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莆田古迹之宗教建筑

 黄之中 2023-10-27 发布于上海

图片莆田谯楼,曾经模仿过天安门

9月,莆田终于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与早已进入该名单的其他三处福建沿海城市(泉州、福州、漳州)相比,莆田是个低调的存在,主要因遍布各地的莆田餐厅、多有争议的莆田鞋以及名声不佳的莆田系医院而闻名,却少有人知晓其历史底蕴。莆田古为兴化府,建国后一度归泉州管辖,改革开放后设地级市,下辖数区和仙游一县。区域面积虽不大,但与隔壁泉州相似,莆田也是多宗教聚集地和多民俗发祥地,南少林所在和妈祖故里,同时还受海上丝绸之路影响,且古代水利工程发达。先人的信仰和智慧在此处处留痕。

图片
兴化府历史街区(网图)

本文主要涉及莆田城区及近郊的三处国保级宗教建筑,包括道教的元妙观三清殿、佛教的释迦文佛塔和天中万寿塔。下文还将涉及三处国保级水利及交通设施:木兰陂、镇海堤和宁海桥。从这些古迹开始,或可由点及面地逐步了解莆田的历史人文。

第四批国保·元妙观三清殿·宋

图片

元妙观三清殿,与同为宋代木构的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国2仅一字之差,只因避讳康熙帝玄烨而改名,并沿用至今。据题记所示,该观于唐贞观二年(628)始建,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重建,明崇祯十三年(1640)修葺。原建筑群规模较大,除中轴线的三清殿、玉皇殿等外,两侧还有东岳殿、西岳殿等多进建筑。后因建设学校而拆除部分殿宇,如今所剩不到一半。但幸运的是,北宋重建的三清殿基本保存下来,为江南地区不多见的早期木构杰作。

图片

图片

然而这么一处珍稀古建,又身处闹市,外观却极为低调隐蔽。其与兴化府历史街区仅隔一条路桥,地表低于桥面,建筑也较为低矮。从桥头可见其红瓦飞檐,乍看以为是普通的闽派民居。身后还紧挨着中学教学楼,空间局促。及至移步门前,微微古风却迎面而来。山门为五开间悬山顶,体量不大,前后却共有九架椽。虽为较晚营造,但见梁架层叠,斗拱连枋,整体造型轻盈而疏朗。

图片

穿过山门便是开阔院落,三清殿端坐中间。“三清”即道教供奉的最高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因而该殿也是全观的主体。其外观为重檐歇山顶,但姿态很低,重檐之间也无斗拱结构,与想象中的宋风相去甚远。

图片

唯有升堂入殿,才知别有洞天。这座“中隐隐于市”的三清殿,有如“小隐隐于野”的宁波保国寺(国1,外观经后世改造,内部却保留着几近完整的北宋原构。仰视其内部空间,只见结构严谨有力,古朴沧桑,代表着宋代成熟的营造技巧,以及儒家的理性精神。

图片

三清殿原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代维修时在四周建造副阶,增大使用面积的同时,也利于保护内部原有木构。殿前增加两椽,即前廊和内部第一进,殿后增加一椽即后廊,于是形成面阔七间、进深六间的现状。前廊结构与山门类似,驼峰为雕花状,风格精细,显然是晚期造型。

图片

殿内结构符合北宋《营造法式》中“八架椽屋,四椽栿,前后对乳栿,用四柱”的规制。彻上明造,无平闇或藻井,可窥其梁架全貌。厚实的花岗石柱顶部拼接着木柱,继而承接梁架。但内外柱高不同,当属厅堂式结构,空间更为自由。石柱略呈梭形,体态肥硕,柱头微具卷杀,且只有阑额连接,无普拍枋,柱础作莲花覆盆形。这些都带有鲜明的宋代特点。

图片

本人到访时,元妙观正陈列着莆田与景德镇联合举办的非遗展,各种精美瓷器置于殿内,古典雅致,倒是非常搭配。正中一桌铺陈酒局,碗碟杯罐整齐排列,还可见数只仿宋青白釉莲瓣烫酒壶,加之宋画布景,更营造了清新的古风。

图片

图片

殿内第一进为宋代前檐,檐下斗拱硕大,底部有皿板承托。整体结构为七辅作双抄双下昂,第一、三跳为偷心造,第二跳上施瓜子拱和慢拱。内转为五跳偷心造,第三跳在外为华头子,第四、第五跳仅垫平双下昂的内转部分,在外不出头。最上层的耍头造型与真昂一般无二,并与双下真昂形成三条平行斜杠。前檐的补间辅作较为完整,而柱头辅作原有的华拱等部分被剔除,插入了明代因扩大空间而增加的新梁。转角铺作也已不存,应同为明代加装副阶时拆除。这复杂而有序的结构,凝结着漫长时光里的变迁。

图片

图片

柱头铺作的双下昂及昂形耍头,内转延伸跨越两椽,后尾伸展直至内槽华栱之下。这也是三清殿木构最精彩的部分,修长而凌厉,尽显中国古建筑的力学之美。

图片

补间铺作的栌斗并未直接落于阑额,而以驼峰形薄板垫底。斗拱上彩绘依稀可见,但色彩层次各有不同,当为历代维修时所留痕迹,如同层层剥开的历史片段。

图片

内槽为四层素枋间隔三层泥道栱,将斗栱铺作紧密拉结在一起,形成柱网之上多层水平结构,井然有序,颇为壮观。

图片

从侧面仰视内槽最高处,明间为四椽栿月梁造,次间则为平梁。四椽栿之上可见驼峰、栌斗等构造,但无蜀柱、叉手,而以连栱弯枋贴近屋顶以支撑。壮硕的月梁与这些弯曲秀气的小构件形成鲜明对比。

图片

图片

此外,元妙观两侧院落内还有大量石刻陈列,多数从莆田各处收集而来,有的记录了老城早已消失的景观。如明代“小西湖”石刻,反映了城内曾经发达的水系。而“镇海”“迎和”“来凤”“拱辰”四块门匾,则是老城墙留下的物证。如今四周城墙早已消失,唯有城中心那座明建清修的古谯楼,俯瞰着依旧充满烟火气的老街巷。



第三批国保·释迦文佛塔·南宋

图片

莆田位于山海过渡地带,山间佛寺众多。不过南少林已是全新建筑,倒是南山之麓的广化寺还保留了不少古风。寺前更有释迦文佛塔一座,虽具体建造年带不详,但塔内有南宋乾道元年(1165)游人登塔题记,当不晚于此。且从外观判断,也应为南宋风格。该塔与元妙观三清殿同为莆田早期建筑,且石构对木构、佛教对道教,相映成趣。

图片

释迦文佛塔又称广化寺塔,位于寺外东北侧的空地上,相比寺内的狭小空间,这也方便了绕塔朝佛者。寺前有水渠流经塔南侧,而塔基地面竟比水渠低了一层塔身之多,不知是否近千年来周边地面逐渐增高所致。

图片

塔为五层八变楼阁式,高约30米,飞檐翘角,塔身收分不明显,整体轻盈又不失稳重。其造型与泉州开元寺双塔(国2相似,这类大型石塔全国罕见,却常见于石材优质的福建地区。所不同的是,释迦文佛塔显得更新,表面浮雕石刻也较开元寺双塔更完整,不知是材质更优,还是后世维护更好,或是远离闹市而少受空气污染所致。

图片

图片

此塔浮雕精美,题材丰富。每层每面的门龛两侧各有立像,包括罗汉、金刚、菩萨等人物。众皆身材修长,面容慈祥,有的手持法器,有的头戴花冠,据说其中还包含密宗元素,对于研究该流派在闽海地区的传播史具有参考价值。每尊立像一侧均有刻字,为宋代捐资建塔人的身份、姓名及捐钱数目。稍稍看了几处,似以女性供养人居多。

图片

罗汉是人物立像中最具代表者,其形象也最接近人间僧侣。现已无从辨别罗汉们的具体身份,而只觉是一群和蔼可亲的僧人,有些还与身边的孩童或小动物在互动。一幅画面中,老僧右肩微垂,正伸手去牵依偎着他的孩童。而孩童眼巴巴地仰视着他,似也在用力伸出稚嫩的小手。这种眼神与姿势的交流充满着亲情感,展示了佛教的人性化。

图片

图片

塔身还有不少小型浮雕,包括人物、花卉。其中以缠枝牡丹数量最多,为佛塔增添了一些富贵气息。

图片

俯瞰塔基,其外围有一圈青石护栏,主体部分则是各种高浮雕云纹图案,烘托着塔身,宛若处于云端。下层束腰部分有狮子滚绣球等浮雕,略显斑驳,也是塔身最沧桑的部分。与开元寺双塔不同,此塔檐下并无完整的仿木斗拱结构,而主要以双层圆肚形石料叠涩而成,只在转角和每面正中设简单的斗拱,即单杪单下昂再加一层单杪单下昂,据说这种早期形制存世已不多。

图片

图片

檐下叠涩表面的浮雕更为小巧精致,主要是凤凰、飞仙、双头羽人、鸟兽、奇花异草等形象。其中双头羽人原型是密宗中与迦陵频伽(妙音鸟)相似的共命鸟,且同为护法乐伎。这些颇具异域情调的形象在闽海一带古寺中却较常见,如泉州开元寺大殿梁架上,或许说明其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而来。

图片

图片

除宋塔外,广化寺本身也是榕树葱郁,古意浓厚。山门前的宋代经幢保存完好,蟠龙及云纹清晰可见。据说幢身经文以莆田方言刻写,便于当地百姓诵经念佛,而佛教也已深度融入民俗之中。



第五批国保·天中万寿塔·宋

图片

天中万寿塔位于距莆田市区西南约30公里的枫亭镇塔斗山上,属仙游地界,但距县城也差不多远,只是仙游站就在山脚。塔高7米余,石质且实心,为宝箧印经塔形制,与楼阁式的释迦文佛塔相比,只能算是小品建筑。该塔修建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主持修建者传为出生于该镇的官员、著名书法家蔡襄,且采用了建造泉州洛阳桥(国3的余料,故而同样材质坚硬,工艺精湛。

图片

本人寻访时走错了登山路线,且冬季白昼较短,到塔前已是黄昏。尽管时间紧张,但这座层次分明、琳琅满目的佛塔,仍值得细细品味。宝篋印经塔得名于其箱式外形,本为收藏经书之用,故通常体量较小,多由金属或玉、木制成,供奉于寺院室内,或藏于塔基地宫,而少见于地面建筑。除天中万寿塔外,普陀山多宝塔(国6勉强可归类于此,精美程度则逊之。该形制自吴越王钱俶时期开始在江南流行,与天中万寿塔建造时相去不远(也有一说始建于五代)。塔平面方形,由基座、塔身、塔檐与塔刹四部分组成。塔檐四角向上高高翘起,形成山花蕉叶状,中间为细高石柱雕成的数层相轮塔刹。整体又如同一顶佛冠,矗立山巅,面朝海湾,气势巍峨。

图片

图片

天中万寿塔虽为建筑,却更像大型雕塑,层层叠叠,内容丰富,各种佛教人物和动植物形象汇集一堂。塔身大致分为五层,且夹有多层须弥座。底层为横竖相叠的多层条石,基础敦实。二层各面均有一对雕龙,分别作回眸凝视、对视争珠、互逐戏珠、卷体休憩状,龙鳞细腻,姿态活泼。转角处各有一矮胖力士承重,其形象却粗糙甚至模糊。与那几对游龙相比,可联想到一句流行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别人替你负重前行。

图片

三层主要雕刻奇异花卉,东、西、南三面各有四朵,形象饱满,生机盎然,中间以竹节隔开。北面为嘉庆三年(1798)重修题刻,已重漆如新。这些花卉品种难以辨认,据说有佛教密宗常见的曼陀罗,也有象征君子高洁的梅花、莲花,似蕴含文化融合之意。

图片

四层每面供奉三尊佛像,皆头戴毗卢帽或头巾,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佛手印则各不相同。转角处为全身铠甲的武士,身姿微倾作俯视状,表情轻松淡定,与辛苦的底层力士不同。五层每面各有一尊大幅半身菩萨像,头戴珠串化佛冠,耳饰圆环,胸披璎珞,手持莲枝,从装饰和面相看,都有些异域特征。而转角处的大型神鸟迦楼罗,更是明显的印度教舶来品。

图片

塔身二层转角力士旁有一处重修题记,其中“嘉庆五年”与“戊午”不符,当为嘉庆三年。大概历代重修时更换了部分石料,但从外观看并无明显差异。塔虽立于山巅,风化却不甚明显,颇为难得。

图片

图片

枫亭镇地处海滨,历来为海水侵蚀而频繁受灾,因而天中万寿塔也有为百姓镇海祈福之意。从实用价值看,此处古为太平港,天中万寿塔凭借其地形优势,白天可作为航行标志,引导着往来船只。塔虽小,却汇聚了多种文化元素,可谓莆田乃至闽海地区历史积淀的一处缩影。

2017年元旦到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