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中国70年印迹

 wupin 2023-10-28 发布于湖北

新中国70年印迹——“中国食药”为解决人类的温饱与健康做出贡献

发布时间:2019-09-10

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一直将水稻等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新中国成立后,如何解决数亿人的温饱,成为了摆在国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六十年代,当时还是一名教师的袁隆平立志用农业技术手段突破难关。1973年,他和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这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的国家。

blob.png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水稻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目标,并于2014年实现亩产1000公斤的历史性突破。同时,中国在海水稻的研究上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将使中国的粮食产量再跃升一个台阶。

blob.png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杂交水稻的培育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同时也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做出中国贡献。中国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在国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大面积的应用,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人,对健康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卫生健康领域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blob.png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

1972年,中医研究员屠呦呦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晶体,并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全球范围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数以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为人类治疗和控制这一重大寄生虫类传染病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同样,在医学领域,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的一种具有生物活力的结晶蛋白质,它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的征途中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涌现出许多重大科研成果,为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提供保障,也为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的解决方案。从吃饱穿暖到健康生活,中国人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在迈向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