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榴(菲油果)

 一帆csp 2023-10-27 发布于广东

我又记录水果了。
据植物学家们推测,地球上估计存在50万种高等植物(其中已经发现并得到命名的约39万种),人类目前已经利用的高等植物大约在5万种左右,得到人类频繁利用的则大约为5000种,在全球范围内特别常见的只有500种,而作为个体的我们,一个人一生中至少和50种植物密切相关。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植物,聊起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直观意识中“食”总是占据第一位。在我的推文记录里,与吃有关的植物写起来也特别带劲。

这不,这段时间又被一个叫凤榴(Acca sellowiana的水果种草了,它也叫菲油果,这会我正吃着呢。

凤榴,桃金娘科、野凤榴属常绿小乔木。
凤榴原来的拉丁名Feijoa sellowiana,属名Feijoa为纪念出生在原产地巴西的葡萄牙博物学家João da Silva Feijó,也因此常叫做斐济果,其实它跟斐济这个地方一丁点关系也没有。它的英文名feijoa正来自这个属名,它的大部分中文俗名都来自于英文名的音译,比如凤榴、菲油果、费约果和肥吉果。
如今凤榴的拉丁文是Acca sellowiana (O.Berg) Burret,其属名Acca源自一个古希伯来语单词,意思是热沙,种加词sellowiana是纪念了另一位植物学家Friedrich Sellow,他正是发现并采集了凤榴的人。

凤榴适宜生长在温暖的亚热带气候的环境。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南部、阿根廷北部、巴拉圭和乌拉圭西部的山野;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和中国等国均有引种栽培。

近来接的讲座活动比较多,参加华南国家植物园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我给出的主题是《植物小白的打怪进阶之路》,讲讲我进入这个圈子以来自己的体会与感悟;受北师大黄院长邀请,与北师大面对面,讲述《自然教育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聊这些年做自然教育的一些感悟;下周有幸被邀请参加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发展论坛,居然与院士同台做报告,聊的是《我的红树林科普体验》,这个也是我这几年红树林科普的总结,感觉挺切题的;还有准备社区的科普教育,还有华植一直邀约的志愿者培训也得排上了……

嗯,手头的ppt不够用了。我一直想做一个关于水果的专题,本是今年排上的计划,可一直没落地,得抓紧时间弄弄了。说到水果的专题,除了身边常见的龙眼、荔枝、芒果、番木瓜,我还可以聊大家并不一定熟悉的文定果、神秘果、蛋黄果、嘉宝果、桂木等等,我的素材已经足够支撑我做一个ppt的安排了,当然,对水果的认知一直是我的兴奋点,比如今年才认识的菲油果,无疑又让我多一个话题,多一个知识点。



菲油果在我国常见么?不知道,我不能凭自己的见识去武断它是否常见,只是身边的很多朋友不认识它,据说华植不久前引进栽培了,这是在植物圈最快捷科普的方法。
记得还是三月份,在园艺圈一直比较前卫的@季候风发了朋友圈,她的苗圃引进了一些菲油果的树苗,偏偏是花期,一查资料,这个菲油果在国内还算是稀有的水果,赶紧跑过去瞅瞅。
好玩的是,第一次找它们的时候,差点摸不着头绪,原来那片长得像桃金娘的灌木就是菲油果了,并不是像那么简单,要不是开花结果,我会武断它就是桃金娘了,这个从小伴我长大的科长太熟悉了。走近上去,发现它就是升级版的桃金娘,它的花跟桃金娘有些类似,只是更加娇艳,颜色更红,花蕊更加突出,我第一次见它之时刚刚下过一场雨,雨水粘在花蕊上,水灵灵的。对它的叶片有些亲近感,它的叶厚呈椭圆形对生,跟桃金娘无异,深绿色且具油脂光泽,带有天然芳香。

再过不久,@季候风告诉我结果了,果实并不大,它的果实跟我们小时候吃的番石榴几乎一模一样,果实外观有点像鸡蛋,有的两头稍尖,有的稍圆。果皮是深绿色的,稍厚,有些蜡质。

华东的@晓贞听我说起菲油果,她说朋友的苗圃种了很多,等秋天成熟的时候,寄过来给我尝尝。
也就是前几天,突然就收到来自华东的快递,居然是满满的一箱菲油果,因为网上没得卖,我也很难估量它的价值,反正,看着摸着这大箱的菲油果,我是发了,发达了,居然实现了菲油果自由。
你一定好奇,菲油果什么味道,好吃么?我还真的不好描述,感觉它就是“多媒体水果”,它同时具有多种水果的味道。打开箱子之时,一股奇异果的味道扑面而来,果实硬硬的,它跟奇异果一样,捂软了才能吃,通常的食用方法是对半切开,然后用勺子挖果瓤吃,因为切开的标志有点像纳粹标识,所以它也被人称为“纳粹瓜”。菲油果的果肉是白色的,口感香甜软滑,味道夹带番石榴、菠萝、草莓等多种味道,当然桃金娘的味道是必不可少了。
据说,菲油果还含有丰富维C和果胶,不但可以鲜食,还可以当做水果沙拉、冰激凌等等,也可以做成果酱、果冻、冰糕、果酒。

很神奇的是,不仅果实能吃,而且花瓣、叶片都富含营养物质,它被称为“植物中的中华鲟”。

菲油果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南部、阿根廷北部、巴拉圭和乌拉圭西部的山野。法国是最早引种菲油果的国家,于1890年从乌拉圭引进菲油果,种植在东南沿岸的里维埃拉地区。美国1900年从法国引入,种植在加利福尼亚州。后来斯里兰卡、葡萄牙、意大利、以色列、哥伦比亚等国家也进行栽培。新西兰1908年引入。日本分别于1931-1932、1934年从美国引入“库丽菊”(Coolidge)等几个品种,但只是作为观赏果树;1979-1980年从新西兰引入“胜利”(Triumph)、“门墨士”(Mammoth)等品种,开始作为生产性果树,种植在关东中部的太平洋沿岸、四国、九州等西南部温暖地区。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有专门果园种植菲油果。
目前,新西兰是菲油果的主产区。
在我国,菲油果最早由上海植物园引进种植,在国内种植历史超过30年。虽然引种时间长,但实际生产者不多,规模化生产的更少。近几年,菲油果主要应用在花境造景中,表现为2至3年生、冠幅1至2米的灌木球。目前在我国上海,浙江、江苏、湖南、广东,福建,海南,广西等地有引进种植。

在我公司绿化改造的时候,也种植了几株菲油果,让我更多的时间对它进行观察,并希望吃到更新鲜的菲油果。

菲油果叶片四季常绿,五月开花,十月结果,观赏性很强,而且它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易于栽培,因而成为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园林植物。据我国大规模引进菲油果的园主介绍,它可以充当几个角色:果园树苗,庭院树,绿化的点缀作用等。

菲油果是常绿小乔木,高约5米;枝圆柱形,灰褐色。

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

花单生,花瓣倒卵形,紫红色,外被白色绒毛。花两性,雄蕊和花柱红色,顶端黄色,花色艳丽。

菲油果是雌蕊先熟,柱头在花药开裂前的24 h就有接受花粉的能力了,柱头高于雄蕊群,因此有明确的雌雄时空隔离。

▼看看菲油果的花苞,简直跟桃金娘一模一样。

浆果卵圆形或长圆形,直径约1.5厘米,外面有灰白色绒毛,顶部有宿存的萼片。

▼ 吃的时候,把果实切开,露出里面的果肉。

▼吃完后的空壳(我家里还有,要是身边的小伙伴,尽管跟我索要,快递就免了哟)。


以下文字来自植物志,仅供备查。
常绿小乔木,高约5米;枝圆柱形,灰褐色。
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6-8.5厘米,宽3.4-3.7厘米,顶端圆形或有时稍微凹或有小尖头,上面干时橄榄绿色,下面灰白色,初时上面有灰白色绒毛,以后变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侧脉在下面显著,凸起,每边有7-8条,以45度开角斜行,在离边缘2-3毫米处汇合成边脉;叶柄长5-7毫米,有灰白色绒毛。
花直径2.5-5厘米;花瓣外面有灰白色绒毛,内面带紫色;雄蕊与花柱略红色。

浆果卵圆形或长圆形,直径约1.5厘米,外面有灰白色绒毛,顶部有宿存的萼片。

中文正名   凤榴
拉丁学名   Acca sellowiana (O.Berg) Burret
别名  南美棯、费约果、菲油果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木兰纲
目   桃金娘目
科   桃金娘科
属   野凤榴属
种   凤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