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

 pingwba 2023-10-29 发布于湖北

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全球经济版图重新构建。美国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泥潭,显示出充满希望的增长态势;欧洲经济复苏缓慢,虽然已经度过主权债务危机最艰难的时期,但是还未显示出明显的复苏趋势;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的刺激下,短期内出现了复苏势头,但是随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重新陷入经济不振的状态;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冲击后也进入了各自发展的调整阶段。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将由西方国家转移到亚洲地区,尤其是亚洲新兴国家,从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背景中,中国将逐步走上国际政治、经济舞台的中心,从之前的默默无语转向积极发声,从国际规则的接受者逐步转向引领者,在世界贸易、金融、治理结构等问题的新发展趋势中,依靠自身能力,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将中国经济带向新的发展高度。

一、知识与技术的发展带来弯道赶超的历史机遇

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智能化,人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发展的先决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只能通过人的素质和技能才可以体现,所以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人才必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一个国家如果拥有了大量高素质劳动力,那么其经济发展就具有了知识经济时代最坚实的基础。人力资本红利非常有利于我国抓住知识经济发展的脉搏。未来三十年里,我国劳动力资源将从数量化优势转向质量化优势。到2023年,我国人口将达到最高峰,继而进入负增长时代,再加上老龄化逐步显现,劳动力数量相比于现在将呈现稳步下降态势。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底层劳动力的基本素质,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每年百万计的高素质人才。这部分人群将成为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如果再将视线放远到2050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将继续保持稳步甚至加速发展的态势,国家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必将更多,社会上重视人才的氛围会愈加浓厚,我国高素质劳动力比例将持续扩大。这是未来我国抓住知识经济发展大潮的主要优势之一。

二、全球化深度发展进一步开放世界市场

全球经济一体化在过去三十多年,特别是过去十多年,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市场空间和贸易空间,为我国经济的腾飞贡献了重要力量。目前,我国贸易的主要类型集中在加工型贸易,数量巨大而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市场是这种贸易类型的基础,国家产业结构和制造业的发展模式也与加工型贸易密切相关。虽然,加工型贸易从前赖以生存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但是基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地区产业的转移以及技术创新升级等多种因素考虑,未来我国对外贸易仍然大有可为,仍可从世界市场分得一杯羹。

世界市场为我国外贸升级提供发展基础。在未来十年到十五年,在全球价值链不断调整、重构的过程中,我国产业梯度转移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确保加工型贸易的竞争力。前30年全球产业转移的结果是我国东部地区成为“世界工厂”。进入21世纪后,产业逐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劳动力更有优势的地区转移。这种渐进的、有序的梯度转移是保证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和方式。

三、全球经济版图重构经贸金融秩序

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步履维艰,区域自贸区的“碎片化”发展成为趋势。国际金融体系朝着更多元、更多层次方向发展,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多元化趋势加快、国际金融组织加快变革脚步、新兴经济体金融力量崛起代表了未来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在这次秩序重构中,中国将从国际规则的接受者逐步转向未来的引领者。

全球贸易格局“碎片化”发展带来新契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各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寻找机遇,以贸易“碎片化”的新模式代替步履艰难的多边发展模式,两个横跨太平洋、大西洋的全球贸易投资框架、一个涵盖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协议呼之欲出,以中国倡导的亚太自贸区进入建设新阶段,新的世界经贸规则正在建立。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这种“碎片化”的形式,能够比多边贸易体制领先一步削弱贸易壁垒、建立促进贸易自由的机制。其次,在区域自贸区过程中针对新问题建立起来的新贸易机制有可能被多边贸易体制借鉴和吸取,成为新的多边贸易规则。最后,区域自贸区的推进、谈判过程还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了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的经验,将很多议题在多边贸易谈判之前就在区域内达成一致,减少了总谈判的繁琐程度,更易达成新协议。与亚洲近邻贸易一体化建设,与金砖五国贸易一体化建设,与发达国家贸易一体化建设都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契机。

国际金融体系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变化趋势中,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特别引人注目。根据理论研究,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度(本币的境外流通范围指数、本币境外流量指数和本币储备占比指数)、国家经济与金融的综合实力、政府的国际政治影响力以及交易成本与收益等。对于我国来说,国家经济与金融的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人民币流通范围的扩大,币值较为稳定,政府的国际政治影响力逐步提升,充足的国际信用和国际清偿能力等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强的支持。在未来三十多年,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有助于我国抓住国际金融体系变革的机遇,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在危机爆发之后的各类会谈中,我国的多项主张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表示我国在国际金融事务领域中的声音得到加强。随着国际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推进,我国将逐步在现有机制中和平推进中国角色转变,更好的为我国未来的发展争取利益和机会。比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中,我国成为特别提款权第三大份额成员国,进入了投票权前十名国家之列。

四、全球治理结构变革重塑国家关系

在未来五到十年,全球治理能力结构存在两极化的发展势头,但是还不会发生质变,全球治理改革的呼声会越发高涨。亚太地区实力结构将发生更明显的“两极化”倾向,中国经济在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稳固,综合国力将大大超过该地区的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即将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中国参与国际治理的能力将更为强大。在未来的二十年到三十年,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进一步崛起,全球治理结构将进入去美国化、多元化发展阶段。虽然美国全球独大的事实还不能完全被颠覆,但是其掌控全球治理的能力将进一步减弱,凭借一己之力就可决定全球事务的局面很难存在,全球治理体系将出现更多新的声音,传统治理结构越来越不能满足全球化的危机监测、预防和治理的地方性、集团性的需要。

在过往的国际协调机制和全球经济治理建设中,中国并没有参与、发挥作用,主要原因不外乎经济实力太弱和主要精力集中在国内。国际协调机制和全球经济治理作为一种低成本、甚至是免费的公共产品,经济实力的支撑是参与其中的最关键决定因素。一直以来由于财力所限,我国在很多国际组织中缴纳份额较少,表决权有限。并且大部分精力放在国内发展上,很少积极参与国际协调。经过多年韬光养晦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与国际社会的互动正在增多,也正在意识到参与国际协调机制的重要意义。未来,在国际协调机制的变革中,我国面临很大机遇,大有可为。

首先,我国日益崛起的事实为参与国际社会协调提供了综合国力的保障。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愈发明确,中国正在为世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综合国力的提升是我国参与和改造国际协调机制和全球经济治理的基础支撑。其次,全球化浪潮让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开放的中国所带来的庞大市场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国际协调机制和全球经济治理中涉及中国的部分越来越多,所以我国的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再次,中国经过两次金融危机的考验,确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从经贸往来开始,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地区安全问题、应对环境变化等重大国际议题中所展现出来的积极形象,国际协调机制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能够信任中国并乐意接纳中国的提议。同时,中国参与其中能最大限度地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选择中国参与的限度。

具体来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将存在两种主要的机遇。第一类是在现行主要的全球治理体制与规则改变过程中寻求机会,第二类是新兴国家倡导的治理体系中寻求机会。

现行主要的全球治理体制与规则,主要是指包括联合国和二十国集团在内的全球性治理机制。中国在这种体制机制中,在中长期内还不可能成为决定性力量,因而不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遵守现有规则,按照自身能力承担国际责任,在机制变革中抓住机会,发挥更具建设性的作用成为最切合实际的选择。

五、可持续发展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

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议题,是关系到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根本性命题。将气候变化和环境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上国际政治议程,充分反映了国际合作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未来,国际气候合作机制的分歧逐渐缩小,对各国的重要性逐步提升都将开启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以联合国为主要沟通渠道,以《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基本依据,以缔约方会议为基本工作机制。在发展和实践过程中,这个机制长期被效率低下、进展缓慢等问题困扰。在经历了颇为艰难的发展历程后,国际气候合作在新时代又出现了新机遇。一方面,气候变化议题在各国政治议程中的地位都在上升,国际社会合作的愿望明显增强。作为气候合作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参与国,美国气候政治最大的变化可能是美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前所未有。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让气候变化议题在中国的急剧升温,使中国开展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要求更加迫切。

另一方面,国际气候变化合作中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共识较过去有所增加。在全球气候是否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否人为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是否对本国产生负面影响、减缓气候变化是否应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进行、减缓气候变化是否应关注适应问题、是否应该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导地位等问题上,各国之间过去一度存在程度不同的分歧,但近年来这些分歧逐渐缩小,共识正在增加。在未来参与到国际气候治理中来,能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机遇。

2009年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要实现这个目标,全球经济就必须向低碳经济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现在到未来三十五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能够促进新技术互联革命,塑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代表了新的国际贸易发展方向。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建设中去,将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机遇。

低碳经济能给我国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低碳技术及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机遇,那些在该领域走在前列的能源密集型企业将获得重要的市场机遇;低碳经济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国家的政策措施为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发展低碳经济所形成的新一轮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高潮也将给能源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走在这一进程前列的企业无疑将成为行业先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回顾过去三十年我国经济的发展经验,抓住国际产业转移以及信息化浪潮所带来的重大机会是我们取得如此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当全球经济更坚定的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时,当低碳经济取代高碳经济的时代就要降临时,抓住这个机会就成为未来三十五年我国发展的重大机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