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夹叙夹议的文献综述

 若歌sweet 2023-10-28 发布于山东

终于重新梳理了研究问题的缘起和研究问题,画了一个图,感觉差不多应该是说明白了,然后准备开始改(写)文献综述。

但是发现,还是很难着手。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往往在文献综述中便提出了研究问题,且能够与此对话,提出自己的研究视角。

之前读期刊论文的时候,也发现大多都是这样的方式在综述。这种模式,可以始终维持一个逻辑和问题的核心脉络展开。而普通的文献综述模式,则往往呈现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的模式。

一般而言,普遍的文献综述,都是上面12345罗列完文献和归纳文献,然后进行在6这一块进行文献述评。但是,程猛的文献综述的逻辑,始终在为研究问题的提出做准备,确切地说,始于研究问题,终于研究问题。而且在文献综述的脉络中,呈现了一种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一方面在提出一个理论的脉络,一方面在对这个理论进行评述,澄清和自己的研究问题之间的距离gap在哪里。

还是选择先读一下程猛的博士论文《“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

他通常会引用B对A理论的评价,但是一定会加入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挪用他人的评价。这种文献综述的方式,就像是和一个读者耐心、细致地娓娓道来一样,让人觉得在对话,没有撕裂感。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在布迪厄的著作中,“符号暴力”晦涩难懂又无处不在,似乎他对符号暴力有异乎寻常的钟爱。——P75

也正是这种评价和自己对评价的理解,使得他的文献综述始终给读者一种研究问题的张力。他始终在回答,和不断地重申,家伙们的文化生产是被既有研究着重描述的,而循规者们的文化生产却被忽略了。且这个过程中,“文化生产”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在不断地回应再生产理论的“文化再生产”,将研究问题和要综述的理论,全都串联了起来。

在综述理论脉络的过程中,核心概念的界定引出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他的常用方法,比如介绍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时候,他不断地强调布迪厄的“符号暴力”“文化资本”这两个概念,然后才引出了核心观点。这种方式,不会让读者觉得很突兀,摸不着头脑。如果只给出一个观点,而观点里面的诸多概念不清晰,则会让人觉得很一头雾水。

述评没有单独作为一章,而是在夹叙夹议,以及每一段论述的最后作为一个简短的述评。其实,这个问题提出的逻辑以及研究的视角,便抽丝剥茧似的呈现了出来了。

今日再次拜读,梳理一番,在阅读一些类似的大牛的文献综述的模式,然后想着围绕自己的研究问题,开始模仿式写综述~em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