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林误案第53期之“气虚溺血误用寒凉”

 孙撄宁 2023-10-27 发布于浙江

1979年8月,曾治陆姓患者,男性,65岁,溺血经常举发,溲时不痛,多次检查。诊断不明,每次发作,医者辄投以凉血止血之品,有时亦能暂止,但不能根治,如此缠绵年余,转请余诊。其时面色萎黄,倦怠无力,除溺血外,午后低热,体温38℃左右,口渴思饮,脉洪大,舌质嫩红,苔薄白。小便化验报告:红细胞(+~++),白细胞偶见。初以为出血已久,肝肾阴伤,投以清滋肝肾之剂,药物如生地、白芍、阿胶、龟板、女贞子、墨旱莲、玄参、小蓟、牡蛎、血余炭等,进20余剂,病无进退。乃追根溯源,细加辨析,视其面色萎黄,倦怠少神,脉虽洪大,重按无力,均属气虚之征。至于口渴,舌质嫩红,乃气不化津,津不上承之故。与阴伤津少不可同日而语。低热见于午后,阴虚为多,但气虚亦可发生。此患者年逾花甲,素体中虚,复进寒凉之品过多,以致中气愈陷,气不摄血,故溺血不止。改投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

炙黄芪15克 党参12克 白术10克 当归10克 

炙升麻6克 柴胡6克 炒陈皮3克甘草6克 

茯苓12克仙鹤草15克红枣5枚

五剂溺血即止,低热亦退,精神转振,嘱服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辨析】此案之误,在于见血投凉,初诊时接受前医凉血止血的教训,在辨证上虽分清虚火实火,但仍不识其气虚之因,故服清滋肝肾之剂20余剂,病无进退。中气不足,血失固摄,自然渗溢外出。溺血因于气虚者,亦并非罕见,明代薛立斋曾治一妇人尿血,久进寒凉止血药,三年未愈,薛氏认为“此前药复伤脾胃,元气下陷而不能摄血也”,用补气摄血法而愈。薛氏所治与此案甚似,医者不可见血证均用寒凉,若遇气虚者,则用之必误。

观缴者言:哎,并不复杂的证治,也能出现误案,只能归咎于忙了,医者一定要中正平和,清勤和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