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珍·古道尔《希望之书》:来自自然,点燃希望

 singer0852 2023-10-28 发布于北京
珍·古道尔《希望之书》:来自自然,点燃希望

《希望之书:珍·古道尔谈人类的生存、未来与行动》 [英] 珍·古道尔 [美] 道格拉斯·艾布拉姆斯 中信出版集团

日前,一部珍·古道尔的纪录片《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正在各大艺术影院上映。朋友间彼此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是打哪儿开始哭的?”因为感动而流泪,或许是对讲述这位女科学家纪录片的最高赞誉。

在走进电影院之前,我又把书架上的几本关于珍·古道尔的书看了一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点燃希望》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地的窗口》以及中信出版集团的《希望之书》。她是我心中的女神,她曾说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走进丛林,跟野生动物生活在一起。尽管我没有她的毅力和勇气,但因为她,我也走近了“动物世界”。

还处于迷恋《动物世界》的年纪,总在片头看见丛林中一位女科学家的画面一闪而过。后来才知道她是研究黑猩猩的珍·古道尔(也有译本翻译成简·古道尔)博士。瞬间的记忆,奠定了她在我心中的偶像地位,为此我自学了大量动物生理学的知识,甚至有幸参与了一次幼年黑猩猩的救助。

那只小黑猩猩生下来就被母亲抛弃,也许因为第一次生育,不但拒绝喂奶,甚至频繁甩着胳膊威胁自己的孩子。我们只能暂时让母子分离,开始进入24小时人类哺乳期。那还是口袋里装着BB机的年代,当时没有空调,电扇嗡嗡在耳边作响;没有尿不湿,我们把粗糙的卫生纸叠成长条儿,给小黑猩猩垫着;几个恋爱还没正经谈过的年轻人,轮流给他喂奶;没有网络,我基本会在图书馆呆半天儿查阅相关资料。这段期间,觉得自己离珍·古道尔非常近,她简直就是我的明灯。

小黑猩猩的结局很好,被人类养了一段时间,母亲逐渐接纳了自己的孩子。因为这段救助的经历,对珍·古道尔博士以及她的研究成果更加了解。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嘤嘤其鸣求其友声”。每次听博士讲座,她总会用黑猩猩的语音跟大家打招呼。我相信,她转达的这种“猩语”,不仅屡试不爽地打动了现场听众,而且在野外真正的黑猩猩面前也能入耳入心,从而弥合我们与自然生灵之间紧张对立的关系。

珍·古道尔《希望之书》:来自自然,点燃希望

图注:我们曾经以为人类和动物王国的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界限,珍跨过了那个其实并不存在的界限。——珍·古道尔研究会/雨果·范 拉 维克(Hugo van Lawick)

■她的发现改变了科学对“人类”所下的定义

从小就酷爱大自然、对各种小生命充满好奇心的珍·古道尔,后来成了在坦桑尼亚贡贝自然保护区观察、研究黑猩猩的专家。她在贡贝所进行的研究取得了科学上的重要突破——她发现黑猩猩会制作和使用简单的工具!这个发现永远改变了科学对“人类”所下的定义,制造和利用工具已经不再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珍·古道尔博士也因此出了名。可是当年她还相当年轻,离开舒适的城市生活,自愿到与文明世界几乎隔绝的非洲森林中,长时间地孤身一人对黑猩猩进行观察。

密林里总是发生着这样的故事:“灰胡子戴维”沿着一条路径明晰的小道走开时,珍·古道尔跟了上去。接着他离开小道,钻进小溪边的浓密灌木丛。女科学家的身体被那些藤条缠住,心想这下肯定跟不上他了。可是,珍·古道尔发现他坐在水边,似乎是在等自己。女科学家看着他那双分得很开、目光炯炯的大眼睛,感觉黑猩猩似乎在表达沉着自信和内在的威严。

许多灵长目动物都把直接对着它们眼睛的目光看作是一种威胁,可是黑猩猩则不这样。从“戴维”身上珍·古道尔了解到,只要她的目光中没有傲气或者乞求,对方是不在乎的。有时候“戴维”会以同样的方式看着她,而珍·古道尔不止一次地希望,如果自己能够通过那双眼睛,用黑猩猩的思维方式去看“灰胡子戴维”那个世界该有多好。

她和“戴维”坐在那里的时候,从油椰树上掉在地上的一只熟透的红果子。珍·古道尔把它放在手心上递给他。他看了看身边的这位女性人类,然后伸手把果子拿过去,扔在地上,可是却轻轻地握了握珍·古道尔的手。已经不需要任何语言就可以理解黑猩猩传递的信息了:他不需要那只果子,可是他理解女科学家的用心,他知道人类没有恶意。

时至今日,珍·古道尔仍然记得他的手指轻轻握住自己手时候的情景。“戴维”起身离开的时候,女科学家没有跟着他,而是静静地留在汩汩的小溪边,回味着刚才那段经历,以便把它永远记在心里。

他们以一种比文字更加古老的语言进行了交流。这是人类与我们的史前祖先所共有的语言,是沟通两个世界的语言。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珍·古道尔《希望之书》:来自自然,点燃希望

■细致入微地探索人类的近亲——黑猩猩的生命史

珍·古道尔博士三十年如一日,在野外静观默察、细致入微地探索人类的近亲——黑猩猩的生命史。她既熟悉黑猩猩的自然世界,也理解他(她)们的感情世界和心灵世界。

在珍·古道尔的描述中,所有黑猩猩使用的都是“他”或“她”,博士认为我们没有什么不同,给了黑猩猩们足够的尊重。

博士对黑猩猩特立独行的看法,源于她当初未曾受过学院式的教育和科研专科训练,全凭直觉进入自然荒野,从而不落俗套,独辟蹊径地以勇敢和博爱精神为支撑,开辟了一片跨越物种界限的新天地。比如,她给每一位研究对象都起了名字,而不再像实验室那样给动物编号,这就形成了一种平等眼光看待每只黑猩猩,而非人对动物的居临态度。她会与黑猩猩进行平和的目光交流,甚至凝视良久。我曾多年与动物打交道,深知眼光的相对通常都是一种敌视,只有少数情况下才代表了善意和爱意。比如,你面前有一只猕猴,当你直眉瞪眼地看着它时,简直就是“叫板和挑战”的表示,在野外那是万万使不得的。岂料,一种动物的大忌,竟是另一种动物的大爱,可见不同种动物的语言行为存在着文化符号的巨大差异性,我们面对异类恰恰缺乏对其“异质性”的理解和尊重。

■人类仍保有希望的四个理由

区别于珍·古道尔的个人传记,《希望之书》里的内容是她与畅销书作家道格拉斯·艾布拉姆斯一起,三次诚挚而发人深省的对谈。希望究竟是什么?希望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希望和信仰、乐观主义有什么差别?当一切都看似无望时,我们应当如何保持希望?我们如何培育下一代人的希望?珍·古道尔结合她非凡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经历,给出了关于希望的独到见解,并着重阐述了她认为人类仍保有希望的四个理由:不可思议的人类智识、自然的韧性、青年的力量和人类的不屈精神。

珍·古道尔首次讲述了她如何成为希望使者的故事:从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她在贡贝研究黑猩猩的岁月,再到她意识到自己必须离开丛林去往世界各地,为维护这颗星球的一切做出行动和承诺。

她分享了形成她内心希望的世界观的力量,以及她的下一次——或许是最后一次——冒险。

“在我与道格拉斯的最后一次视频对话中,我带他'参观’了我的房间,给他展示了许多我旅行的照片和其他纪念品。其实这座房子里几乎每个房间都有很多可看的东西,我是被人生不同阶段的各种纪念物包围着的。在这座建于1872年的全家人都很喜欢的房子里,满是塑造了我一生的旅行、人和事物的印迹,随时能唤醒我的记忆。这里有我的根,是它们滋养了一个害羞又热爱自然的人,让她成长为一个希望的使者。”

珍·古道尔毕生致力于黑猩猩的野外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此外,她还积极投身于环境教育和全球环境保护工作,曾获得英国动物权益研究所授予的艾尔伯特·史威策奖、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授予的传播造福人类知识杰出工作者奖,被联合国任命为联合国和平信使,被英国皇室授予女爵士头衔。近些年来,她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地球环境。让“根与芽”成为地球的希望。

鲜活的故事比数据更能打动人。

珍·古道尔近三十年间她奔走世界,为保护地球、动物和环境做演讲,传播人类希望的理念。《希望之书》是关于希望的箴言,她将这一理念化作文字,字体行间触动人心。围绕希望这一主题,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珍·古道尔和道格拉斯·艾布拉姆斯展开三场跨越时空的对谈,从坦桑尼亚到荷兰,再到英国伯恩茅斯。从普通人视角回答关于“希望”的疑问,让希望不再是缥缈的词汇,而变得清晰可感。探讨与生俱来的人性特质、人的智识和精神、环境和生态伦理的真谛,激发对地球的责任和每个人生存的共情。

这本书旨在帮助人们树立应对危机的信心,希望唤起个体的力量,年轻人对未来的希望,更传达出一种真切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能身体力行付诸行动。

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充满希望的宣言,珍·古道尔希望通过《希望之书》让人们意识到,即使身处巨大的逆境,我们也可以在人性中找到希望,在希望中行动起来——哪怕再微小的行动也能让事情发生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