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志辉 | 为什么说学《祀三公山碑》是披沙拣金 ?

 朝歌淇水悠悠 2023-10-2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汉《祀三公山碑》从总体风格上来说,脱胎于秦篆,变秦小篆圆转为方正,继承《秦诏版》铭文方折排叠的审美特征结构不似秦小篆那样匀整、拘谨,而有省改或富有装饰性,风格清劲飘荡、浑厚大气,不失规范从书体上看介于篆隶之间,以篆为主,其书法风格与汉代印章上的文字有相同之处,在汉印的章法布白使用中也比较常见;这种平正方直的汉篆在汉代又称“缪篆”,它包括许多汉碑的篆额、瓦当文、砖文等。以上等等特征只是大部分人都能看到的,在更深的地方隐藏着其精神内核,那就是去掉该铭文的字形还剩什么?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图片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刻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原在河北元氏县西北封龙山下的三公神庙内,最早著录于元人廼贤《河朔访古记》,后湮没无闻,杳然无影,也鲜见记载。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元氏县令王治岐在城外野坡重新访得,迁于县学,始有拓本传世。翌年移至龙化寺,著录于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咸丰年间,又移至文清书院。1972年,与白石神君碑同时埋于正定隆兴寺内。1989年,元氏县旅游局和文物保管所掘得,移置于封龙山南麓封龙书院汉碑堂。

图片

       碑高170cm,宽70cm,厚25cm,碑文10行,行字多寡不等,共200字。据碑文记载,陇西冯君到元氏县就职时,遇到该地连遭羌人骚扰和蝗旱之灾,后祈祀三公山,甘露屡降,连年丰收,于是立碑纪念。

图片

     《祀三公山碑》字体介于篆隶之间。从隶书的角度上说,是由篆入隶;从篆书的角度上说,则是以方直的隶势作篆。方圆兼备,峻利茂密,与汉印、瓦当文字如出一辙,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同时又展现出一种深邃悠远的高古意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