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莲亭絮语 || 评诗有道,道阻且长

 孟寒秋 2023-10-27 发布于河北

 莲亭絮语·2023第6期  总第6期


图片




图片



评诗有道,道阻且长
眉斋



话说某日,师父忽然说,我可以去给紫藤的“谢家池上”写评。听完吓了一跳,毕竟入斋才四个月,写与评的能力都很不足,况且栏目已经邀请了几位嘉宾,都是已经成名的诗坛英雄,我这一掺和,会不会砸了藕斋的牌子?

带着些许不自信,在师父和师姐的鼓励下,我第一次将自己的诗评大胆地交到藤主编手上。公号刊发后,我不安地等着紫藤的反馈,结果大部分都给予了肯定,包括我的评论。看到没闯祸,我才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跌跌撞撞地开始了我的点评生涯。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何况诗坛大佬我不认识几个,牢记师父师姐的教诲,认真写评,真实呈现,客观对待,指出优点与缺点。每次的集评中,似乎我批评得最多。我有些担心,但是藤主编说:“敢说真话是我们的特色,我会告诉他们'玻璃心慎入’,你大胆评好了。”

藕斋各栏目的作品都是千挑万选的优秀作品,日日浸淫其中,眼光也有了变化,看网诗觉得多有缺陷,于是在群里叹气:为什么网络上好诗那么少。师父就说:“评诗首先看优点,带着学习态度去看,同时指出缺陷,避免错误观点的传播。这不仅是对作者读者的负责,也利于自己进步。如果带着挑刺的心态去看诗,那就是舍本逐末,入宝山而空手归。”于是我赶紧调整自己评论的方式,拿到作品首先睁大眼睛看可爱之处,然后找出不足,果然心态一变,面目一新。

又某日,师父的一组诗评在某公号上刊出。在一堆温柔的评论中,师父幽默而尖锐的评论显得特别突出,由此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有认为诗者应该温柔敦厚,评诗也该照顾作者心理;有认为首要应该对作者尊重,如此措辞是对作者的冒犯;也有认为这样做人不好,会把人全部得罪了;而我和紫藤则坚持评者没有哄孩子的义务,该怎么评就怎么评,玻璃心就不要把作品拿到外面来,既然展示了就难免被人评。一时间,争论不休。但是师父只说了几句:

第一,大家都说褒扬的话,总得有人说不一样的;

第二,评论不是教育,所以评者没有义务去照顾谁的心理或者去启发教育;

第三,评者有评者的伦理。

霜华师姐也说:“评论从来就不是服务行业,评论者自有评论者尊严。评诗和做人是两码事。你们去看看清诗论,比现在的诗评要尖锐多了。”

“谢家池上”某一期出来之后,藤主编反馈说某诗人面对批评很生气,直接拉黑了她。而另一位诗人说评者误解了他的诗意,并批评道“评的人什么都不懂”。群里讨论时,我很是不安,倒不是为自己,是感觉自己捅了娄子,给藕斋带来了麻烦。事实上同期刊出的师父的诗也被特邀嘉宾批评,但是师父没有任何情绪,平静地说了下面的话:

“一般来说,一个人修为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太受别人的影响。因为他对世界的认知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清楚,人生不必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其实,网络上的很多评价都是情绪化、即时性的。

对世界,或者某个对象的理解和认识,同一个人不一样的状态或者不同时期,都是变化的。如果你敞开胸怀去接受别人的意见,有时也会收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评论,应该有其独立性,评时遵循一定的标准,不意气用事就行了。至于有些东西,是可以探讨的。应该尊重评者的独立性,即使你内心不接受或者不理解。而且评者不可能担保说每一个评论就必须是真理,必须是正确的,无论谁下场评论都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和程度。

作者、评论、读者三者之间,应该也有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

不管是写诗还是评论,都不用怕出丑,不用怕哪里做得不对。通过这个过程,得到了训练,得到了提高,这就够了。”

我又安心了。此时此刻写下来的评,只是我此时此刻的理解,不能简单地概以“对”和“错”。另一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对诗词的延伸创作。只要秉承评诗标准,最大努力,即使偶然误读,也情有可原。当然,自己最大的问题还是要尽快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加具备评者的素养。

最近一次评到李兼善老师的作品时,我理解颈联“麟藏独角深”是描写笋未出土,结果群聊时藤主编说其中有典,我想了想感觉有理,于是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刊发后藤主编去求证,李老师回复说颈联“都是比喻笋,'藏’对应'觅’”。原先的理解反而是正确的,我有些懊恼。一如旭斋所言:“一定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动摇。”反观自身,其实我所有的不自信都源于自身积累不足,源于自己不够强大到坚持自己。

试评数月以来,收到诸多鼓励与帮助,我心怀感激,一一铭记。在“池塘”里(我们把“谢家池上”戏称为池塘),师父和师姐并不会干涉我作评,但是一定会及时指出原则性的错误,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在藕斋大家庭,团队伙伴们的认可、支持与帮助,也是我前进的动力。上刊“谢家”诗人对于评论新手的包容和接受,我也十分感激。众多的诗人中,特别想提一下独孤食肉兽老师。他的诗词都比较深奥难以理解,但是每次不管我们怎么评论,他都非常绅士地在朋友圈予以展示并致谢,令我非常感动。最近一期刊出他的《减兰》之后,我特意去他的圈里留言道歉:“原谅我没有遵从小注,因为我觉得,不把父亲理解为文化隐喻也是可以的。”很快他回复:“诗出则作者死。文学无不可,世事唯拜不可。

对于这样具有宽广胸怀的诗者,我十分敬重,并引以为范。


2023-5-27


图片


作者简介

眉斋,又名阿黛、秋水黛影,宣城人居合肥。藕斋“燃犀”栏目负责人,藕斋点评团成员。幸入荷门,始知诗之大美。

图片

主 编:留取残荷

监 审:月映霜华

制 作:旭  斋

校 对:藕斋校对小组全体成员

协 调:闲云野鹤    阿  黛    冰  雪    紫  藤    弱水三千

友情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