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慎初教授运用牵正散的经验

 中医药方便 2023-10-29 发布于广西
图片
图片

牵正散是出自南宋杨倓《杨氏家藏方》中,该方组成是“白附子、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方中白附子辛散,祛风化痰,善治头面之风;僵蚕、全蝎均能祛风止痉,其中僵蚕有化痰作用,全蝎善于通络,三药合用,具有祛风化痰止痉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风痰阻于头面经络所致的口眼歪斜。俞慎初教授指出,牵正散中药物辛散走窜,有祛风痰、通经络的较好功效,临床可以根据病情作适当加味,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脉络痹阻病证。举例如下:

图片

一、配以活血通络药物,治中风面瘫

中风而见口眼㖞斜,即见于风中经络或中风后遗症,多因卫外不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于络,引起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所致;或由于年老体衰,肝肾不足,血行不畅,而引起。此病以脉络痹阻为主要病机。俞教授治风中经络而面瘫者,常在祛风化痰的同时,配以活血通络药物,方选牵正散加丹参、赤芍、归尾等。

[案例]:赵某,男,43岁。1992年10月26日初诊。患者自上月28日起出现右侧面神经麻痹,口眼斜,嘴角向左歪斜,右眼不能闭合,右侧鼻唇沟变浅,口唇部稍麻痹,四肢倦怠乏力,口干咽燥,咬嚼不灵活,语言涩。脉弦细,舌质淡红苔白。血压14/9.3Kpa。证属风痰阻络,拟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法治之,方用牵正散加味。处方:白附子6克,白僵蚕6克,全蝎梢6克,地龙干15克,干地黄12克,京丹参12克,赤白芍各12克,当归尾12克,北羌活6克,桂枝尖6克。水煎服,5剂。

11月2日二诊:药后病情略有好转,口眼歪斜略有改善,仍守前法。处方:白附子6克,白僵蚕6克,全蝎梢6克,蜈蚣1对,白桃仁6克,干地黄12克,粉丹皮12克,京丹参12克,当归尾6克,防风6克,蝉蜕5克。水煎服,5剂。

11月9日三诊:服上药后,右侧面肌已略有感觉,右眼稍能闭合,语言已有改善。舌质稍红苔白,脉弦细。处方:白附子6克,白僵蚕6克,全蝎梢6克,地龙干15克,蜈蚣1对,蝉蜕5克,京丹参12克,赤白芍各12克,当归尾6克。水煎服,5剂。

11月14日四诊:药后症状稍有改善,舌脉同前。按前方加减。处方:白附子6克,白僵蚕6克,白桃仁6克,全蝎梢6克,地龙干12克,赤白芍各12克,当归尾6克,京丹参12克,蜈蚣1对,蝉蜕5克,干地黄15克,制首乌15克。水煎服,6剂。

11月20日五诊:药后口眼歪斜有较大改善,右侧鼻唇沟已恢复,舌体较前正,语言已较流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处方:川芎  6克,当归尾6克,赤芍药10克,干地黄15克,白桃仁6克,川红花5克,白附子6克,白僵蚕6克,全蝎梢6克,蝉蜕5克,丝瓜络10克,茜草根5克。水煎服。

上药服6剂后,口眼歪斜已基本恢复正常,说话已较流利,余症亦愈。

本案例患者因素体正气不足,腠理不闭,络脉空虚,面颊部遭受风邪侵袭,造成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络阻滞,筋脉失养,而出现口眼歪斜,语言蹇涩等症状。故俞教授始终以疏风化痰、活血通络为治,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图片

二、与补阳还五汤合方,治外伤唇麻

外伤引起口唇麻木,多因受伤局部气血瘀滞,血运不畅,脉络闭阻,肌肤失养所致。俞教授认为,本病之治疗应着重在活血通络之法。他曾运用治中风面瘫的活血祛瘀、益气通络之法治疗一例外伤性引起的口唇麻木,以牵正散与补阳还五汤合方加减治疗,而获较好疗效。

[案例]:杨某,男,30岁,1993年6月18日诊。患者系小车司机,上月因交通事故头部碰在小车的挡风玻璃上,面颊部擦伤,上口唇裂伤。经住院治疗,伤口愈合出院,但患者自觉口唇皮肤麻木,痛觉、触觉均较迟钝,张口不利,语言稍蹇涩,口舌的味觉也减弱。伴头晕,夜寐欠佳。就诊时患者面颊部及上唇可见有伤口愈合瘢痕,面部微浮肿。诊其脉细带涩,舌暗红苔白。证属气滞血瘀,脉络闭阻。治宜益气活血、祛瘀通络法。处方:黄芪30克,川芎5克,当归尾6克,赤白芍各10克,丹参12克,干地黄12克,桃仁6克,天麻12克,元参12克,黄柏6克,甘草3克,水煎服。4剂。

6月22日二诊:药后夜寐改善,头有晕胀感,大便干结,2日一行。舌脉如前。仍按前方再服4剂。

6月25日三诊:上方服后头晕减轻,夜寐较佳,口唇麻木稍改善,但大便仍干结。以前方合牵正散治疗。处方:白附子6克,白僵蚕10克,全蝎梢6克,绵黄芪15克,川芎 5克,当归身6克,白桃仁6克,赤芍药10克,干地黄15克,川红花3克,蔓荆子6克,全瓜蒌30克。水煎服。

7月2日四诊:服4剂后,大便通调,仍时感头晕,面部微肿,夜寐欠佳,语言稍不流利。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数。处方:绵黄芪30克,川芎 5克,当归尾6克,赤芍药12克,干地黄15克,地龙干15克,白附子6克,白僵蚕6克,全蝎梢6克,明天麻10克,夜交藤12克,合欢皮12克。水煎服,4剂。

7月13日五诊:上方药后,患者又自购4剂服后,头晕减轻,夜寐正常,口唇的感觉稍有恢复。舌脉如前。处方:绵黄芪15克,川芎 6克,当归尾6克,赤白芍各10克,干地黄15克,石菖蒲10克,白附子6克,白僵蚕6克,全蝎梢6克,地龙干15克,黑元参12克,川黄柏6克。水煎服。5剂。

7月16日六诊:药后头晕已除,唇麻明显改善,口舌已有味觉,语言已清晰。处方:绵黄芪15克,川芎 6克,当归身6克,干地黄15克,赤白芍各10克,白桃仁6克,地龙干15克,白僵蚕12克,夜交藤12克,合欢皮12克。

上方连服7剂后唇麻消失,口唇感觉恢复正常,余症悉除。

本例外伤性口唇麻木,俞师治从活血祛瘀、益气通络入手,初诊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三诊后又增入牵正散治之,口唇麻木日见改善。患者前后服药20余剂后,口唇感觉恢复正常,唇麻消失,诸症悉除。补阳还五汤和牵正散二方临床上多用于中风后遗症及面瘫的治疗。然而俞师针对本例外伤后局部气血瘀滞,脉络闭阻之病机,运用补阳还五汤的益气活血祛瘀的作用和牵正散的通络之功,合方加减用于本例的治疗而获佳效。其辨证之精当,选方之灵活,足堪效法。

图片

三、加入疏风通窍活血药物,治鼻塞头痛

鼻塞头痛,大多感受外邪引起,外邪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外邪自表侵犯经络,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发为头痛,此时头痛较剧;如外邪滞留鼻窍,壅阻脉络,常伴有鼻窍窒塞。由于牵正散有祛风化痰、通络止痉的功效,俞教授临床常用牵正散配合疏风通窍活血药物,治疗感受外邪侵犯清窍而出现的头痛鼻塞病证。

[案例]:郭某,女,46岁,1990年7月5日诊。患者诉近半个月来左侧头面部疼痛,时剧时缓,并伴有头晕,鼻塞不通,夜卧鼻塞加剧,变换体位鼻塞可缓解。脉弦数,舌质稍红苔薄白。证属外邪犯上,阻滞脉络,清窍不利,治以疏风通络,止痉清窍法。处方:白附子6克,白僵蚕6克,全蝎梢6克,地龙干20克,双钩藤12克,明天麻10克,甘菊花6克,辛夷花6克,苍耳子6克,京丹参12克,川三七粉6克(分冲),水煎服,5剂。

7月12日复诊:药后患者头晕、头痛及鼻塞均有改善,舌脉如前。仍守前法,处方:白附子6克,白僵蚕6克,全蝎梢6克,地龙干15克,双钩藤12克,明天麻10克,甘菊花6克,辛夷花6克,苍耳子6克,石菖蒲10克,川芎6克,京丹参12克,粉甘草3克,水煎服。又服5剂后,患者头痛鼻塞已愈。

本例病证为外邪侵犯经络,上犯巅顶,导致气血不畅,脉络阻遏,而出现头痛鼻塞,俞师运用牵正散祛风通络止痉,又配合丹参、三七、地龙干等药,增强活血通络之作用,改善头痛症状;加入钩藤、天麻、菊花以平肝熄风而止晕;辛夷花、苍耳子散风通窍,诸药合用,祛风通络止痉的效果较好,故二诊后症状改善,三诊痊愈。

图片

图片

图片

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调治法举隅

俞慎初教授运用柴胡疏肝散的经验

俞慎初教授治疗咳嗽经验

俞慎初教授运用加味来复汤临证经验

咽痒咳嗽的治疗心得

俞慎初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俞慎初学术流派是闽派医学中“医经学派”的代表,以崇尚经典医著研究,同时精通临床医术为特点。本流派立足中医经典,融会贯通前代医家名方经验,对于治疗无论外感时病、内伤杂病亦或疑难杂症均有显著疗效,深受患者一致好评。本订阅号由福建省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俞慎初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主办,致力于传播俞老学术思想,推动中医流派传承发展,弘扬国医精粹,欢迎关注分享。

图片

人物介绍

俞慎初(1915-2002),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医史学家,生前为福建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与俞长荣、盛国荣、黄宗勖、赵棻共称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五老。俞慎初教授从医执教60余载,论著宏富,成绩卓著,曾先后发表论文160余篇,撰写医著20余部,其中《中国医学简史》、《中国药学史纲》、《俞慎初论医集》分别获卫生部、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奖励。俞老一生精研医理,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医术精湛,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和诊疗风格。

图片

撰文:刘德荣
编辑:范淑月
审核:邓龙生、王章林、吴方真
组织:吴方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