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宅门中兴之路断于谁人之手?二奶奶不背锅任性的白景琦难辞其咎

 云卷云舒说文史 2023-08-09 发布于吉林

大宅门描写了京城杏林高手,白家的仕宦沉浮和家族的兴衰历史。

尤其重点描写了白家两代掌门人,白二奶奶和她的儿子白景琦。

二奶奶白文氏和白景琦是母子。性格也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个性强势,果敢刚毅之人。

不同的是,二奶奶白文氏挽救了风雨飘摇的白家,将白家人团结在了一起,后代也各个锐意进取,独当一面。

继任者白景琦的事业虽然也做得有声有色,但在白景琦的治下,白家后代也迅速没落。

子孙们大多个性乖戾,不思进取。兄弟姐妹间毫无友爱提携之心,热衷于勾心斗角,争家产,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内耗上。

短短几十年中,白家为什么会出现迥然不同的景象?笔者认为简单地用一句——富不过三代来解释,太敷衍。

白家在二奶奶治下,和白景琦治下,呈现出的不同状态和结果,和二奶奶和白景琦这两个当家人的性格、行事方法有直接关系。

二老太太和白景琦在事业上的不同之处是:

二奶奶做事刚柔相济,眼光长远格局高,无论是敌是友,都能够左右逢迎,张弛有度,以和为贵。

白景琦的性格是至刚至猛,在生意场上顺我者未必昌,逆我者必定亡。处理事情恣肆骄狂,无章法可寻。

大宅门开篇,就叙述了白家当时的掌门人,白景琦的爷爷白萌堂意气用事,让詹王府大格格平安产下双胞胎私生子。

白萌堂报了詹王府冤枉二儿子诊错脉,杀白家马,砸白家车的一箭之仇,狠狠羞辱了詹王爷。

詹王爷敢惹事也敢承当,二话不说爽快认栽,还了白家马车。但两家的仇,也因此结下了。

白萌堂凯旋的大旗还没挥舞多久,大儿子白颖园去宫里给詹王府二格格看病,二格格用药后,竟然一命呜呼。

二格格暴毙一事,因为牵扯宫斗,很难掰扯清楚。二奶奶的意思是和詹家和解,争取詹家不追究。

二奶奶带上厚礼,去看詹王爷的母亲老福晋。二奶奶亲热地跟老福晋拉家常,把老福晋哄得开开心心。

詹王爷听说白家二奶奶来了,非常担心。他怕二奶奶将二格格的死讯告诉母亲,让母亲担忧。

二奶奶很有分寸,她压根没跟老福晋提二格格的事,这让大孝子詹王爷很意外。

要不是詹王府的管家车老回自作主张,将二奶奶还回来的马车砸了,马杀了,詹王府和白家的疙瘩,很有可能就解开了。

詹王爷看着被杀的马,被砸的车,一脸意外,一脸遗憾;二奶奶对着满地狼藉,直视詹王爷,不卑不亢地说了一句:

詹王爷,这马车,您就算收下了。

看着白家二奶奶扬长而去的背影,詹王爷一声叹息,满眼愧疚。后来白家和詹王府多有交集,詹王爷始终对二奶奶非常尊敬。

二奶奶接手白家时,虽然顶着大宅门的名号,但其实白家已经成了空架子。

跟詹王府打官司,伤筋动骨,老本吃空;白颖园罪名坐实,白家老号被查封,宫中供奉也随之失去,前景堪忧。

白家一大家子人,突遭横祸,整体失业。眼瞅着只能坐吃山空、家道中落。

外面人穷众人踩,家里白家三爷白颖宇里勾外连,给二奶奶极限施压:要秘方,闹分家,不停地折腾。

面对白家前所未有的困境,二奶奶心有丘壑,稳如泰山。

二奶奶一面拼着落全家人的埋怨,生活上节衣缩食,也坚决留住白家老号的技术人员。

一面对自私自利、胡搅蛮缠闹分家,勾结外人、意图瓜分白家的小叔子白颖宇,又打又拉,恩威并施。

在二奶奶的筹谋下,白家不仅如愿收回了老号,还重新拿回宫廷供奉。风雨飘摇的白家,起死回生。

二奶奶在重振白家的过程中,做了很多英武果敢的事情:她上查封后,被别人收购的白家老号“寻衅滋事”:

拿着自家秘制的乌鸡白凤丸,和新白家老号的乌鸡白凤丸对比。搅和新号生意,败坏新号名声。

带着浩浩荡荡的一众人马,去摘白家老号的牌匾。逼得董大新等人束手无策,只能将百草厅一半股份拱手相让;

和宫里负责采办药材的常公公里应外合,让白家老号难以经营,只能重新转让给白家。

二奶奶巾帼不让须眉,不辱使命,挽狂澜于既倒。让遭遇灭顶之灾,即将分崩离析的白家重新焕发了生机。

二奶奶最让人敬佩的不是重振白家,而是在收回白家老号百草厅的过程中,没有结下仇怨。

二奶奶收回白家老号时,没有因为董大新等人经营不下去,自己宫里有人撑腰,就乘人之危,狠狠压价。而是公平合理地用原价收回。

二奶奶这种既强悍,又给人留有充分余地的经商之道,赢得了所有跟她打过交道人的敬服 。

如果说二奶奶做事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与人为善的准则;那白景琦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小事变大,喜恶随性。

二奶奶善于化敌为友,白景琦擅长化友为敌。

白景琦的性格只是表面像二奶奶,但其实个性张扬,极端自负。以自我为中心,从不顾及他人感受。

白景琦和黄春被赶出京城后,落脚济南。白景琦发现济南的泷胶产业发达,是值得投入的商机。

白景琦有商业头脑,又有深厚的药理知识,很快就改良泷胶配方,垄断了济南大部分泷胶产业。

有一户姓孙的人家不愿意被收购,白景琦便用尽手段,勾结官府,逼黄了孙记泷胶庄。

孙记泷胶庄的老掌柜,连气带恨,不久就死了。白景琦和孙家,也因此结成了死仇。

后来孙家后人一次又一次地给白景琦使绊子,连他暂时抵押的泷胶庄都偷着卖了。

虽然后来白景琦在堂姐玉芬的帮助下,利用军阀势力,收回了铺子,严惩了孙家。

但就事论事,白景琦和孙家不过是商业竞争关系,却因为白景琦的刚愎自负,最后结成了死仇;

詹王府和白家,原本是死仇,却在二奶奶的运筹帷幄下,渐渐松动,虽然没有化干戈为玉帛,但也不再针锋相对。

白景琦和管家王喜光的结怨过程,也是如此。

王喜光和白家是老关系了,王喜光在宫里做太监的时候,就经常出入白家。

清朝灭亡后,王喜光失业。白景琦念及旧情,把王喜光留在新宅当管家。

王喜光利用白景琦的信任,阳奉阴违,欺上瞒下,中饱私囊。

王喜光这只硕鼠确实可恨,但白景琦作为东家,对王喜光的工作不查验,对账目不查看,没有及时发现问题,也难辞其咎。

王喜光贪污一事败露后,白景琦可以追究经济责任,把贪污的钱要回来;或者钱多人阔,就当花钱买个教训,把王喜光赶出去了事。

可白景琦却当众扒王喜光裤子,验证人家是不是太监。士可杀不可辱,太监就不要面子了?

经过这一扒,王喜光当众丢脸,颜面扫地。原本王喜光对贪污一事心存的愧疚,也随着这一扒,烟消云散。

白景琦的意气用事,把一件贪腐案变成了人格侮辱事件。王喜光也和被逼黄泷胶庄的孙掌柜一样,对白景琦恨之入骨。

槐花死亡,日军入侵北京,只要白家有个风吹草动,王喜光就会立刻蹦出来,千方百计地给白景琦使阴招,欲置白景琦于死地。

难道这不是白景琦随心所欲、莽撞任性,处事不善种下的恶因,结出的苦果?

白景琦事业做得成功,是因为当时的白家正在上行期。有二奶奶打下的好基础,有高官得做、婆家有势力的众位兄弟姐妹携手相助。

否则,以白景琦这种毫无顾忌,到处树敌的性格,恐怕几个回合白家就倒台了。

除了行事上的区别,二老太太和白景琦母子俩,对后代的教育,区别也很大:

二老太太对孩子的教育宽严并重,从不伤害孩子自尊,打压孩子人格;

二老太太接手白家的时候,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但二奶奶丝毫没有放松孩子们的教育。

白景琦天负异秉,顽劣异常。父母用心呵护,季先生悉心教导,因而成才;

大房三房的孩子们,在二奶奶宽容,允许天性释放的教导下,也都学业有成,积极进取。

二奶奶治下,白家后人长大后,四面开花。有从政的,有从警的,有从商的,为白家的后续发展助益颇多。

白景琦对子女的教育只严不宽,极尽苛责。采取的是否定式、嘲讽式的教育方法。

白景琦清高孤傲,目下无尘,极端自负:老子最棒,老子天下第一,谁也入不了他的眼。

白景琦以自己为标杆,筛查子孙后代,自然个个都是窝囊废。

除了对孩子否定打压,白景琦还有一点,也非常不好,就是迁怒。

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家长的随意迁怒,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会让孩子不知所从,难以形成稳定的性格,清晰正确的是非观。

日军占领北京期间,王喜光当了汉奸。受过白景琦侮辱的王喜光,当然不会放过报仇的机会。

为虎作伥的王喜光 ,当面骂白景琦是贱骨头。一辈子没吃过这么大亏的白景琦,自然满心气愤。

不能跟王喜光硬刚,白景琦憋了一肚子火。吃晚饭的时候,看到白景琦黑着脸,全家人都不敢出声。但白景琦还是没事找事,找茬骂人。

一桌子摸不着头脑,诚惶诚恐的大人孩子,在白景琦一浪高过一浪,莫名其妙的怒斥声中,脸色由茫然失措到胆战心惊,再到惶恐万分。

原本举家团聚的快乐时光,在白景琦的淫威下,成了人间炼狱。

白景琦严厉、苛责、随意伤自尊,永远否定的教育方式之下,白家后代虽然锦衣玉食,但毫无幸福之感。

白景琦的子孙们后来大多怯懦、没主见,只会窝里横,和白景琦这种不稳定,随时火山喷发的性格,有直接关系。

思想上的混乱,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让白家后人成了战战兢兢的小白鼠,毫无自信可言,更没有独立精神。

这也是为什么白景琦的儿孙们在学校的时候,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而一旦毕业回到家中,就日渐颓废。

白景琦的孙子白占元,如果不是因为抗日,早早离开大宅门,估计也会变成行尸走肉。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京城大宅门白家,在白景琦的治下,短短几十年就迅速衰败,被历史的车轮狠狠抛下。

不知道一世英明的二老太太,如果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选择白景琦做白家的当家人?白家中兴之路中断,二奶奶不用背锅,但白景琦难辞其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