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从《荷马史诗》到《亚里士多德文集》引发的历史质疑?

 朝_五_晚_九 2023-10-27 发布于湖北

多年前,作为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阅读《荷马史诗》时,我一直有个疑问:

都说这部伟大的史诗作品的原始素材是几个世纪的流传成果,然后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搜集、整理而成。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都流传好几个世纪了,内容又涉及到古希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特洛伊战争,说明它还具有相当的史学价值,

为啥几个世纪来,古希腊那些有钱有闲的贵族老爷们整天不知都在忙什么,竟然没一个人想起整理一下这些传说素材,让它更具有官方认证的史学价值?

反倒是这样的重任落在了荷马这样一个游吟诗人身上。

而最最让我们后人“佩服”的是,荷马他是一个目不能视的盲人呀!盲人呀!眼睛看不到,当时大概也没盲文,他到底是用怎样的方式搜集整理这些资料的?

我想了想,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荷马大概是世界上最先解锁“过耳不忘”功能的人。

毕竟,两部史诗都分为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

想想我们的唐诗,多数是4行8行的短诗,我们许多人学习多年都没记住几首。

而荷马史诗,几万行呀,亲!你说荷马没过耳不忘功能,他能记住这么长的诗歌并传唱吗?说出来都没人信呀!

问题是没人能证实荷马到底有没有“过耳不忘”的功能,毕竟他的家世是模糊的,受过的教育也没详细记载,出生地和出生日期,同样也有几种说法。

所以,西方学术界开始争论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荷马这个人?那两部史诗是不是真是他整理的?

在18世纪初,以法国的僧正多比雍与维柯则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荷马这个人并不存在,他可能是古希腊各族说唱艺人的总代表,两部史诗前后相隔数百年,不可能是一人在同一时间的著作。

与之相对的是德国学者尼奇为代表的一部分人,他们认为:荷马确有其人,他运用古代民间诗歌的各类材料,重新进行了加工、整理,使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就是荷马史诗的最初版本。

还有学者研究考证过荷马这个名字的准确含义,有人说这个词是“人质”的意思,就是说荷马大概是俘虏出身;

也有学者说这个名字含有“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说荷马这个名字可能是附会出来的,因为这部史诗本就是由许多散篇传说组合而成的。

之所以会让许多后人认为荷马是一名盲游吟诗人,大概是因为西方古代的一些职业乐师大多是盲人的缘故,也不知道身为盲人的他们 ,在奴隶制时代,通过什么方式学习,然后具有很高的艺术素养的。

说完荷马和《荷马史诗》,我们顺便聊聊同为古希腊文学艺术作品的《伊索寓言》和它的主要署名者伊索。

图片

荷马史诗可能有人还真没读过,但伊索寓言,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一些故事更是让国人耳熟目详,比如我们熟悉的《龟兔赛跑》它就收录在伊索寓言中。

《伊索寓言》的主作者伊索传说童年时是一个哑巴,不能说话,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意思,还长的又矮又丑,被邻居认为是个疯子。

他出身底层的母亲不知接受过怎样的教育,却有很多故事讲给他听,给他后来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打下了基础。

母亲去世后,不知他这样一个出身贫困、谋生不易又没接受系统化教育的人怎么有时间和金钱去各地漫游,还学到了许多有关鸟类、昆虫和动物的故事。

我想了想,只能说伊索大概也是一个自学成才,又极具文学、哲学思维的天才吧!

只是这样的天才还是被牧羊人卖了,成了奴隶,并多次被转卖。

然而,身为长相丑陋的奴隶,在那样的时代,他竟然还有机会逆袭,因知识渊博、 聪颖过人,最后获得了自由,真真太不可思议了。

想必,长相丑陋的伊索,幸运值爆表,在当时的社会,被多次转卖,都没有经历过伤痛病痛折磨,

还有很大概率遇到温情脉脉的奴隶主,让他吃好喝好,甚至提供艺术享受,否则,他哪里有机会向奴隶主展示他自学的让人惊艳的才华,从而获得自由呢?

看看荷马和伊索的天选励志人生,我们这些既不盲也不哑,还接受过系统化高等教育的是不是有些小羞愧?

最近,金灿荣教授关于亚里士多德是否存在,引发了网络白热化大讨论,为了不断章取义,先简单复述一下他的视频原话:

古希腊罗马存不存在真是有问题的

比如说

亚里士多德存不存在,

是吧希腊三圣贤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据说他写了100多本书1000多万字

留存下来的有300万字

那这里面的疑点太多了

第一,13世纪以前没有这个人那

所有的西方文献里没有这个人

突然冒出来的,然后什么都懂啊

光学也懂得伦理学也懂经济学他也懂啊

这胡说八道不存在这种人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写的太多了

西方造假造过了,写了300万字

这肯定不符合物理学原理啊

因为古代没有纸啊,

他们说古代用纸莎草就埃及进口的

就是进口很贵很贵的,

然后西方自己是羊皮纸,

羊皮纸很贵的,要用小羊做啊

老羊皮还做不了知道啊

……

问题就出在这古典时代啊,

写作材料非常紧张

所有那个经典应该都是很简短的。

咱们中国就很符合这个规律对吧

咱们中国古代的书写材料第一是丝帛

那都是国王要用的,太贵了,

老百姓用什么,竹简对不对

竹子加工一下,用墨写上去,

写错了用刀刮一下

……

然后,

我们古典的文献是非常符合这个规律的

简短,智慧高度浓缩

所以,论语15900多个字是吧

道德经5700多个字

世界兵家之首孙子兵法6005个字

那么亚里士多德搞了300万字

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啊

因为专家分析过啊,300万字什么概念呢

就整个地中海地区包括整个欧洲整个黑海

整个小亚细亚整个北非绿洲

整个100年小羊皮给他们家写不下来

知道吧,所以现在我对西方的问题说

就是第一,这个人应该是不存在的 

这么完善知识体系是不可能

第二,就是存在他写在哪了?

知道吧,他肯定是假的,知道吧!

图片

说个实在话,亚里士多德在如今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知名度真不低,也许有人没有读过他那些囊括多个学科的著作,但一定看到过他那句,“我爱我师,但更爱真理”的名言名句。

在中文百科里,关于他的生平介绍可比荷马、伊索等人详尽多了,于是,有网友翻了百科后,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亚里士多德不是有老师有学生吗,并且对他的家庭背景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金教授你怎么能说13世纪前,就没这个人呢?说人家是突然冒出来的?

这就要从亚里士多德文集的传播过程说起了,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的作者苗力田先生对此有过比较详细的记载:

在亚里士多德去世后,将文集交给了他的学生和朋友塞奥弗拉斯特。后来,这位朋友又把手稿交给了自己的同事纳留斯(为何会选择交给纳留斯,不太清楚。特注:下文括号里的内容都是我的吐槽,非苗先生言论)。

纳留斯又把这些书稿带回了他的家乡小亚细亚供人参观并随意的摘抄。后来 ,帕加蒙王国想要从民间征集书籍,纳留斯不想把这些书籍留给官方(搞不懂,为何不让官方进行推广传播),就埋到了自己家的地窖里(迷惑操作)。

这个地窖的环境如何,不知道,就在这样一个地窖里,这套书整整放了100多年(想想我们古代的书籍还时不时拿出来晾晒的,这100夺年里,纳留斯的子孙后代们竟然能忍住,没人再阅读过这套文集,更没有拿它去换钱?更没有借阅给别人阅读,真能藏,真能忍呀!)

接下来,就到了公元前一世纪了,这本书被发掘出来后,卖给了一个叫阿伯里康的哲学家(看来,纳留斯的子孙终于记起了家里地窖藏着这么一套书,并拿它换钱了)。

阿伯里康又将这套书重新带回了雅典,结果公元前86年,苏拉攻占雅典,这套书又被带到了古罗马,到了古罗马后,又很凑巧地到了一位古文法学家提篮尼奥手中。(这书看来与权贵以及其他人无缘,都在知识分子手中流转)

这时这套书已经过了200多年,斑驳不堪,页码也不怎么清楚了,提篮尼奥开始对书稿进行大量整理,校对工作。

苗力田先生也明确写道,在这期间,这部书稿内容次序,写作先后,完全不可考证,而让这套书变得更系统的,是吕克昂一位叫安德尼罗河学者的功劳。

这位学者在公元前60年,对这套书进行了再次分类整理,重新修订,但让人疑惑的是,吕克昂本就是亚里士多德一手创造的学院,但这所学院在亚里士多德去世后的整整250多年中,没有任何研究亚里士多德学术论文或作品流传下来,甚至没有人提到他。

苗先生还写到,更让人遗憾的是安德尼罗河留下的这部全集,居然没有流传下来,全都丢了,甚至连目录都没有留下来。

而在后世认为是研究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的学者迪欧恩尼拉尔修的著作中竟然,一句都没有提到亚里士多德。

在接下来罗马帝国的历史中,就没有再人见过这套书。也没有人提到过亚里士多德及其作品。直到后来阿拉伯学者又翻译了这套书。

但阿拉伯人怎么得到这套书的,又怎么大规模翻译成阿拉伯文的,没有任何考证的结果。

更为传奇的是,就在1255到1278这22年内,这套书被翻译成了拉丁文,这样一来,到13世纪,欧洲人就突然认识了亚里士多德。

但原来翻译的阿拉伯文集同样也找不到了,不过,从此以后,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就开始流传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作品是1831年柏林科学院利用40年整理完善修订的版本,至于有多少内容是初始版本的内容,到现在已经不可考。

上世纪,新文化运动后,1920年代,中国人才开始成规模的翻译这部作品,到上世纪80年代后,国内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推崇亚里士多德和他的作品。

从此之后,亚里士多德和他的作品开始在中国彻底打开了知名度,影响了许多国人。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文集的前世今生,正因为看了这个流传过程,一些网友认为,亚里士多德文集内容多而杂,多次散失,后来又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回去的,证据链不全、文献来路存疑、印证材料少、是否真有一个名叫亚里士多德的人值得怀疑。

还有一些网友简单直白地认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真的是后人伪造的,那伪造者不会一点功课都不做,就像古董制作赝品,或者给一个卧底伪造档案,按照常理推测,必然也会提供一些佐证来证明其真实性,只是这些佐证经不起严肃严谨的考证,有些也不符合正常认知,但他们的目的本身就是让大多数普通人看不出真假就可以了。

其实,最早关于亚里士多德质疑,还是从西方开始的,比如国人熟知的牛顿三大定律的大物理学家牛顿。

图片
牛顿认为​:希腊人的古代全是虚构的,是充满诗意的虚构。

他还说:最早的证据丧失已久,现存的古籍若非全然发明,便是错误百出。

这虽是牛顿的一家之言,但我个人相信,牛顿所在的时代可能比绝大多数中国人更加了解古希腊的历史。

再说个实在话,我们最早对西方各类文艺作品的了解,更多是建立在翻译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考证的基础上。

意思就是说,西方是怎么说的,我们就把人家说的给翻译进来,至于人家说的真与假,没有几个人有能力有机会去考证。

也许有人又要说了,你这样说,不但是秀无知还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家西方为何要伪造这些作品或历史,有那个必要吗?

可现实世界,看看我们邻居韩国的对我们文化的所作所为,你还能对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历史抱持最起码的敬畏吗?

看看,这才过去多少年,西方对二战历史中苏联的定位,就有了让我们瞠目惊舌的描述,你还能对他们书写的历史抱持最起码的信任吗?

如果亚里士多德这个人真是虚构的,那么,为他虚构一个家世背景,求学经历以及其他人生经历,作品的流传过程又有何难?

折眉不是专门研究历史和考古的,也没第一手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但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亚里士多德全集字数那么多,又涉及多个学科,他写作时都不需要打草稿吗?

毕竟,当时那个时代可没有计算机手机等便于修改的写作工具。

后世竟然都没大量出土他的一些草稿,好吧,就算他是无与伦比的天才,文科类的著作都是一挥而就,不会有错别字,也不用修改段落语法。

但物理学方面的著作呢,难道也是想到什么,就写出来,不必打草稿进行一些基础性的验算推论吗?

他的作品集后来还在不同时代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有阿拉伯文、希伯拉文、拉丁文等等,

在翻译过程中,难道诸多翻译者同样是天才,都是一挥而就,正确率奇高,不用打草稿,都没一些重要草稿留存下来吗?

最近,网友中间流传一个观点,认为亚里士多德文集和我们的永乐大典西传有关,但因永乐大典也遗失了许多,不好详细比对。

但我要说的是,永乐大典作为一部百科全书的存在,它的内容并不是说都是明代永乐年间的人写的,而是永乐年间的学者搜集整理了前代各个王朝在许多领域的成就。

意思是说,永乐大典的内容,大部分其实在有永乐大典成书之前,可能已经在世界上流传了,如果东西方文化交流一直存在的话,它里面收集的一些前代成就是否在永乐大典成书之前已经传播到西方了呢,不得而知。

话题说到这里,折眉想问一下经常看网络小说的网友们,你们有没有觉得,如果西方历史上真有一个叫亚里士多德的人,他的人生经历和学术创作像不像我们网络小说中那种带有系统的穿越者。

回到过去,系统提供知识,不用多加思考,研究论证,只需跨学科复制就行了,然后惊艳所有人。

如果未来科学证明人类确实可以穿越时空,那我愿意相信,古希腊历史上也许真有这么一个人存在。

可问题又来了,这样一个穿越者,他竟然没有抄我们老祖宗发明的为写作和知识传播提供方便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真是难以理解啊!

最后,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折眉觉得,西方可以质疑我们夏商存在的真实性,我们质疑下他们的一些历史怎么了?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吗?

公知们不是一直说国人缺少独立思考意识吗?怎么的?国人一思考,他们就这么容忍不了?

他们不是还常说,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吗?虽说质疑无法等同于批评,但有了自由的质疑,不是更靠近真实吗?

历史在某些时候,在某些人眼里,也许真的可以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前提是:那个姑娘她真的存在呀!

好久没写长一点的文章了,如果觉得文章内容还有可取之处,请多多支持点赞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