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墨挖出麋鹿头骨化石 形成于10万年以前

 历史探奇 2023-10-27 发布于河南

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   2010-05-07 11:21:00

第五媒体 第一时间 彩信发送 每天两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QLWB至10086轻松定制每月资

费三元

   5月6日上午,即墨市谢女士向记者展示了一块在马山附近发现的化石,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块麋鹿头骨化石。继去年4月份,纳玛象骨骼化石在即墨野外的发现,这块化石的发现,给青岛地区的“前生”再添佐证。专家分析 ,青岛地区曾是亚热带气候,是水、林、草充沛茂密的大型动物天堂。

  野外寻宝挖出神秘“骨骼”

  5月6日上午,在即墨市开装饰材料店的谢女士 ,向记者展示了一块特殊的“骨骼”。她表示,希望能在记者的帮助下,弄清它的身份和价值,以便自己将其转让出去。

  记者看到,这块“骨骼”上有两支角,其中一只角呈两节,另外一只角从两节之间断开,长的那只角约有15厘米长。这两只角旁边的部位很光滑,但反面则遍布大小不一的窟窿,看上去就像一个令人恐惧的脸谱。“脸谱”的尽头是一个大些的窟窿,形状和动物的颈椎骨十分相似。记者测量,整块化石除了这两只角外,长和宽都约20厘米。

  谢女士介绍说,她70多岁的爷爷对文物有一定研究。2009年秋天,爷爷来到即墨小住时,在马山附近一条沟沿上挖出了这块东西。据她爷爷辨认,确定这是块化石,但是什么动物化石却不清楚。

  经鉴定为麋鹿头骨化石

  5月6日上午,在记者的联系下,即墨市博物馆陈海波副馆长对这块骨骼进行了鉴定。陈副馆长鉴定后表示,这是一块鹿科动物化石,形成于10万年以前。由于即墨市曾于1984年在南泉镇发现鹿角化石,和这块化石上的角有明显区别,根据这两只角的形状,经进一步研究,陈副馆长认定,这是一块雄性麋鹿的头骨化石。

  陈副馆长介绍说,麋鹿是我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珍稀动物。但因人们大肆捕猎,野生麋鹿早已灭绝,因出土量极少,麋鹿化石也弥足珍贵。

  陈副馆长介绍说,与其他鹿科动物不同的是,其他鹿科动物的犄角从主干发出后,分枝都向前或向上伸展,作用是争斗、御敌。只有麋鹿角的分枝是向后向外伸展的,因为这样生长的角最有利于缠绕水草 ,表现其求偶时的“角饰”习性。

  青岛“前生”再添佐证

  陈海波副馆长介绍说,其他鹿科动物都是偶蹄类,只有两个趾着地 ,多数鹿蹄都像羊蹄一样小而尖。而麋鹿蹄像牛蹄十分宽大,两个趾之间有似鸭蹼一样的瓣膜,非常适合在泥泞的树林沼泽地带寻觅青草、树叶和水生植物等植物。这块麋鹿头骨化石的出土,可以证实当时青岛地区的气候高温、雨水充沛,遍布树林、青草和沼泽地,环境适合麋鹿生存。

  此前,即墨和莱西等地曾发现纳玛象骨骼化石、象牙化石、恐龙化石等大型动物化石。它们的出土基本刻画出了青岛地区史前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情况。早在一万年前,青岛地区是亚热带气候,到处都是密林和沼泽、湖泊。当时,青岛地区可以说是大型动物的天堂。文/图 记者 焦恭森

  ■新闻资料 麋鹿俗称“四不像”

  因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 、蹄似牛 ,麋鹿俗称为“四不像”。是我国特有的动物。因在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是姜子牙的坐骑,使其更富有传奇色彩。

  据考证,麋鹿主要栖息活动地是现在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一带。这些地方是人类繁衍之地,麋鹿成了人们大肆猎食的对象,导致这一珍奇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根据大量化石和历史资料推断,野生麋鹿大概在清朝已灭绝。

  值得庆幸的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麋鹿就被封建统治阶级作为神圣之物,被捕进皇家猎苑,在人工驯养状态下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猎苑内尚有二百多头,这是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工环境中生活的最后一群麋鹿。

  1865年,法国传教士兼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神甫在北京南部考察动植物时发现了麋鹿,世人第一次从学术角度知道了麋鹿。此后的几十年间,不断有麋鹿的活体被运出中国,豢养进欧洲一些国家动物园内。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麋鹿面临着灭绝的威胁,英国贝德福特公爵十一世,把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内的18头麋鹿高价全部买下,放养在水草丰茂的乌邦寺庄园内。后经精心护理放养,这18头麋鹿逐渐繁衍生息。

  20世纪八十年代,麋鹿重归中国。目前,麋鹿总数已达到2000多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