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晚明到“五四”的三百多年,中国启蒙思潮的思想脉络如何承启贯通?

 521哲学 2023-10-27 发布于湖南

从晚明时期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启蒙思潮的思想脉络呈现了一条承启贯通的发展路径,经历了明清时代的思想变革和近代思想的兴起,形成了多元的思想潮流。

晚明时期,王阳明的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念,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实践。这为后来的启蒙思想奠定了基础,强调个体的自我认知和道德自觉。

清代,新学与古学之争激发了对传统儒学的反思。经学逐渐被质疑,士人开始关注实证科学。此时涌现出了一些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提倡以经世济民为宗旨,倡导实用主义思想。

19世纪,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传入,以及对中国遭遇的外部侵略和内部混乱的思考,进一步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发展。梁启超、康有为等思想家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主张,主张吸收西方知识,推动政治和社会改革。

到了20世纪初,“五四”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重要节点。运动呼唤新文化,主张民主、科学、民生,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迈入现代化阶段。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倡科学主义、民主思想,推动了思想的多元化。

总体来看,从晚明到“五四”,中国启蒙思潮的思想脉络是在对传统的反思与批判中逐渐开展,融合了内在的儒家思想、外来的科学和西方文化。这一过程承启贯通,呈现了由内而外、自我觉醒的思想发展轨迹,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