸葛亮墓就近立庙,一可顺民心,二可“断其私祀,以崇正礼”,一箭双雕的同时,又不会“逼宗庙”,刘禅这才同意了——至于诸葛亮的亲属故旧以及想去祭祀他的人有没有机会到沔阳,那就不归朕操心了。

此时已是蜀汉景耀六年(263年)春,距诸葛亮去世已有29年了。诸葛瞻恐怕也没有机会到父亲的墓祠亲自祭拜,因为当年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诸葛尚父子领兵迎战,双双战死于绵竹,蜀汉随即国祚断绝。也就是说,这座世间唯一由蜀汉皇帝下诏修建、始建年份最早的“官方”武侯祠,应该只是草草建成的,留给了蜀汉人民不到一年的时光去缅怀...
 
 图7:遥望东北的背影

拨开重重迷雾,管窥历史真相,得到的结论让我心中有些怅然。在武侯墓游客服务中心前,有一尊诸葛亮石雕像,艺术水平未必有多高超,但那个遥望长安(东北方向)的落寞背影,却是触我情怀。随即赋诗一首曰:

沔水长流百折东,金鼓争鸣转头空。
兴汉大计终一梦,可曾幽思寄隆中?

在武侯墓参拜毕,便邀车过江了,去武侯祠之前,我先行走访了旁边的马超墓(见上篇)。因始建年份最早、又是唯一由蜀汉皇帝诏立,勉县武侯祠素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誉。然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这就需要从它的历史渊源说起了。
 
 图8:勉县武侯祠正门

其实最初的武侯祠就在武侯墓前(汉水南岸)。前文已经提到,因为修建仓促,随即又是蜀汉亡国及长达数百年的乱世,以致两百余年后郦道元来此寻访时,在《水经注》中记曰:“唯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坟茔所在。”可见至晚在北魏时期,勉县武侯墓祠便已彻底荒废。又过了三百余年到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行军经此的冯翊郡王严震见到此情此景,乃发动工役“敬修兹庙”,事见当年沈迴所撰《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此碑如今尚存)。此时的武侯祠已是“新庙”,但仍在汉江之南原址,此后历代地方官多有修补。但其地处偏僻,大概时不时便会因疏于打理而荒废。
 
 图9:清代牌坊背面——“天下第一流”
(清代陕西按察使宋丰绥书)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陕西巡抚蓝璋目睹武侯墓祠“颓坏已甚,狐兔出没”,遂上书朝廷呈请“治其祠墓”,得到允准。蓝璋这次的“治”分为两个工程,一是把武侯墓那边修缮了一下,二是把祠从南岸迁到江北,于今址(当时是在老县城东边不远)另起炉灶。据说此举是为了方便官员们就近祭祀,省去了跋涉汉江之苦,但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原本同址的武侯墓祠一分为二,形成了如今这般南北分立的局面。所以,若从源头说起,勉县武侯祠确实可以称为“天下第一”,但因系新址重建,称第一又多少有些名不副实了(国保认定的年份,勉县武侯墓为三国,武侯祠为明至民国,其实以两者的历史渊源,我觉得完全可以归并为一项)。
 
 图10: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四、七批)

故自明以后,祭祀武侯的重心实已迁于江北,各路名人墨客的吟咏也多集于此,留下珍贵的碑文匾额楹联数以百计。而我此番前来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重现曾经“故纸漫谈”的那张武侯祠老照片中的场景。然时过境迁,牌匾异位,今昔却是颇有不同了。
 
 图11:武侯祠正殿之今昔
 
 图12:旧影重现

我饿着肚子在武侯祠流连忘返到两点多才离开。自去年立下对所作一干“国保旧影”小文现地走访的宏愿后,本次精心筹划的陕南行是头一个自主实现的,而且还“一炮三响”(洋县开明寺塔、良马寺、勉县武侯祠,若说原址重现老照片则更多),让我颇有些意气风发,自三年“洞泰青柠”以来,心情还从未如此畅快过。今后若每年能如此般奇谋精策一二,余愿足矣!

前文链接:


                                 静思斋  于岳
                                 2023年10月2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