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宽恕倾向对个体心理以及对自伤行为的影响

 思明居士 2023-10-26 发布于河北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初中生的世界,是一片风起云涌的海洋。他们经历着生理的急速变化,智力的飞速发展,承受着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这个阶段,情绪起伏剧烈,情感的表达也日益丰富,他们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性也更强,这让他们面临着自伤的风险。

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宽恕倾向对个体心理以及对自伤行为的影响

自伤,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地以各种方式伤害自己的身体。在12至15岁之间的青少年中,自我伤害行为的检出率较高。据报道,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的终身患病率为17.2%,报告率范围波动在1.5%至54.8%之间。那些稍有自伤经历的个体更容易萌生自杀念头,并且实施自杀行为的概率也极高。因此,关注自杀行为时不能忽视自伤行为这一危险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宽恕倾向对个体心理以及对自伤行为的影响

然而,在对自伤行为的研究中,宽恕这个主题鲜有人涉足。虽然宽恕的研究络绎不绝,但人际宽恕的研究远远多于自我宽恕。至于谁更能预测自伤行为,学界也有不同的研究解释。有研究指出,自我宽恕比人际宽恕更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另外,也有研究认为人际宽恕与自我宽恕在自伤行为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宽恕倾向对个体心理以及对自伤行为的影响

宽恕倾向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体层面、人际层面、文化背景层面和情境层面。在个体层面,人格特征和共情能力是影响宽恕倾向的重要因素。而在人际层面,关系的亲密程度也会影响受害者的宽恕倾向。此外,文化背景对于宽恕的理解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最后,在情境层面上,道歉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宽恕倾向对个体心理以及对自伤行为的影响

初中生自伤行为的特点各异,但普遍存在与自杀行为的关联。研究显示,许多自伤行为的初中生在童年时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创伤。早期的创伤经验与近期的负面事件都可能是自伤行为发生的激发因素。此外,自伤行为往往伴随着消极情绪,自伤者常在情感的低谷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丧失。

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宽恕倾向对个体心理以及对自伤行为的影响

自伤行为的目的多样,有的是为了缓解压力,有的是为了追求一种特定的情感体验。然而,每一次自伤行为都是在寻求一种目的,这是自伤者可能未察觉到的内在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宽恕倾向对个体心理以及对自伤行为的影响

自伤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复杂而深远。研究表明,宽恕倾向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影响。宽恕能改变受害者对侵犯者的态度,使得被侵犯者拥有积极的认知,进而采取积极的行为。此外,宽恕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积极互动,形成良性循环。然而,自伤行为初中生普遍存在偏低的宽恕倾向,这使得他们更难以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宽恕倾向对个体心理以及对自伤行为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