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为什么欣赏AMD这家公司?

 SolarCHEN 2023-10-30 发布于上海
对Intel或AMD家的产品没特别的偏好。哪个能满足功能且性价比高,我就会选择哪个。
但AMD这个企业,我比较欣赏。因为AMD的存在,昭示了一个道理:在竞争中,即便是起点低、长时间处于下风的一方,也可以充分运用天时地利人和,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局部反超,乃至领先对手。

AMD起点很低

英特尔的创始人,是三个从仙童半导体出走的技术大佬。戈登摩尔是“摩尔定律”的提出者,大名如雷贯耳。罗伯特诺伊斯是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发明者之一,被誉为“硅谷之父”,诺贝尔欠他一个物理学奖(另一位发明者Jack Kilby于2000年因为这项发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此时诺伊斯已去世)。安德鲁格鲁夫,加大伯克利博士毕业,集成电路领域专家兼具企业管理才能。

而AMD创始人杰瑞桑德斯,此前只是仙童半导体的一位销售主管,毕业于伊利诺伊大香槟分校,工学学士。桑德斯常常得到诺伊斯的资助,他视诺伊斯如兄如父,但他在硅谷名声却很一般,被起绰号“硅谷小丑王子”。这种履历在Intel三巨头面前非常不够看。

甚至桑德斯创办AMD时,初始资金都是在诺伊斯的帮助下才得以筹集——这充分说明了投资者对这家新诞生的公司有多么不看好。桑德斯本人事后也说:“鲍勃(诺伊斯的昵称)只用5分钟就筹到500万美元,而我用500万分钟才筹到5万美元。

成为“第二供应商”

在1981年之前,Intel从4004起家,逐步推出8088、8086等具有时代意义的产品。虽然当时Intel的主业是做DRAM芯片(内存芯片,类似今天的SK海力士、美光等),对x86不甚上心。AMD则是在桑德斯的带领下忙着推出各种热门芯片的仿制品,其中包括intel的x86芯片仿制品。彼时的AMD俨然是一家“盗版小作坊”。
1975年,Intel正式将该CPU的IP使用权授权给AMD并换取后者在知识产权保护听证会上提供支持。这意味着,AMD从“盗版作坊”转正为正版备胎,这也是两家第一次有意义的合作。
不过AMD在这段时间内,也并非总是从事“盗版”,否则桑德斯是没法在硅谷混的风生水起的。
一些是美国军工企业成为了AMD的客户。在此期间,AMD还和另一家半导体公司Zilog达成了授权协议,继续当备胎。桑德斯也没满足于“第二供应商”,他敏锐地意识到,在日益增长的电话行业,半导体数字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忙着开发各种信号转换芯片、调制解调芯片、电话路由芯片。桑德斯凭借自己销售才华,为这些产品拉来了一众电信运营商大客户,赚得盆满钵满。
AMD甚至还得到了西门子公司的青睐,后者收购不成,干脆直接入股。
但在同一时间段,Intel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了。来自卷王地区的日韩盯上了DRAM这块蛋糕,大打价格战;1970年代后半期又是全球半导体萧条期。Intel连年亏损、裁员,虽然于1976年推出了整合指令集代码的CPU,但并没有信心制霸残酷竞争的半导体市场。
转机在1981年出现了。蓝色巨人IBM准备搞个大新闻,他们准备推出一套名为“PC”东东,进军个人电脑领域。而Intel被选中为IBM PC的CPU供应商,但条件是,Intel必须将x86处理器授权给AMD,并允许AMD生产这些处理器。后来的发展证明,这次授权,是AMD发家史的一大步。

打不死的AMD

这期间,IBM的两个供应商越来越紧密,蓝色巨人反而逐渐被踢到了一边。他们是,负责研发和生产CPU的Intel和负责开发DOS操作系统的微软。Intel逐渐摆脱蓝色巨人后,加之x86处理器在市场上逐渐由供不应求转入萧条周期,老大哥转头看着授权代工的AMD,决定对其“断供”。
1987年,Intel推出了80386处理器并单方面终止对AMD的授权。AMD则一边拿起了法律武器和Intel打官司,一边玩起了逆向工程,在1990年推出了兼容intel 386且能效更好的AM386处理器。至于为什么AMD迟了三年才搞定386,是因为1987年前后,AMD也踩了大坑——并购了Monolithic Memories公司,研发自有指令集的RISC处理器,但这些探索都失败了。当时wintel联盟如日中天,自有指令集得不到微软DOS/Windows的支持,压根不可能成功。
但总之,Intel的断供,并没有击垮AMD。两家的第一场官司大战,也以AMD的获胜收场:AMD获得使用Intel 386芯片代码的权力,并且到2001年之前,AMD都可以制造与Intel芯片兼容(即x86指令集兼容)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
在整个90年代,Intel和AMD的竞争聚焦于市场上:Intel推出80486/80486DX,AMD就推出AM486。Intel推出586级的Pentium处理器,AMD就推出K5处理器,虽然后者因为技术问题迟到了三年,但它是AMD自主设计的第一款x86芯片。
Intel推出Pentium Pro时,AMD通过收购NextGen进一步加强自身研发力量,推出了意义重大的K6处理器——这款处理器让AMD迎来了第一次高光时刻。Intel推出SSE指令集并拒绝授权给AMD,后者便推出了类似的3D Now!指令集。
总之,在此期间,AMD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还抢在Intel前面创造了诸多第一:第一款主频突破1GHz的处理器来自AMD、第一款64位的x86处理器来自AMD、第一款“真”双核处理器来自AMD。
当Intel基于EPIC的IA64处理器失败后,不得不与AMD达成和解,签订一揽子复杂的指令集相互授权协议,前者获得了x86_64指令集授权,后者获得了SSE指令集授权,时至2023年的今天,已经几乎听不到两家关于AVX、AVX2、AVX512授权问题打嘴炮了。

低谷时刻:陷入危机

在此期间,AMD也有很多问题。比如缺乏公司战略,对Intel和市场亦步亦趋,比如习惯“千年老二”的定位,生存在Intel的阴影下,从未考虑长期如何摆脱后者。

不仅如此,AMD在K5、K6大卖的时候,还对投资者和市场隐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AMD的CPU业务在这段时间里是亏损的!支持公司盈利的反而是其他业务。这点并不难理解,因为AMD的x86处理器市占率长期都只在15%上下,但却不得不投入和竞争对手相当的研发资金支撑CPU架构革新和晶圆厂制程演进。

在这个大背景下,AMD做了一个在今天看来都比较有争议的事情:于2006年收购GPU、芯片组大厂ATI。因为这笔收购是现金收购,AMD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财务负担,这既影响了公司原计划的K8处理器研发进度,也影响了原ATI的新一代GPU研发进度。收购ATI虽然让AMD拥有了研发GPU和芯片组的实力,但后者当时主要市场却在PC、笔记本电脑和移动设备领域,除了PC以外,另外两个领域AMD都未曾涉及。AMD也因此将原ATI的移动设备部门卖给了高通,也就有了高通目前的Adreno GPU(由Radeon字母重排,暗示了两家渊源)。

不仅如此,这次收购让NVIDIA从AMD的伙伴变成了竞争对手。NVIDIA于2000年进入芯片组市场,并很快蚕食了原本VIA的生态位,nForce芯片组也曾经是AMD处理器御用芯片组。

NVIDA加紧对AMD-ATI的进攻同时,被Athlon 64、Athlon X2打得喘不过来气的Intel,也于2006年祭出了划时代的新产品Core 2,代号conroe。这是intel第一款“真”双核CPU,也是第一款集成了北桥的CPU。Core 2的IPC碾压式的比前代Pentium D单核性能高40%以上,同时也直接干趴了AMD——后者的旗舰产品Athlon一夜间价格大跳水,甚至直接腰斩。

而此时,AMD甚至没有能力进行反击——因为还没从收购ATI的财务危机中爬出坑来。为了甩掉沉重的晶圆厂资产包袱,AMD尝试转型为相对轻资产的fabless——卖掉晶圆厂(即GlobalFoundry格罗方德)。但其实卖晶圆厂并不顺利,彼时先进制程还不像现在这样炙手可热,fabless/foundry模式也不像现在这样普遍且成功,外界对分手后的GlobalFoundry能不能找到客户充满质疑。最终,GF委身阿联酋的一家主权基金公司,为了打消外界疑虑,时任AMD的CEO干脆直接跳槽到GF担任CEO。

卖公司直接把CEO也送人了。这操作其实不难理解——以AMD当时的现金流状况,几乎在破产边缘了,如果不能很好地让金主买下GF,AMD也就破产了,到时候还当哪门子CEO?

这都行:起死回生

在之后,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农用机械三部曲时代了(其实是四代)。
这段时间,K9爆出大漏洞、农用机械架构失败、APU战略失败,AMD陷入巨大亏损,其CPU在x86市占率跌到10%以下。以至于大家都觉得AMD翻身是一种“幻觉”。
直到那个女人掌舵——Lisa Su。

图片

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苏姿丰在麻省理工的毕业典礼上

苏姿丰于2012年加入AMD,任副总裁兼总经理。在那期间,她帮助AMD获得了至关重要的XBox和索尼PS游戏主机的定制芯片订单,充分利用同时整合CPU和GPU的优势。
2014年,苏成为AMD的CEO,虽然发表了聚焦三大战略的演讲,但外界最初并不看好她——毕竟AMD这些年也没少换CEO,公司战略也吹了不少,但没见着实现几个,何况公司连生存都是难题了,华尔街都把AMD股票当垃圾股,扯什么战略啊?
但2017年,Zen架构问世,让这一切有了起色。Zen架构最大的优势还不是性能比农用机械好、功耗比农用机械低这些,毕竟zen1的同频性能也就是haswell这个水平,和skylake比还差点。Zen架构的最大优势是采用MCM多芯片封装,且堆核的上限还很高,第一代便给到32核(Intel Xeon 单路才28核)。
MCM又使得AMD在堆核的同时,良品率不会太低。而且,从服务器产品到消费级产品乃至嵌入式产品,完全基于同一个IP(除APU),只需要改一下封装,即可完全全部产品布局,成本低得多(14nm的流片成本在500W美元,7nm大约2000W美元。skylake-s需要多个DIE分别流片,skylake-x也需要单独多次流片,而Zen只需要流片一次)。
所以,尽管AMD到了Zen3才在单核性能上完全碾压Intel同代产品,但从zen开始,AMD就通过MCM/chiplets、堆核战略,打到了intel的七寸上。
当年混硬件圈的人都知道“数码圈三大错觉”这个梗:“iPhone将有革命性更新、索尼将破产、农企要翻身”,而且“农企要翻身”一直被视为三者中“最不可能发生的事”。在2017年前,不仅数码爱好者、硬件玩家普遍这么想,连投资者也同样不对AMD抱希望:股价只有几美元、市值只有intel的二十七分之一。
因为有x86一揽子复杂的指令集授权协议存在,AMD丝毫不具有被收购或被投资的价值(根据交叉授权协议,当一方股权发生根本变动时,需重新签订,换言之,收购AMD的母公司不会自动获得x86指令集授权),华尔街分析师提到AMD时,一般是在预测它什么时候倒闭。
总之,外界都认为,AMD已经陷入死局,再无翻身之日。
苏掌门AMD最开始的几年,几乎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搞到现金流以支撑公司日常运转和zen架构研发资金,卖大楼、卖IP授权、卖矿卡、接定制主机业务、为Mac打造独显。但在当时看来,外界只觉得这是在垂死挣扎罢了。毕竟之前接连三代被寄予厚望的CPU:K10、农用机械架构、APU相继翻车,外界很难再对zen提起信心了。

但事实证明,zen成功了,而且比K6、K7还要成功。

6年后的今天,再回首当年苏妈的豪言壮语:成功收购Xilinx和Pensado、服务器市场占有率从0增加到20%,拥有GPU+GPU+AI+FPGA的产品矩阵,苏妈当年吹的三大战略已基本到位。甚至市值都稳稳地压住Intel一头。(*趣闻:2011年前后,市场上有传闻Xilinx将有意收购AMD,后者随即股价大涨,没想到数年之后竟时移世易。)

AMD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起点很低、天资平平,乃至深陷死局,只要坚持不懈努力,抓住机遇,的确可以咸鱼翻身,乃至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这难道还不够励志?

(鸡汤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