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之眼”儿童哲学艺术作品展丨烟台山,不见不散

 小红与书xh23 2023-10-28 发布于重庆
Image

我们用眼睛看世界

万物色彩斑斓

我们用智慧去思考

造物千奇百怪

我们用双手去创造

作品灵动有趣

……

在和孩子们

相伴走进儿童哲学的两年多

我们用心倾听

用爱陪伴

将生活中的真善美

用作品悉数记录

更多的故事与秘密

藏进烟台山一隅——

“儿童之眼”

福建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儿童哲学艺术作品展

6月18日至6月24日展出

带您重返“童年之路”

谨以此展

致谢与孩子们彼此读懂的每个瞬间

前言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看来,哲学的思考与对理念(Eidos)的追求不可分离。在希腊文中,Eidos的本义为“看”,但这种看具有特殊性,它并非指向通过肉眼所观察到的世界,比起肉眼的看(see),哲学家们更关注的是透过心灵之眼所看到的内容,即I see——我理解了,我知晓了,我明白了……

在儿童的世界中,具身的体验与卓越的思考并不呈现出二分的状态,他们一边观察一边反思;一边体验一边表达;一边游戏一边创造;一边生活一边改造。在我们与幼儿开展哲学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向我们展现出了卓越的思考者所具备的独特品格,他们在合作中寻求差异化的表达;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力图个性化地表征;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建构新的世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出新的问题。

以“儿童之眼”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旨在为参观者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提供一种可能,这有可能成为成人向儿童学习的一次良好契机,当我们发现幼儿的思考远比成人来得多元与趣味时,当我们还期待着孕育出一个新的、友好的、生态的未来世界时,“儿童之眼”所凝视的对象都将给予我们无限的启发。

——儿童哲学推广者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系副主任

郑敏希副教授

Image

主展厅话题

儿童哲学活动鼓励儿童对世界进行多样化的理解与表达,比起将“真”理解为先在的确定性,儿童哲学对“真”的解读更具有生成性。在哲学活动开启前,没有人知道探究活动终将在何处获得一致的“答案”,但正是这种对确定性的“悬置”,使得活动本身更具吸引力,也更能激发儿童主动地参与到探索的活动中去。

在本次以“真”为主题的展示中,我们主要呈现了幼儿对于“生命”这一主题的理解。不同阶段的幼儿能结合自己的经历表达关于“生命”的不同理解,在这些作品面前,一切关于“生命”的现成解读都黯然失色。在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期待新的对话的生成,那些直击心灵的作品会让我们感受到虽时空相隔却难以阻挡的“一致性”,会使我们感受到求真的力量,会使我们在承认相互差异的前提下更加渴望达成彼此之间的理解与支持。

亚里士多德说:“善是一种通过行为实践和道德选择体现的美德。”这种对于善所进行的“实践智慧”解读更接近于儿童哲学想要达成的教育目标。我们为儿童营造安全、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来帮助儿童感受到环境所给予的善意。在对话中,每一位儿童都能从他人的姿态、眼神、表情、动作与话语中获得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信赖。在直接的情感体验与丰富多样的情境式提问中,儿童得到了大量参与公共生活的经历,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体察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灵活地应对在社会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复杂问题并提出自己细腻的解读与合理的解决路径。

在“善”的主题作品中,我们甄选了幼儿对于“情感”话题的纯真表达,那些连成人都难以道明的复杂关系,却在童言童语的点拨下明晰起来。愿透过儿童之眼所看到的善意惠及于儿童,让“儿童友好”蔚然成风。

我们对于美的理解绝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我们却能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到美的元素,美的最大特性即在于它用创造的方式宣告个性与特性之于人类的重要价值,同时又在不同的形式中为人们实现“共通感”提供了可能。在儿童哲学的活动中,美指向对儿童创造活动的无限赞美与鼓励,我们期待在童年时期为儿童所种下的创造的种子能在他们此后的生命中盛放出无限的灵性之光。

儿童哲学的创始人马修斯曾感慨于儿童艺术作品的卓越表现力,但又对艺术馆拒斥为儿童艺术作品提供展示的空间感到遗憾,他援引阿道司·赫胥黎的观点指出:“'当任其自然、随性而作时’,儿童'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此次的“美”展,既是在为儿童的艺术作品正名,亦是在为我们理解创造活动的巨大价值提供可能。

Image

分展厅话题与作品

不止于此

纸卷芯、报纸、鸡蛋、饮料瓶、树叶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在儿童眼中却有“一样”和“不一样”的探索和认识。儿童通过相互交流对话,运用了不同的概念、观点与思想重新定义这些材料,儿童对成人世界信息与知识的创造性使用不断地重新建构和创造对这些材料的认知;并且通过多元哲思,试图用多元的角度表达自己眼中对真善美的理解。儿童充满无限可能,通过他们的小手展示的一件件作品,让我们感受到儿童的思想和智慧,他们对自我、他人、自然和世界的多元理解和思考也让我们感受到哲学并不是像浩瀚无边的宇宙那样难懂,而是就在我们身边,且儿童的哲思能力也远远不止于此...

Image
Image

一米视角的烟台山

一米视角,即儿童视角。儿童视角就是透过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从儿童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倾听儿童的世界,了解儿童的想法。“一米视角”的提出表明了教育观和儿童观的转变,教育者意识到儿童的独立性,他们想要探索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倾听儿童真实的声音。面对同样的环境和事物,儿童和成人视角的体验截然不同,也自然会生出许多新奇的感受。在成人眼中习以为常及容易忽略的事物,可能在一米视角中有别样的意味。儿童哲学的奥妙就在于它不是课程,不是教条,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之对话和反思。故设身处地理解儿童的“一米视角”才是滋养儿童思维之花的源泉。照片墙上即是由儿童亲自拍摄的烟台山万象,现在就请大家试着弯下腰或者蹲下来,体验一下小摄影家们眼中的烟台山,看看他们的视角会创造哪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感受“一米视角”烟台山的别有洞天吧!

Image

毕业如诗、儿童如画

幼儿园毕业对于幼儿来说是人生阶段中第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告别,它是对一段集体记忆的回忆与总结,是幼儿迈向小学阶段的心理过渡,是促进其社会化成长的重要标志。而毕业就像是一首首的小诗,漫长的幼儿园美好时光都浓缩在这短暂的时刻,在此情此景中,毕业成为一个契机,儿童将发自内心“诗意语言”轻轻地诉说出来。马修斯认为,“儿童在使用语言时尽管不如成人流畅,却很生动,语言简短却'强有力’,是因为他们的语言无一不生发于他们所经历的状况之中。”当幼儿的天真和哲学、天真和诗歌对接起来,无需华丽辞藻的赘述,他们的存在就像是一幅画,隽永而深刻。正如海德格尔说的,“思就是诗,尽管并不就是诗歌意义的一种诗。存在之思是诗的原初方式。”幼儿对毕业的所思、所想、所悟,其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诗”,而幼儿的存在即是诗意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者相辅相成,彼此相融,形成了如诗如画的毕业之歌。

Image
Image

自然之美、童真之问

马修斯曾说:“对于儿童来说,哲学是一种很自然的活动,就像奏音乐、玩游戏一样自然”。哲学是自然的,也是日常的,并不需要过多的渲染和填充。儿童天然具有哲学思考的能力,他们对于自然所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对事物本原的不懈探寻、对身边一切的困惑和思考,无不是哲学思维的萌发和闪耀。

自然美是不多加干预的本真之美,儿童对于大自然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他们调动全身的感觉与自然界的变化对话,和影子的有趣互动,形态各异的光影被赋予独特的意蕴,不同的粗糙的树皮仿佛也有了生命力。梦幻、独有幼拙的绘画中饱含着儿童真情的实感、认知和思维,重构他们对于自然本真的理解和享受。

Image
Image
Image

展厅掠影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 版权声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