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终点站

 城北十五里666 2023-10-28 发布于北京

Image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

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悲伤,

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

都一般相知,吹一回,唱一回。        

几年前,在我们插队50周年的聚会上,多了一项内容,签到。

在签到桌的一边,灌满清水的透明花瓶里鲜花怒放,旁边的支架上是一份名单,那是搭乘生命快车先于我们抵达人生终点站的兄弟姐妹。签到完毕,大家会去看一下名单,向成为黑字的兄弟姐妹鞠躬问候。

一个个名字的后面,是熟悉的面容和身影,他们下车了,但音容笑貌恍似依旧。透过昏花的老眼,时空虚实交错,半个少年半个神仙。         

二十年前,我婆婆九十二岁了,患了癌症,来日有限。她不去教会,也不读圣经,缺乏奔赴天堂的喜悦和渴望,倒有一丝不安,于是请了一位基督科学教会的牧师来谈谈生命的过渡。之所以请基督科学教的牧师,是因为婆婆17岁从苏格兰移民美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基督教箴言报》(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收发信件,在那里遇到了做编辑的公公,公公为该报工作了四十年,而这份报纸是由基督科学教会主办的。 

跟牧师谈了之后,婆婆轻松淡定了。我好奇,牧师究竟说了什么?旁敲侧击,最打动婆婆的是一句话:死亡是人生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 

提到婆婆,自然就会联想到家中另外两位长辈的生死过渡。三位长辈都生于二十世纪的头十年,距今110多年了。虽然他们已先后离世,但是他们对生死的豁达和坦然,给我留下了无价的精神启示。 

沃尔特姨夫 

婆婆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我们的舅舅阿姨,沃尔特是小姨的丈夫。 

初次见到沃尔特姨夫是八十年代末,他身材魁梧,声若洪钟,热情外向。见到我,张开双臂,跟我拥抱,我像被一只大熊抱在怀里。大熊不是东北的黑瞎子,而是童话故事里的熊爸爸,宽大温暖的胸膛给了我非常安全的感觉。他蓝灰色的眼睛,透过镜片,专注关切地看住我,一脸温暖的微笑。

Image

五十年代末,沃尔特姨父和作者先生     

沃尔特姨夫是第二代挪威裔移民,出生在美国。先生常提起,姨父颇有生意头脑,在麻省和罗德岛州开过钢琴店、家用电器店和办公用品店。几十年来,经济起起伏伏,姨夫应变能力强,善于根据市场及时调整,生意总体还算不错。

见到姨夫,就明白他的生意为何成功了。他的真诚和热情能一下子获得他人的喜爱和信赖,就像少有人能拒绝熊爸爸的可靠、可亲和可爱。 

姨父的商店,养活了一家六口人。小姨优雅秀美,非常受宠,一辈子主内。四个女儿个个漂亮能干,都上了大学,成为干练的职业妇女。沃尔特姨夫忙了一辈子,直到70多岁才关闭商店,告老回家。 

见到姨夫时,他已经退休了,但坐不住,带着小姨在国内外四处旅游。有一次,两人旅游到了加州,特意来看我们。我们住的楼,依山而建,又在三楼,没有电梯,需要爬很多阶梯。只见姨夫迈着大长腿,一步两格,一口气爬上去,像年轻人一样活力四射。 

四处旅游,对姨夫而言,过于轻巧,缺乏挑战,遂重回江湖,转卖房屋,即用低价买入需要整修的房屋,找工程队整修好再高价售出。凭着沃尔特姨夫的生意头脑和个人魅力,转卖周期越来越短,同期转卖的房屋越来越多。姨夫说,万万没料到,七八十岁比青壮年时更善于赚钱了。 

四个女儿,大学毕业后都在美东新英格兰地区成家立业。姨夫把家安在罗得岛州的基卡姆特河边,后院有一个小码头,到了夏天,码头边总泊着一条小船。家里门窗大敞,赤着脚、高矮胖瘦不一的八个外孙外孙女跑进跑出,欢声笑语。姨夫亲自带领孩子去河里行船、钓鱼、游泳,深得孩子的喜爱。         

Image

与姨夫家为邻的基卡姆特河       

似水年华,转眼沃尔特姨夫到了暮年。85岁时,被诊断得了绝症,医生预期他的生命不会超过一年。老先生坦然接受了诊断,独自回到家中。那时小姨因生活无法自理,住进了离家不远的养老院。四个女儿都邀请父亲跟她们同住,但是老人一一拒绝了。 

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沃尔特姨夫首先安排好了小姨的养老,他拨出足够的资金,保证她能在养老院无忧无虑度过余生。余下的资产,根据女儿各家情况,由她们继承。尚未办完的事,抓紧时间都去办了,立遗嘱、委托遗嘱执行人、整理归拢重要文件、为后代留下遗言、清空不需要的物件、联系殡仪馆安排后事等等。姨夫还拟定了自己追思会的程序,命名最疼爱的大外孙女代表家人致悼词、选好了追思会的音乐、列出了要邀请的来宾名单。甚至还为自己写好了讣告,打印出来,放在写好地址、贴了邮票的信封里,届时家属只要填入死亡日期,便可直接寄给报社。 

时光飞逝。有一天,姨父打电话给住在附近的二女儿和三女儿,他决定去临终医院了。“我这次是一去不回了,感谢你们出现在我的生命里,陪伴我走过了那么多年。” 沃尔特姨夫平静地离开了家,到临终医院后仅仅过了一天,就踏上了永恒之旅。 

每每想到沃尔特姨夫,心里是满满的敬爱。他那么理性、慈爱、能干,处处为人着想。即使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依旧独立、果断,走也走得干干净净,不为小辈和他人添一点麻烦。 

让我把美国女诗人海伦·斯坦纳·赖斯 (Helen Steiner Rice,1900-1981) 的这首诗献给沃尔特姨父。

《没有黎明就没有黑夜》

没有春天,就没有冬天,

那些离开我们的人,

才刚刚走远;

记忆飘向久远的场景,

时光流转,但记忆永存;

阳光逝去,阴影降临,

跨越黑暗的地平线,

我们的心将再次歌唱。

彼得舅舅

婆婆全家从苏格兰移民美国的路程漫长曲折。婆婆的父亲先独身来美国打拼,母亲带着四个孩子留守苏格兰。父亲攒够了一张船票的钱,有了多供养一个孩子的能力,便从苏格兰接过来一个孩子。婆婆是老大,是兄弟姐妹里第一个离开苏格兰的。1928年婆婆17岁,高中毕业后移民来到美国。随后,父女俩一起努力工作,攒足了钱,又把母亲和两个妹妹陆续接到美国。 

彼得舅舅是婆婆的弟弟,是一家人中最后一个移民的。轮到他移民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应征加入了英军,驻守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后来被派往德国战场。直到战后,彼得舅舅才移民美国。婆婆一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在美国团聚了。 

Image

彼得舅舅在格拉斯哥的“艺术照” 

彼得舅舅到美国后,定居麻省,供职于一家保险公司三十年,直至退休。那个年代的美国人,工作和家庭十分稳定,但是舅舅选择不要孩子。 

跟豪放的沃尔特姨夫不同,彼得舅舅安静谦和。家人聚会,他听得多说得少,一开口却很风趣,带着浓浓的苏格兰口音。第一次见到彼得舅舅也是八十年代末,那时候,舅母已经去世,舅舅独自住在一栋带花园的房子里,里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显然是一位勤劳、认真生活的老人。彼得舅舅的爱好是看书,喜欢宁静有序的生活。 

2003年,又去麻省探望彼得舅舅。到他家吃了一惊,花园里的花半死不活,比比是茁壮的野草。舅舅说,年龄大了,没有精力再打理花园和整栋房子。房子里的几间屋子关了起来,不再使用,他的活动区域缩小到客厅、厨房和一间卧室。走进客厅,墙上依旧挂着油画,壁炉架和书架上是舅妈留下的小摆设,只是油画和摆设上蒙着薄薄的灰尘,不胜今昔。彼得舅舅不无歉意地说,好久没打扫了,他正忙于断舍离。 

走廊的壁橱门上,贴着一张纸:里边的东西,除了架子上的小铁箱里有些文件,其他东西都无关紧要,谁喜欢就拿去。厨房的冰箱门上,也贴着一张纸,上有几个电话号。彼得舅舅写道: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可以跟以下的人联系。看了一下,有家庭医生、律师、保险代理人、殡仪馆、警署、还有几位亲朋好友。 

彼得舅舅说说笑笑,八十多岁了,依旧经常去图书馆借书看,再就是每周一次去养老院看望小姨。那时小姨失智严重,已经不认识亲人了,但是彼得舅舅每周去陪她坐一个上午,春夏秋冬,风雨无阻。他总是随身带一份报纸,坐在小姨身边静静看报,看完了,已是中午时分,吻别小姨后,起身去养老院附近的餐馆,点一份爱吃的英国传统食品——炸鱼和薯条。

舅舅年龄大了,我们担心他独自生活,问他是否也打算去住养老院?他的回答模棱两可:“到时候就知道了。” 

彼得舅舅一向沉默寡言,尤其是从二战的战场回来之后,几十年来,对在德国的经历只字不提。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一定给他留下了厚重的心灵阴影。那一代男人,自制自敛,不抱怨,不倾诉,不做心理咨询,也不服抗抑郁药,任何事都自己无声地扛着,展现给别人的是刚毅的男子汉形象。周围的人,包括我们,也误以为彼得舅舅的状况不错。 

2004年,我在上海,传来了彼得舅舅过世的消息。他留下了一份10个字的遗书:“我一生过得很好。该走了(I had a good life. It’s time to go.)。” 他自杀了。那年,他84岁。 

后事由律师一手操办,安葬、卖房、处理遗产,他早就向律师交代清楚了,一切都考虑得非常周到。 

我尊重彼得舅舅的选择,他注重的是生命质量,而不是为了长寿而苟活。当他发现生活自理的能力在下降,又不想去养老院等死,毅然决定舍去等待期,直接走向终点。 

家里摆放着彼得舅舅的照片。照片上的他才20多岁,是去德国打仗的前夕照的。照片里的他还从未见过战场,一个略带羞涩的小青年,军帽有点太大了。他曾经说,这是上战场前为自己准备的遗像。 

Image

从硝烟滚滚的死人堆里归来的人,常被人誉为钢铁之士。其实不然,战争是一把凿子,战争带来的每一次恐惧和悲伤,都在人心里留下伤痕,最终剩下的是一颗千疮万孔的心。彼得舅舅曾经说,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上苍赐予的礼物。直到有一天,他决定把礼物奉还给上苍。

舅舅来自苏格兰,我抄录了苏格兰诗人罗伯特·伯恩斯 (Robert Burns, 1759-1796) 的一首诗,放在他的照片前。

《朋友的墓铭志》

一个诚实的人在此安息,

人类的朋友,真理的朋友,

老年的朋友,青年的向导:

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美德温暖心灵,

头脑充满知识;

如果有另一个世界,他活在极乐中;

如果没有,他没有白活这一生。

婆婆的最后一次神游

多数人不会花时间去设想自己走向墓园的最后一程,我也不会。非要想象一下的话,可能是一辆黑色的灵柩车,慢慢驶进静悄悄的墓园,最后一程,是肃穆的、黑色的。可是我婆婆的最后一程,跟肃穆和黑色毫不沾边。 

婆婆,在她下葬之前,被她热情奔放的大儿子和大儿媳(我们的兄嫂),拉着去加州海岸线做了最后一次神游。我喜欢这个“神”字。婆婆去游玩的时候,已经被火化了,若是真有点什么还存在的话,大概就是无影无形的“神”了。 

公公去世以后,骨灰安葬在圣塔芭芭拉海边的公墓。按照他俩生前的安排,婆婆百年后,跟公公合葬。 

婆婆原先独自住在圣塔芭芭拉。85岁那年,不放心她独住,把她接到我们居住地的老年公寓,婆婆在那儿快活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七年。

婆婆非常开明,嘱咐后事从简,不发讣告,不举行仪式,一切交由当地殡仪馆处理,由他们安排火化和安葬。婆婆只有两个儿子,我先生和他哥哥,两人商定,一切遵照婆婆的遗愿办。 

可是,正当一切在进行之中,兄嫂改变主意了。兄嫂住在波士顿,两人精力充沛,天性外向,加上本身的生活充满戏剧性,从不错过任何热闹的场合,包括各种仪式。

仪式,细想起来,也带有戏剧性,而非日常的烟火柴米。兄嫂积极参加生日晚会、毕业典礼、婚礼、订婚仪式、葬礼、受洗日,有些是亲朋好友的,还有些是点头之交的。为仪式准备礼物,计划着装,整理该整理的,添置该添置的,忙得晕头转向,不亦乐乎。

兄嫂某天如梦初醒,怎能眼睁睁看着老母安葬,而不举行仪式呢?这不白白错过了热闹的大好机会?于是,两人赶紧联系众亲戚,可惜因为亲戚都集中在美东新英格兰地区,来加州参加葬礼路途遥远,况且大家都知道老太太吩咐从简,无人响应。哥哥又来动员弟弟,我先生坚持要遵照母亲的遗愿。两兄弟倒是和和气气,最终尊重对方各持己见。 

兄嫂又忙起来了,买机票、订旅店、租车、定鲜花、改安葬时间,全盘打乱了殡仪馆和公墓的工作进程。我婆婆生前说,他俩到哪儿,哪儿就刮起一阵旋风。婆婆说得对,二石激起的,是双倍的千层浪。一阵混乱之后,尘埃落定,殡仪馆由于安排不过来,无法在特定时间把婆婆的骨灰送到公墓。这可难不倒兄嫂,他俩自告奋勇在安葬的前一天去取骨灰,然后亲自把骨灰送到公墓去。 

兄嫂飞到我家后,成天在外游玩,直到要去拿骨灰的前一天晚上,才分享了他俩的计划,他们决定要带着婆婆的骨灰,做一次“旧地重游”。两人说得兴致勃勃,欲罢不能,最后还是我催他们赶紧睡觉,别误了第二天的旅游。

Image

婆婆喜欢的大苏尔

第二天是一个天气晴好的春日,他俩精神焕发踏上了游程。那天,我家电话铃声不断,每到一处旧地,他俩就来电话通知:我们到了大苏尔,车停在妈以前喜欢看风景的地方。

Image
婆婆常光顾的丹麦小镇甜品店

我们到离圣塔芭芭拉不远的丹麦小镇了,带着她的骨灰,去了她喜欢的甜品店,买了两块她爱吃的曲奇饼干。我们在圣塔芭芭拉的车行,妈在这里买了她的最后一辆车。我们去过她住了二十多年的希望牧场了,在她的旧居前跟她的骨灰合了影。我们到了她常去的小沙滩,她和爸爸曾喜欢在那里散步。现在正坐在她最喜欢去的那家饭店,点了她喜欢的炸鱼和薯条,妈的骨灰就在我们对面的椅子上。 

Image

婆婆住过的圣塔芭芭拉希望牧场 

我知道,那是最后一站了,从希望牧场的后门出来,就是海边,开车不多远,是那家海边的小饭店,公公婆婆经常光临,吃完饭,喜欢在饭店旁边的小沙滩散步。公公走了之后,每次去圣塔芭芭拉,我们总要带婆婆去那里吃午餐。

Image

婆婆喜欢的海边小饭店 

吃罢午餐,沿着海岸线往南开,到圣塔芭芭拉的公墓去看望长眠的公公,在他的墓前放上一束鲜花。这一次,婆婆离开了饭店,下一站就是公墓,她要去和公公会合了。

在落葬之前,最后一段在阳光下的明亮之路,婆婆走得多么欢乐多彩啊!

二十年来,先生和我时而开车四小时,去圣塔芭芭拉的公墓看望公公婆婆。在他俩的墓前,我常情不自禁想起美国女诗人玛丽·伊丽莎白·弗莱 (Mary Elizabeth Frye, 1905-2004) 的诗。   

《别站在我的墓前哭泣》

别站在我的墓前哭泣,

我不在那里。我没有睡觉。

我是吹过的万千阵风。

我是雪地上闪烁的钻石。

我是成熟谷粒上的阳光。

我是温柔的秋雨。

当你在寂静的清晨醒来,

我是那快速,令人振奋的鸟群

安静地盘旋飞翔。

我是夜晚柔和的星光。

别站在我的墓前哭泣;

我不在那里。我没有死。

作者简介
Image
本文作者

庄稼婴,生于上海,1969年去黑龙江插队,1973年推荐回上海上大学,1982年留学美国,获加州大学博士学位。自1976年至2022年在中美高校教学、管理46年,现已退休。

文章/图片由作者提供本公众号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