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学勤教授指出:甲骨文中的“西邑”便是夏,最终确定了夏的存在|163

 nqdeshen 2023-10-27 发布于安徽

上个月24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古文字学专家李学勤教授千古的消息一时间燃爆了朋友圈。在接下来的几日,李教授的诸多研究成果亦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近期学术界热评的焦点。这其中便有李学勤教授在整理《清华简》后的报告中明确地指出:多次见于甲骨文中的“西邑”,现在看来便是夏
近些年来,凡有论及夏代者,且不论有何考据、提出何等论断,无一不遭遇诸多非议。钱君以为,此举委实大可不必。虽然,我们对夏代知之甚少,即使仅仅是这零星所知亦是源于古史传说,其真实存在亦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古史辨派学者,首次对夏的存在提出了质疑,以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学者为主要代表。一时间“疑古”思潮大行于世,影响深远。其实,就此思潮产生的年代来看便颇值得寻味。当我们认识到方此时代正是中西文化碰撞,反传统最为激烈的时期。史学界出现诸如此类矫枉过正的“疑古”思潮,亦是在情理之中的。
其次,从夏商两代间的关系审之,否定夏的存在同样是站不住脚的。严格来讲,古史中并未曾有夏朝、周朝、商朝一说,而概以三代冠之。亦表明此三代之间的交替实在与后世理解的王朝之更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纵观整个三代时期,作为诸侯国(或部落)的夏、商、周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共存的。当夏部落强盛之时,做了其他诸侯国(包括商部族)的共主,我们称之为夏代,不过是以一个部落的名称代指其作天下共主的那段历史时期而已。当商人在东方崛起,打败了夏(确切称呼应为夏后氏部落),进而取代夏后氏做了天下共主,此后的历史我们称之为商代。此时的夏后氏部族虽失去了共主的身份,但其作为一个部族,后称之为商的一个诸侯国依然存在。进入周后的历史便很清晰了,我们能很明确的指出杞国便是夏后氏后裔分封的国家,同时还留下了“杞人忧天”的成语,正体现了夏后氏后裔丧失共主的地位沦落为商人统治之下的忧患意识。同样,周亦将商人的后裔封在宋国、箕子朝鲜。由此看来,三代的更替不过是三个部族轮流做了天下诸侯霸主而已。

建立在考古与史籍记载双重验证下的商代史,以及商人的帝王谱系以为中外学术界所认可。自商人之始祖玄王契立国,相土大拓国境,及至商汤代夏而成为天下的共主之前,已历时约四百年。据古史记载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学术成果看来,夏代历史亦不过四百七十年。这意味着,几乎整个夏代史都伴随着商的存在。反而言之,若夏当真并不存在,又何以解释商汤之前商人的历史呢?再假设商汤之前天下尚未出现一个强大的共主,恐怕商人若通过一一的征服各个部落而而成就共主的伟业,在那个交通极其落后的时代,恐怕非一个君主几十年所能做到的。如若猝然而就,当有如夏之所以能够成就其共主地位皆因治水的客观需要,迫使所有部族不得不联合起来的客观条件。

至此,再回到“西邑”与夏的问题上来。这一说法在史学界其实由来已久。如果此说法当真可以成立首先应该具备两个前提。第一个前面已经谈过,夏商之间有过一段共存的历史时期;其次便是,夏应在商的西边。
钱君以为,夏的核心统治中心夏后氏虽历经几次迁徙,今山西阳城(西邑)仍不失其重要的地位。由“后羿代夏”事件足以说明,夏是建立在对东夷的统治之上的西方的国家。近些年殷墟考古中,考古学者们不止发现了大量的甲骨,同时亦有咸水贝,鲸鱼骨,可见其与大海的关系亦是极其亲密的。所以有学者认为商人早期是生活在渤海、黄海的西岸,其势力范围亦超出了大海,甚至到达了今天的朝鲜半岛。所以,当周武王分封箕子时将其封在朝鲜,或许朝鲜亦为商人的郡望之地。如此看来将夏称之为“西邑”的地理因素是成立的。

西邑,通俗讲便是“西边的都城”的意思,正如商人亦称自己的首都为“大邑商”。以其首都去指代整个国家,以现代视角来看貌似是匪夷所思的事情,而于当时,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我们今天之所谓周代,其实便是以作为当时诸侯共主的成周来称呼整个国家,夏商亦是如此。结合《礼记》中亦载有“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之语。可见,李教授将“西邑”与夏扯上关系,以“西邑”来指代夏,其实是很平常的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