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普达措,一幅隐藏在滇西高原的绝美山水

 昵称45109175 2023-10-29 发布于浙江

(一)

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前那种毛毛躁躁的个性有所收敛,脚步慢了,心思也细了,对世间万物的看法似乎也变得挑剔起来,有时也有一种睿智的感觉,这个世界值得品味的东西也似乎多了起来。

据说在阿尔卑斯山上,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慢点走,细细欣赏风景!我想,那个立木牌的人一定对自然界的山水特别钟爱,也从山水的风景中领悟了细品对于人生的重要。想想也是,许多事不是东撵兔子西追鹰就能明白其中奥妙的,释迦牟尼不也是在那棵菩提树下,细细思考,慢慢品味,最后才悟道的吗?

在北京上学的儿子征求我的意见,说他假期想去西藏,说那是个神性的地方,到西藏是他的人生梦想之一,可是我却犹豫了,儿子去年生了一场大病,手术后去西藏,他的身体能吃得消吗?那可不是人人都想去就去的地方,可是不去,确实会给他的人生留下遗憾,正在不知道怎么跟儿子说的时候,我心里突然出现了关于“玉龙第三国——香格里拉”的传说,那不也是个充满神性的地方吗,于是我委婉地对他说,咱们不如换个地方,同样也能达到目的。他问到哪里,我告诉他:滇西,那地方靠近西藏,风景不错,气候条件比西藏好,而且到西藏要看的东西在那里一样能看到。

普达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我邂逅的。

已经快到知天命年龄的我,之所以选择到滇西,除了心中那个梦幻般的香格里拉外,多半还是因为有普达措的原因。这些年来,一直在外奔波,大大小小的景区去过不少,可真真要说特别爱上哪个地方,却没有。

一个人,爱上一个地方,或是因山之秀美,或是因为水之妩媚,要不就是历史之厚重、掌故之神奇。然而兼而有之者,则并不多见。也许这就是上天的意思,有得有失,任何东西都呈现出优劣之态,才各有所长,平衡协调。

而普达措,似乎特别得上天眷顾,多了些什么。

凡是到过迪庆的人,大多把普达措比作香格里拉的眼睛。的确,普达措,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不仅有眼睛般的两个湖泊——蜀都湖、碧塔海,更有着毛发般的弥里塘高山牧场和原始森林。可是在我看来,把普达措比作香格里拉的眼睛,尽管很形象,也很富有诗意,却缺乏深度。普达措赋予我们的,远远不是眼睛或是其它别的什么能够比拟的。这也难怪,对于任何一个地方而言,如果不是细细品味,你是很难发现她隐藏在深层的东西的。何况眼下的人们,大多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心态浮躁,哪有心思了无挂碍地坐看云起云舒?

而我,似乎到这里远不止是看风景的,我所生活的贵州,说起来什么样的景致也都有,可这一路走下来,慢慢看,细细品,普达措就如同我心里的一部书,哪一页写着什么,只要一闭眼,就会清楚地浮现出来。

作为一个规划面积1418平方公里却只开发了1418公顷的国家公园,相对于有大理、丽江等人文底蕴深厚的整个滇西来说,普达措只能算是一部小书。可是尽管如此,还是值得到这里的人们细细的去品读。要是你到这里也跟到别的地方一样,匆匆而来,然后再匆匆而去,那我只能替你感到遗憾了。

(二)

普达措的美,美在自然、纯净。在她身上,我这个比较挑剔的人,也没有发现多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即使是屈曲盘旋的栈道,都尽可能地不损害这种自然的本真:浑然、野朴、幽静。譬如山道,譬如湖岸线,斗折蛇行,蜿蜒自如,处处都显示出她本来的面目。随意的景致,这里爬个坡,那里下个坎,凸出来,凹进去,在游人的眼光中,没有规则,竭尽野趣。作为一个湿地公园,这是很不容易的。

流连于普达措的每一个景点。我有一个发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许这得益于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呵护。牧民、山峦、森林、草地、河流、湖泊,脐带相连,浑然一体。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高大的云杉、水杉、高山栎树上,挂满了长松萝(俗称“树胡子”),这可是种对环境要求极为严格的植物;浩淼的湖水,清澈见底,看不见一丝污秽;辽阔的草地上,除了茂密的野草,盛开的野花,也找不着一丝垃圾。好像这一切,就跟未开发的时候一样,顺其自然,纯净得就如那片蓝天一样。而原本就生活在这儿的牧民,则宠辱不惊,悠闲地放着自己的牛羊,骑着自己的骏马,唱着自己的花儿(情歌),漫步在高山草甸上,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我看见许多地方,因为开发的缘故,一切都商业化了,本来很美丽的景致,失去了自然原本的面貌和精气。其实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从长远看,这样做的结果是,既毁坏了环境,又最终损失了经济效益。

三年前,我曾经应邀到过滇南的一些地方,被那儿浓郁的异国情调和傣乡风情给迷住了。那高大的椰子树,浓郁的芭蕉林,浑厚的象角鼓,以及天真浪漫的傣家小卟哨,很长时间来一直留在我的心里。如果说滇南旅游是以民族风情取胜的话,那么我在普达措所看到的则是风格迥异的东西。在这里,完全是由自然造就的两个湖,湖岸犬牙差互,湖边群山连绵,就在山与水交融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个秀美的半岛,半岛和草地相连,湖汊和半岛相依。普达措这种自然的形态,反而成就了她的婉约之美。

一个少有人工干预的景区,其自然和谐可想而知。因为当地藏民呵护自然,他们也得到了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景区的蜀都湖,藏语就是奶水汇聚的地方,而碧塔海则是舟船的意思,是普达措的藏语原名。可见,藏族先民们正是在这个地区打渔放牧,才得以世代繁衍生息。这取与舍,得与失之间,蕴含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人类是不是明白了这个道理。

这里,我要感谢普达措景区的开发者们,感谢香格里拉人,他们没有过多地插手普达措,就是借助于“打扮”的名义,也是顺从了自然的意志,譬如人行栈道,尽量的修得窄一些,弯曲一些,两边除了湖水,就是森林。南方杜鹃,川滇柳树,忍冬,白桦,以及野草、小花,它们想怎么生长就怎么生长,一副肆无忌惮的样子,即使是那些走到生命尽头的参天大树,轰然倒地之后,也顺其自然,变成了一种沧桑的景致。

(三)

普达措国家公园由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红山片区的蜀都湖和世界著名湿地碧塔海两部分构成。整个公园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站在蜀都湖附近的山岗上,一眼望去,山峦、草地,交错分布。山峦上,林木葱郁,鸟语连连;草甸上,水草丰美,牛羊遍布。山峦与草甸高低错落,看似全无规律,却又俨然有序。这些草甸不像内蒙古大草原,一望无际,空旷虚渺,也不像青藏高原,辽远死寂,冷清荒凉,倒像是一件件带水纹的花衣,在任何需要的关节,把普达措点缀得更加迷人和多情。

山峦之间的草甸,辽远而又不适度,自然而然形成一个个独立的草场。山峦多,沟沟壑壑就多,山峦与山峦之间的缓坡和坝子也多,沟壑里形成了溪流,缓坡和坝子变成了牧场,牧民们在这里安营扎寨,享受上天无私的赐予,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普达措到底有多少个大大小小的草甸,除了这里的管理者,外人无从知晓。草甸与草甸之间,大多隔着山峦,隔着森林,隔着河流和湖泊,而山峦、草甸、河流、湖泊又脉气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妙绝伦、宁静祥和的醇美世界。山是小山,河是小河,湖泊也秀美而隽永。整个公园就像是一段优美的小曲,每一个草甸、每一段溪流都是这首小曲里一个跃动的音符,生动而多情。从她身上,我仿佛看到了生活在这儿的藏民族对自然的敬重,对生活的热爱。

有人喜欢把滇西的普达措和川西的九寨沟相比,其实二者都是中国大地锦绣河山中的精品,如果非要比的话,我觉得二者各有所长,九寨沟以水取胜,而普达措的美却是多半藏在草甸上。说她是草原精华的缩影,一点也不为过。那些草甸,因为有茂密的森林的陪衬,有湖泊和河流的滋养,显得厚重而安静,少妇般格外迷人。我到过北方的草原,也到过青藏高原,在那里,你只能靠感觉去品味自然的博大和浩淼,感受心灵的洗涤,而在普达措,你不用心思,因为,美就在身边,一丛花蕊,一段湖汊,一片草坡,哪一样都能入你的眼,让美停在眼前,留在心里。

蜀都湖附近的草甸,就在一个个缓坡上,草甸里有低矮的忍冬、短刺栎、杜鹃和川滇柳,不远处是森林。在草甸的入口,就是一段湖汊。站在湖边,野花的落英、牛羊的倩影,仿佛都在清丽的水里,与天光和云影嬉戏。要是你有兴趣,不妨走进牧民的家里,要上一碗酥油茶或是一杯青稞酒,坐在草甸上,一边欣赏湖光山色,一边慢慢品尝,那种惬意,真让人怀疑自己是不是还在人间。

普达措位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结合部的北侧,属于亚温带和高山气候影响都比较显著的地区,春夏短,秋冬长。有人曾经把普达措列为世界上最美的十个赏秋的地方之一。在天高云淡的日子里游普达措,自然更加别有一番韵味。试想想,秋色烂漫,层林尽染,还有什么比漫步在这样山水绮丽的地方更美妙的呢?

(四)

一个民族,一方人,厮守着两个心仪的湖过日子,心自然是干净的。

不管世事沧桑,不论是非得失,只要守得一念,便拥有了整个美丽的世界。


黄泽,贵州金沙县人。教师,地方志编辑,中国散文学会、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旅游散文金牌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已在《光明日报》《中国作家》等上百家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小说六百余篇。作品十余次在国内获奖,三十多篇被《读者》《散文选刊》等转载,上百篇被选进各种文集。出版发行有《你不比别人卑微》《落花无意流水无情》等散文随笔集五部。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