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罗山下旧家园——探访黄宾虹金华祖居地里郑村

 昵称61560146 2023-10-27 发布于浙江
四月的西湖,桃红柳绿,游人如织。位于南山路上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里,观众也是摩肩接踵,大家争睹“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二楼展厅是“夜山钩古——黄宾虹的宋画研究及其传承”,在这里,我又一次拜读了黄宾虹的《万罗山居图》。这是黄宾虹1949年的作品,描绘了一处山环水绕的幽居之所,江面如镜,山峦秀挺,茅屋两间,依山傍水。作品笔墨秀逸中蕴苍茫之气,合小青绿与浅绛于一体,是“白宾虹”向“墨宾虹”转变时期的佳作。题跋“金华山以赤松宫黄初平叱石成羊为最著,此写万罗山居作浙东纪游。己丑,黄宾虹年六十又八得图,今重作”,后附小字“更阅寒暑已”。黄宾虹年68岁是1931年,题跋说明他1931年曾经画过万罗山。

图片

黄宾虹 万罗山居图


万罗山并非是风景名胜之地,即使在金华也少有人知,那么黄宾虹为什么要两次描绘万罗山呢?因为万罗山位于黄宾虹祖居地里郑村,这貌似普通的山峦,却寄托着他浓厚的乡情,这不由得使我回想起去年秋天探访里郑村的经历。
去年10月,我参加“不朽的遗产:黄宾虹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学术展暨研讨会活动。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个问题困扰着我。黄宾虹提到他在金华的藏画的“白沙寺”(有时写作“白砂寺”或“白沙庵”),在金华地方文献中却找不到,于是我想去他的祖居地里郑村一探究竟。黄宾虹的父亲黄定华自小随父兄从安徽歙县往金华学做生意,最初是居住在金华市澧浦镇的里郑村。
寒露后的一天,我和两位画友驱车前往里郑村。我的计划是先去澧浦镇的郑店村,找到黄宾虹四弟黄晋新的后人,由黄家的后人做向导,再探寻白沙寺。郑店村位于金华城东20公里处,形成于明朝成化年间。走进村不远处,一幢白墙青瓦的旧楼房便是黄晋新的旧居,黄宾虹回金华时也常下榻此处。黄宾虹26岁时随父迁回歙县潭渡村,黄父将黄晋新留在金华当学徒,将女儿黄乃耐、黄乃芝分别嫁给了里郑村的郑恒梓、雅芳埠的金思步。

图片
里郑村

黄晋新,族名黄懋赞(1876—1948),又名黄元秀。黄晋新自幼学经商,为人勤奋谦和,作为徽商之后,颇有经商之道。在郑店经营门类广泛,生意红火。黄宾虹家人在金华的田租、祖坟等事务也主要由他打理。受黄宾虹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他成为一个有责任道义的爱国商人,支持黄宾虹参加民主革命,提供资金,热心慈善,怜孤恤贫。他与兄长黄宾虹感情深厚,黄宾虹曾有不少画作相赠。解放后,作品被本地一小学校长借去办展览,竟然没有归还,不了了之。
在黄晋新后人的引领下,我们很快到达了里郑村。里郑村原归属金华县灵岳乡,是个百余户有800年历史的古村。南宋村祖郑懋见此地山林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在此安家发祖成村。村庄三面环山,东溪水由东南流向西北穿过村中。这座青山环抱的小村庄,房屋大都保留着古旧的面貌,蜿蜒穿流而过的溪水清澈明亮,溪边横向水面长着几株老榆树,老干嶙峋,虬枝盘曲。河面上横跨着三座石拱桥,都是黄宾虹在家乡的两位兄妹捐资建造的。普安桥建于1924年,中正桥建于1935年,由黄乃耐捐资;咸赞桥也建于1935年,由黄晋新捐资。这三座桥构造牢固、造型美观,与老榆树相映衬,形成一幅秀美的画面。
在溪水边的民居中,最为醒目的是一座民国风格的建筑,拱形门的左右是方条水泥立柱,门顶立柱上书墨字“私立乃耐初级小学”,这是1924年由黄乃耐独资创建的学校。学校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占200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目”字形,共两进。
黄乃耐(1876—1942),自小是苦命的童养媳,以勤劳节俭著称乡里,婚后生了两子都夭折。她遗憾平生不识字,便想兴资建学造福乡梓。她的想法得到回乡探亲的大哥黄宾虹的支持,指导她如何办学,并捐出在里郑村的二亩水田作为助学办校的经费,四哥黄晋新也竭力出资赞助。1920年3月,黄乃耐创办的学校在村里的一座旧厅堂里开学。1924年,她又花费300余担稻谷建造了如今的这座校舍。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浙江省立贫儿院从杭州迁到里郑村。黄乃耐将贫儿院与小学合并,共渡难关。小学自创办至解放前,培养了初小毕业生近300人,里郑村的大部分学龄儿童(包括女孩)和部分邻村儿童受到了免费教育。黄乃耐临终前将其遗产全部捐给学校。
我们一行人绕着溪水,在村庄游走了一遍,离开村子,又来到了村边黄宾虹的祖坟上。祖坟位于一高丘之上,前面是开阔的田野,背倚苍翠的山岗。古人极讲究祖坟的风水,认为好风水会带给后人福气。拾级而上,这是一座三联的合葬大墓,由青砖砌成,中间为黄宾虹祖母的墓,两侧略低的是黄晋新和黄乃耐的墓。中间的墓碑以仿宋体刻着“黄氏三十五世祖妣潘太孺人之墓”以及孙子、曾孙、玄孙的名字,立碑时间是1914年。
墓后的青山就是黄宾虹笔下的万罗山,山峦平缓、松竹葱茏、岚气浮动、满目苍翠。万罗山是澧浦的八景之一,明朝戴瑞的《东溪八景山·其四·万罗山》诗:“万象包罗结跃城, 先公卜吉早安茔。文峰列列金星顶, 鹤膝蜂腰脉落清。”
离开祖坟,再行数十米,我们来到一座小村落,见到一座高大的石门框,上书“三白古寺”,原来这便是我要寻访的“白沙寺”了。踏进门洞,庭院内满眼是残垣断壁,与杂生的野树交织成一体。还有几间没有完全倒塌的房屋已是破砖烂瓦、岌岌可危。破朽的梁柱横七竖八,散乱无章,看来这荒废的庭院,早已没有人迹。拨开庭院中的野草杂树,依稀可见遗落其中的石柱基、石房梁,都是硕大厚实,可以想象当年寺庙的建筑应该是气势恢弘的。三白古寺在《光绪金华县志》中记载:“在十五都里郑,与三白山相去五里,咸丰毁,光绪癸未重建。”对于三白寺,县志记载“县东一五都二图,三峰矗立,土石皆白,故名。”
黄晋新的后人说,黄宾虹与三白寺的方丈交好,古寺环境幽雅僻静,所以黄宾虹将自己的画作藏于寺中,并喜在寺中作画。黄宾虹和友人的通信中,多次提及他将画作藏于故乡金华的白沙寺中。1938年夏,抗战已爆发,他与一位欧洲朋友南下回到里郑村,曾居住于白沙寺,在寺中创作并重题过数件作品,如1938年创作描绘金华山水的《金华洞》,落款“大都黄宾虹写于白沙庵中”。又如赠香港帅铭初的画作,题跋“曩余旅沪所见元明名迹綦夥,日夕临摹,垂二十年,置諸箧衍,寄存金华山寺中,未尝示人”。画作中落款“戊寅,虹叟重题于白沙寺中,时年七十有五”。 山东师范大学曹新刚博士在《1938:黄宾虹隐秘的金华之行》一文中考证:黄宾虹回乡的主要目的,就是处置他藏在寺中的画作。这些都是他创作的精品,饱含心血,所以冒着战火回到故乡,要重新安置画作。与黄宾虹同来的外国朋友可能是法国驻华大使馆华文秘书杜博思。
黄乃耐与黄宾虹的信中,还谈到父亲黄定华曾购买了三白寺的一山林,现在将林木部分转售他人,所得数百元,和兄长商议以父母之命捐助何处。显然,黄宾虹所记的“白沙寺”“白砂寺”“白沙庵”都应该指三白寺了,但是博闻强记的大师却为何不提三白寺呢?
临别时回望里郑村,恰秋雨初霁,空气清新,青山白云,溪流村舍,其意境与黄宾虹的《万罗山居图》又何其相像!这大约就是黄宾虹追求“极不似极似”的艺术境界吧。

(作者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 王   甜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王密林
二审  | 殷   铄
三审  | 马子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