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话山川风物之十大名阁篇(9)——瑞安飞云阁

 弋阳莲客 2023-10-28 发布于河南

瑞安飞云阁


      飞云阁,原名话桑楼,座落在城关镇小东门街,今飞云东路,旁临莲湖。为清邑人、兵部待郎黄体芳归里时,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与王岳崧等倡建的。原署话桑楼,取“把酒话桑麻”之意。翌年,体芳旋卒,子绍箕以“话桑”与“话丧”谐音,为不详兆忏,遂改题飞云阁,有篆书匾。内立木主祀历代诗人。楼冠山枕海,襟江带湖,登阁四眺,全城风物尽收眼底,景色绝佳,为朋侪赋诗宴集之所。诚如池源翰《重修飞云阁记云》:“斯阁也,南瞰飞云江,北拱集云山,其东其西,则白水青山绕城横郭。每夕阳未坠,飞云一抹,辉映长天,风帆水鸟,出没上下,画意诗情,两极其胜。迨夫皓月初临,澄江如练,仿佛有云旗风马冉冉下趋者,得非先哲吟魂归来故里耶。”所以,从其落成以来,诗人词客,学者文士,簪缨杖履,不绝于楼。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飞云阁也由士人专涉之所,成为普通百姓活动之处。民国间,这里曾办过小学,设过公共图书馆。而最重要的是这里还是瑞安党组织的发祥地。民国初,瑞中一批热血青年林去病、黄得中、陈明达、胡鹰扬、项季千、许叔璜、郭演九、林允民、徐泽民、林胜白、吴士英等人于1924年间,在飞云阁组织“中山主义研究会”,学习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学说。不久又同由戴国鹏、张等人组织的“宏文会”合并,成立“民社”。社员经常在这里阅读各种进步书刊,定期开会,讨论国内外形势与救国活动。嗣后,1925年林去病加入中共温独支,遂在“民社”成员中发展了首批党员,并于1926年冬在此宣布成立瑞安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瑞安特支。从此,飞云阁也就以其革命遗址的名义而被载入史册。可惜,话桑楼建筑已荡然无存,我们现只能从有关文献来领略其风光。

    

瑞安飞云阁联曰:


  清新开府,俊逸参军,香火共一堂,每当月夕风晨,结习难忘,定有吟声空际落;

  白水东城,青山北郭,渔樵分半席,遥想天容海色,衰年多病,恨无眼福望中收。

                                                                                        ——孙锵鸣题

  (按:这是孙锵鸣写的长联,普遍认为是所有话桑楼联中写得最好的一副。话桑楼的神龛,供奉着历代著名诗人木主,香火不断。“香火共一堂”是说被供奉的已故诗人,会聚一堂共同享受现在诗人的崇祀、纪念。“结习难忘,定有吟声空际落”,当总结、温习、回忆他们创作的美妙诗句时,一定会有吟咏之声从天际飘落到话桑楼来的。“白水东城,青山北郭”源自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孙锵鸣借以说明话桑楼所在位置;东临飞云江流入东海之水,北对北门外的集云山脉,视野开阔,风光优美。话桑楼东面和南面,即为小东门和大较场地方,是当时渔民集居处。在话桑楼北望,集云山尽收眼底。山上农民,则多以砍柴贩卖为主要副业。“渔樵分半席”,是说诗人在话桑楼,可与渔樵为伍,分得半席之地。孙锵鸣写此联已是85岁垂暮之年。从光绪二十年(1894)其兄孙衣言辞世后,他悲伤过度恸哭而致眼渐失明,因此对后辈弟子王岳崧、胡调元等发起兴建话桑楼,只能留着不能饱赏眼福遗恨,“衰年多病,恨无眼福望中收”。事实上,孙锵鸣在话桑楼竣工不到两年便离世。)


  登东皋一望,苍莽横陈,某水所钓,某山所游,魂兮归来,岭树湖云长供养;

  自南渡以还,文才蔚起,诗中有人,诗外有事,心窃向往,春兰秋菊荐馨香。

                                                                                                   ——黄绍箕题

  (按:话桑楼改为飞云阁后,黄绍箕亲篆匾字,且撰写好几副对联。这是其中一副。上联写地理环境,下联写历史人文,最后都归结纪念先贤、缅怀伟绩主题。上联大气、雄浑,下联洗练、典雅。用“登东皋一望”和“自南渡以还”起对,工整、自然。看到山水,可游、可钓;想起诗文,及人、及事。对空间和时间观察和回忆,两句毕事,概括精当。最后用“魂兮归来”和“心窃向往”两个成语作对,引出以岭树湖云和春兰秋菊来永远供养,奉献先贤构思,更是意趣澹远,色韵俱佳。)


             石气东清,孤塔耸层霄,侧让峰巅秋月出;

             波光南白,乱帆来远岛,低追江上暮云飞。

                                                                    ——宋恕题

  (按:宋恕是孙家女婿,瑞安是哺育他的地方,对飞云阁怀有深切感情。他为飞云阁题过好几副对联,这是其中完全采用白描手法,最写实、写真的一副。虽时间已过去了1个多世纪,沧桑风雨,飞云阁早已不在,但今天读这副联,还可依稀想像诗人坐在楼中,举目四望所能触摸的风光景色,引人遐想。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抬望眼:东面隆山上的嶙峋岩石,清丽可辨,高高的孤塔直耸云霄,皎洁的秋月正从塔侧的峰巅冉冉而上,把田野涂上一层醉人的朦胧夜色。再回首看南面的飞云江,波翻白浪,水接长天,从海外小岛上满载而归的叶叶渔舟,正兴高采烈扯满风帆,贴在水面追赶着头顶西坠暮云,飞也似地直逼眼前。这是一幅多么饱含诗情画意的风景画,不正使作者,还有读者,感到自己身在画中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