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十三首经典禅意诗,体现十三味人生大境界!读懂意会者,必将终身受益……

 12345csdms 2023-10-30 发布于湖南

阿锦品诗 2023-06-08 07:13 发表于福建

有这样一类诗,叫禅意诗。禅意诗多为佛教僧人所作,其中有很多关于人生的偈语。与我们常见的诗词不同,这些禅意诗简单直白,通俗易懂,但难得的是在这些简单的句子背后,却写尽了人生和世事的感悟,让读者们有不一样的感受。

“禅意”是什么呢?是自然的生活,是随缘洒脱、逍遥自在;禅意就在我们的身边,是我们对事物的一种看法和态度。每个人心灵都盛开着一朵美丽的花,不要埋藏自己心灵盛开的花朵,这恐怕就是'禅意’吧?!

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就蕴藏了许多禅意:小到一羹一饭,大到人生际遇,我们都可以从中受益无穷。今天分享古代13首著名的禅意诗,期望各位看官都可以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生活境界!

图片

境界1:以退为进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南北朝·契此《插秧诗》

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天和白云。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

布袋和尚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农人插秧时的见闻觉知,实际上已经将修道时的内在境界和奥秘全部含摄无余。“手把青秧插满田”中的“田”实际上是指人们的心田,也即所有众生本有的犹如虚空一般的如来藏的光明。

全诗的精华在“低头便见水中天”和“退步原来是向前”这两句。这两句包含了深层的人生哲理。“低头和退步”往往是世人最不愿意做的事情。要不,怎会有“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之说?

在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人看问题是看高不看低,看谁钱多、看谁有房有车、看谁权倾一时。羡慕之余,比较之时,思考过后,羡慕出无奈,比出烦恼,想出通苦,这样必然会产生心态失衡。

如果我们能低下头,反观自己,能够正面认识自己是谁,能做什么?能如何?就会豁然开朗,心头依然会出现蓝天白云、鲜花笑脸。人们总以为人生只能向前,向前才是积极的态度。后退半步都是那么痛苦,那么不情愿。

人生有进有退,有高峰也有低谷。人生的有进与有退,才是健全的人生。古人的“以退为进”、“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说明这个人生道理。

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领悟生活的真,无论失意和得意,都请你选择淡定;你的修养,来自于是否为他人着想,真正的智者,最懂得以退为进的智慧。

图片

境界2、淡定从容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唐·鸟窠《来时无迹去无踪》

据称,这位高僧行为怪异、超尘绝俗,他不在香火缭绕的庙堂内修行,而是在一棵古树上筑了一个形似鸟巢的住所结庵栖身,观人生,察世象,寻找生命哲学的真谛,故而被称为“鸟巢禅师”。

这首禅诗,是唐朝鸟巢禅师回答白居易“特入空门问苦空”的偈语。“来时无迹去无踪”,是回答的是:人,生从哪里来?无踪无迹;死往哪里去?也无踪迹!生来死去都是一样的无踪无迹。

“去与来时事一同”,过去有位禅师沿门托钵,正巧施主家生了儿子,禅师听了,站在门口悲伤地流泪,主人很不悦:“我们家添了宝宝,大家都一团欢喜,禅师为什么伤心流泪呢?太不吉利了!”禅师说:“我是在哭你家又多了一个死人。”

一般人的观念里面,都觉得出生是可喜的,死亡是可悲的,而在一位觉悟真理的人看来,生就是死,有生必有死,何必到死的时候才悲哀呢?幻梦人生,终归大地,生与死都是一样的。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人生的百态千情都是幻梦,生死也如梦,苦海沉沦无了时,不要醉生梦死,快快求得解脱,才是最最要紧事。

图片

境界3、聚散随缘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朝花》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早上看花开,一时缤纷,满树都是灿烂红花;晚上红花雕谢了,美景不再,空余一树枯枝。

花开花谢,可以悟到人生的无常;无常并不可怕,因为有无常,才有进步!

如果人生不是无常,我们凡夫就永远是凡夫了,因为有无常,我们才有成佛的可能。无常,对我们来说,充满希望,而非充满绝望。

过去有一个秀才,清明节回老家祭拜祖坟,偶然在村庄上遇到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内心非常喜欢,又不好意思直接表达出来。

第二年清明,他又回乡扫墓,希望在村庄上重新邂逅那位姑娘,可是怎么样都找不到,原来她已香消玉殒了。秀才就很慨叹地作了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所以,“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假如我们用花来比拟人生,花的朝开暮谢是无常,人的有生有死也是无常。

人与花的事理一样,世间上没有不变的东西,没有独有的东西,一切都要仰赖因缘才能存在。

正所谓“缘聚则成,缘散则灭”,因此,我们要珍惜目前所拥有的因缘,这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

境界4、回归自我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嗅梅》

这首诗偈是唐朝无尽藏比丘尼的大作,主题是说:世人都在心外求法,用眼睛追求声色美,耳朵喜听各类音声,鼻子喜闻香嗅辣,舌头爱尝甘甜滋味,身体迷恋柔软触觉……

人啊,如果一颗心,每天都在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那就好深陷迷魂,时常失魄。而禅师们却只要一闭眼睛,不看、不听、不说,当下的整个宇宙,也就都在他心中了。

一个人光是东南西北的向外追求,哪里会找到自己呢?其实,自己就在我们的心中。

如果你能肯定地说“我找到了!”那就很妙了。找到什么?我找到了我自己,我找到了本性,能把自己找到,认识了自己,这是很不容易的。世间上的人,不认识自己,常常愚昧、苦恼,多么可怜!

学佛修道,好比找寻一片清净美好的春景,但是许多人只是心外求法,到处参名山访大师,赶道场凑热闹,不知反观自性,虽然看起来很精进,方向却搞错了

而有一些人更加不如,连亲近三宝、护持道场也做不到,自己在家也没有好好修持,还要嘲笑别人整天跑道场——难道沉溺在五欲六尘里还更加高尚吗?

所以,肯下一番苦功的决心,与搞明白修道的方向同样重要。我们在羡慕无尽藏比丘尼得见“春在枝头已十分”的心地风光之余,首先要扪心自问:

自己是不是“终日寻春不见春”,有没有“芒鞋踏破岭头云”的决心去做功夫。如果连目标都不坚定,连“寻春”的想法都没有,一边享受欲乐一边还幻想着忽然悟道,获得清净的智慧,那真是痴人说梦。

自性之中有风景秀丽,轮回之中是泥潭苦海,愿诸位能够学习祖师愿行,就算暂时没有任何消息,也要有“芒鞋踏破岭头云”的努力,功夫不会白费,总有一天会见到花开满园,春色十分。

图片

境界5、笑口常开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唐·白居易《对酒》

白居易这首《对酒》的意思是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好像侷促在那小小的蜗牛触角上,空间是那样的狭窄,即使都争到,又有什么好争的?

人生须臾短暂,就像火石撞击时所发出的火光那样短暂,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人生贫富无常,人们应该明智点儿,放下争斗,笑口常开,远离争名夺利,尽享美好人生。

然而,古今中外,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类似听了戴晋人一个故事就不再有出兵的念头的事情,大概也只能出现在庄子的寓言里。

世界至今仍不太平,很多国家都被迫跟着战争机器前进,欲罢不能,很多士兵在最美好的年纪成为对方狙击手的靶子,很多无辜平民被反对派的各种炸弹夺走生命,活着的人也忧心忡忡,朝不保夕……

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的纷争更是不可能用篇幅所穷尽。有些人争利、有些人争名、有些人争位,有些人实在没的争就争气,动辄污言秽语尽出,流氓无赖相尽显,总之宁可拼命,也不能让对方占半点光。

冯梦龙在《三言二拍》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某地有父子二人,性格刚直,生活中争强好胜,从不让人。一日,家中来了客人,父亲让儿子去集市买肉待客。

儿子拿着钱迅速进城,在肉案上买了几斤上好的猪肉,用绳子提着转身回家。在城门处,迎面碰上一个同道中人,双方不仅寸步不退,连侧一下身都不肯。

二人面对面地挺立在那儿,相持了很久很久。转眼日已正中,家中还在等肉下锅待客饮酒,做父亲的不由得焦急起来,便出门去找买肉未归的儿子。

到城门处,看见儿子还僵立在那儿,半点也没有让人的意思。父亲心下大喜,暗忖这真是我的好儿子,性格刚直如此!转而又大怒,这是何人,竟敢如此放肆。

想到这儿,父亲蹿步上前,大声说道:“好儿子,你先将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饭,让为父的站在这儿与他比一比,看谁撑得过谁!”话音刚落,父亲与儿子移形换位,儿子回家去烹肉煮酒待客,父亲则站在那个人的对面,如怒目金刚般挺立不动,惹得围观者狂笑不止。

用老百姓的话说,故事中的父亲与儿子,包括那个与父子俩对峙的人,是严重的缺心眼儿。如果非要给他们起个日本名字的话,那就是“缺心眼子”。遗憾的是,生活中这种人并不少,有很多认为别人缺心眼儿的人,事到临头也往往缺上那么一点点。

因为不肯相让导致的悲剧还少吗?为何不试着让一让,也给对方道一句“承让”的机会呢?让人就是让自己,千万别跟自己过不去。佛界有一名至理名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图片

境界6、无是无非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唐·栖蟾《牧童》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幅天然的“牧牛图”:细雨青山,黄牛碧草,蓑衣牧笛,何等自然、逼真!难道人世间真的那么纯净美好吗?

看到最后两句,才知道诗人是在向人们打禅语:只有进到无是无非的佛国天地——禅境,才能过上如此恬静自由的生活。

但愿你是那知恩知意的心中客,不是那无是无非的糊涂人。

流水的光阴,推着我们一路向前,时而奔跑,时而漫步,留不住的是岁月,留得住的,却是沉淀于心的那份厚重与沉稳。

做有用的事,说勇敢的话,想美好的事,睡安稳的觉,把时间用在进步上,而不是抱怨上。

一路上,我们风尘仆仆,从未有过一刻的停歇。越过高山,跨过流水,我们终究是要远行,直到跟稚嫩的自己告别。也许路途有点艰辛,有点孤独,但唯有熬过了风霜,才能换得成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光不必趁早,冬霜不会迟到,相聚别离,都是刚刚好。也许,未来遥远的没有形状,而我们,最好能单纯的没有烦恼。

多心的人,注定活得辛苦,因为太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总是胡思乱想,结果是困在一团乱麻般的思绪中,动弹不得。有时候,与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人之所以会活得累,一是因为太认真,二是因为太想要。然而,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实最终都控制了你。什么都想要,可能什么都做不好。人生恰如一杯清茶,舍得才知其清甜,放下才闻其香郁。

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让我们在逐渐变老的路上,也变得更加温暖向阳,慈悲宽容。人最大的修养,是知人不评人,看穿不揭穿。

不懂别人就少说话,议论最掉价;即便看透了世事,也不妨装一份糊涂。不较真,才是最大的随和。

一只骆驼,辛辛苦苦穿过了沙漠,一只苍蝇趴在骆驼背上,一点力气也不花,也过来了。苍蝇讥笑说:“骆驼,谢谢你辛苦把我驼过来。”

骆驼看了一眼苍蝇说:“你在我身上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你走了,你也没必要跟我打招呼,你本就没有什么重量,别把自己看太重。”

生活中的很多的时候,就仿佛是那只趴在骆驼背上的苍蝇,你若太计较,无事也生非;你若不在意,便也云淡风轻。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即使你再排斥现在的不愉快,光阴也不会过得快点。越努力才越幸运,越宽容才越快乐。

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活法,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日夜勤工作;有人毕生逆来顺受,有人一生放浪不羁,还有人始终自甘平庸……

其实,无须评判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因为任何一种活法都是人的自由选择,只要是从本心出发,活得适意而满足,即可“求仁得仁”,获得应有的幸福。

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到过,才知道天真的好。

老子曾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要有一种看透一切的格局,方能做到豁达大度。

凡事皆能让自己不强求不刻意,顺其自然,才能在慌乱的时候镇定自若;忧愁的时候,从容自如;艰难的时候顽强拼搏;即便是胜利之时,也能沉稳谦和,如此,方能经得起人生的大风大浪,大起大落。

人生,仿佛是一趟单程车,有去无回。但时间却是礼尚往来,带走了些许,也馈赠了些许。

时间是生命最好的沉淀,岁月结茧,往事如风,落泥淖终是静雅,历世事到底出尘。

几经流年辗转,岁月沧桑,到最后,终是眼中有天地,心中无是非,心宽犹似海,温暖如朝阳。

图片

境界7、自在洒脱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宋·释守净《偈二十七首·其一》

日出日落本乎自然,花开花谢本是常理。非人弄日,使其变化;非神主宰,让花生灭。阴阳消长,成住坏空,是天道之循环,自然之法则,不是你我可以改变矣!

正如“流水无意往何方,只随因缘任漂流;浮云无心飞何处,只顺因缘去飘荡。”无情如此,有情亦是,万物如此,人事亦同。故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人不知因缘,故刻意处世;因不懂随缘,而到处攀缘,终究弄得精疲力尽,为尘劳所累。不明无为之妙,故有心造作,妄念不断,执心越重,使得神识日益昏沈,为烦恼所苦。

若能观云水之道,悟缘起之理,则有意归于无意,有心契入无心,就可随缘而过,处处自在,故言:“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生命真正意义在于耕耘,也在于收获;耕耘的过程,也是收获的过程。人,也就这么一辈子,浪费太多的时间去埋怨生活,不如现实的面对生活,不管能否达到理想的境地,该值得我们做的都努力去做了,面对人生,这就足够了。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地春。”水往低处流,云往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

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便是禅悟的心得。就让我们都拥有一颗平常心吧,该放下的时候绝不奢望,该奋斗的时候决不后退。

图片

境界8、闲云野鹤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

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宋·慈受怀深《退步·其二》

世上最好的事也比不上懂得退一步的人,他就像孤云野鹤一般保有自由之身。时常往来于松门十里的广大自然风光,峰头一轮明月是知己陪伴他一同欢笑。

“万事无如退步眠,放教痴钝却安然,漆因有用遭人割,膏为能明彻夜煎。”意思是说:人,如果追求太多的知识和见解,反而会害惨了自己,倒不如痴痴钝钝,让自己安然于道。

传说,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代表了民间流行的一类凡事忍耐、退让的处世思想,虽然是好的,有益于消弭人际冲突与戾气,可是对当事人来说,是轻描淡写就让事情“船过水无痕”呢?还是憋了一肚子气呢?忍得多了,忍无可忍,这股气最后也要找机会爆发!

这首偈语所说的“退步人”,并非不求进步的消极心态,而是积极以为进的处事态度。喷射机能快速前飞,原理就在发动时,先有向后喷的气流,以后退的力量往前冲,才能一飞冲天。

人的身体,受到生老病死的纠缠,来来去去,处处牵绊。虽然有很多的身不自由,但仍要追求心灵的自在,蝉蜕肉身,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过去有一位富翁,每年金银财富上万,却一直不快乐、不满足。每当他烦恼时,就看到楼下草房一对贫贱夫妇弹琴、唱歌,非常快乐。富翁实在不解:他们每人都生活在困境中,为什么还能如此快乐呢?

有人建议富翁送二十万给这对贫穷夫妇,看他们是否仍快乐如昔!于是,这位富翁照做了。果不其然,得了巨款的贫困夫妇,从此开始计划如何安放这些钱财:搁在床下不安心,放在抽屉太显眼,藏于枕头下又不可靠……折腾一夜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上了富翁的当。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毅然将令自己烦恼挂碍的二十万元钱还给富翁。然后。他们的自在快乐生活得到回复,清贫安静的日子得以继续!所以,金钱不是绝对的好东西,因为它买不到真正的快乐!

“峰头月一轮”,象征着人人本有的佛性,唯有见到内心的明月,才真的能享受“孤云野鹤自由身”。

人,最要紧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皈依,“以退为进,以无为有,以众为我,以空为乐”,以后退激发自己向前,最终实现精神的真正皈依!

图片

境界9、庸人多福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宋·苏轼《洗儿诗》

苏轼是诗词文俱佳的大文豪,他的作品讲究炼词炼意,这首七绝也是如此。“人皆养子望聪明”,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我被聪明误一生!”

一个“误”字,道尽了自己一生的遭遇。诗中几处转折,情味全在其中。愚鲁的人该无所作为,但却能“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的牢骚全在这些转折中。

苏东坡这首《洗儿诗》,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实乃事出有因。“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聪明误一生”也是实情。

苏轼在任当官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终被对方构陷入狱。一场“乌台诗案”,震惊朝野,幸有元老重臣营救,苏轼才免得一死,贬谪黄州。

在黄州期间,侍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男孩儿,《洗儿诗》即为此男孩儿而作。刚刚经历一场大磨难,诗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点不难理解。

“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而已;“愚且鲁”不过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内核。苏轼此愿,实在是有感而发,绝非无病呻吟。

明代文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身居杭州一位先辈瞿存斋写过一首诗。“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笔端花与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这首反《洗儿诗》之意,一目了然。郎瑛以为,瞿氏“自慨不露圭角,似过东坡”。显然是嫌苏轼诗过于直白。


明代杨廉也有意与苏轼唱反调,“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清人褚人获评论杨诗,说虽属戏作,总不如少陵所云“有子贤与愚,何必挂怀抱”为旷达也。


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写《反东坡洗儿诗》,跟苏轼一样直抒胸臆。“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心存厚道,才能让那些平庸琐碎的小事变得不再平庸琐碎,让生活的贫乏变得有了韵味,多了一些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图片

境界10、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释绍昙《颂古五十五首·其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天里各色各样的花朵仿佛就开在眼前,“折则从他折去”;炎热的夏天有清爽的凉风扑面而来,“快哉此风”,“我欲乘风归去”;秋天一轮满月,澄空似镜,“千里共婵娟”;哪怕是寒冷的冬天,那天地精灵幻化的雪花便是冷艳的洁,沉静的思,结晶的美。

这份心灵的惬意是人人都可以获得的喜悦与快慰,四季的良辰美景是人人都可以共享的美好时光。

“若无闲事挂心头”,《无门关》第19则把“闲事”解释为妨碍平常心的事,亦即浪费心智的事。心灵的明镜若蒙上了闲事的尘垢,则反映出来的万事万物亦将失其本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杂事萦心,心为物役,“闲事”就象巨石一样压在心头,哪有闲情逸致去欣赏风花雪月、四季美景呢!

心头要是没有这些闲杂之事的牵绊,会是怎样的境界呢?“便是人间好时节”。那才是人世间真正美好的时刻!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慧开禅师因为苦参“无”字话头而开悟,因此特别着重“无”字法门,他将历代禅宗重要的公案斟选汇编,选择其中的四十八期,纂集成为“无门关”一书,并自作序文道:“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并且把赵州禅师“狗子无佛性”的公案列为第一则,深得六祖慧能大师“无念、无相、无住”的思想要旨。

图片

境界11、活在当下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只今只道只今句,梅子熟时枙子香。

——元·石屋《山居诗》

无可否认,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有活在今天,活在当下。年轻的时候,说的最多的是我将来要如何如何,我要开公司,我要当老板,我要出人头地;年老的时候,说的最多的恐怕又是,如果当初怎样,我现在就好很多,悔不当初如何如何。

可是,人们这么说的时候,偏偏忘了连接未来和过去的,就是当下。当下是过去的未来,是未来的过去,纠结于过去,会失去当下,失去了当下,又怎么能有美好的未来?

石屋说:“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让过去的事就那样随风而散吧,不要将它时时刻刻思量在心头;未来的事也不要过早地思量,谁知道将来会是怎样?

如今就说如今话,梅子熟了尝一口新鲜,栀子花开,清香四溢。如果把心思放在无用的过去和不定的未来,那么,今日的梅子和花香,岂不也要错过了?

相传一位智者外出,碰到一个陌生人,两人谈得非常畅快,不知不觉天色已晚。

智者跟那个人投宿一间旅店,睡到半夜,智者听到房内有声音,就问:“天亮了吗?”陌生人回答:“还没有。”

智者觉得奇怪,以为这个人能在黑暗中行动自如,一定是个道行很高的人,就追问他:“你到底是谁?”哪个人只好承认自己是一个小偷。

“哦,原来是个小偷。你已经偷过多少次了?”智者起身问他。小偷回答说:“已经数不清了。”

智者接着问:“那么,每次偷东西后,你都很快乐吗?”小偷想了想,如实回答:“刚得手的时候会觉得快乐,可过几天后,就不快乐了。”

智者继续引导他说:“你原来只是个小贼。你为什么不大偷一次,享用终身呢?”小偷非常兴奋,问智者:“你有经验吗?偷什么可以毕生享用不尽?”

智者突然伸手在小偷的胸口一拍,说:“这个你懂吗?这里有无尽的宝藏,你若懂得就会毕生受用。”小偷沮丧地说:“可是前业已成,将来又怎么能成佛?”

智者呵斥说:“那你要将前业背到未来吗?”

回思自我,我们是不是也要把前业一直背在身上,不肯放过去,结果路越走越累,未来也越来越渺茫?

“过去事已过去了”,七个简简单单的字,道出的是简简单单的道理,却是多少人都无法简简单单做到的事。

旧日恋情已逝,我们偏要忏悔,念念不忘;昨日错误,我们偏要坚持,不肯更改。我们看似活得认真,活得负责,却不知是将别人和自己都往绝路上逼,不肯卸下往日的负担。

同样,“未来不必预思量”,也是那么不容易做到的事。我们担忧将来没有房子、车子,生活好辛苦,担忧病了会不会有人照顾,孩子能长成什么样的人……

尽管人们常说“计划不如变化快”,但几乎每个人在思量未来时都会面面俱到,恨不得没有一点遗漏。只是当未来来临,才发现当初的担忧和思量有多么无用,正所谓“庸人自扰”。

不要把过去压在背上,也不要让未来牵住我们自由的心。珍惜当下,珍惜此刻,坦然过好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那充盈而平静的生活才会充满我们的一生。花开嗅花,莫待花落才悲叹。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心处看人生,抓住当下,活在当下。

图片

境界12、量人量己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量尽前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

——元·石屋《裁缝诗》

“手携刀尺走诸方”,裁缝师手里拿着刀尺,各地奔波丈量,替人穿针引线缝衣裳,真个是“线去针来日日忙”。我们虽不是裁缝师,也难免每天为谁辛苦为谁忙?这种忙都是比较上、分别上、自我上的忙,忙来忙去也忙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如果我们能如祖师说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不分别、不计较、不存爱憎,就比较容易看清自己面目。一有爱憎的心,就有“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心态,甚至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偏见,这是很可怕的。

“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时量”,人都好量别人的长短,量别人的贫富,量别人的贵贱,量别人的美丑,量别人的好坏,量别人的是非,量这量那,嫌贫爱富、攀缘巴结的,就不知道量量自己!两个眼睛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

现代社会上有些人,眼睛天天看着张家是非、李家长短,说这个好,骂那个不好的批评别人,但是就不知道对自己怎样衡量,真有嘴说人,没嘴说自己。

我们如果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返照自己在不在,观照自家宝藏有多少价值,就能够避开很多人生的陷阱。自家长短你几时量?不妨常常问自己!

图片

境界13、红尘修行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清·张问陶《禅悦二首·其二》

滚滚红尘,忙碌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看多了社会的尔虞我诈,容易让人心力交瘁。在疲倦时,有时会想着像古人一样,在山林中找一处没有争斗的世外桃源,或者一处清静的寺庙修行,以求得内心的宁静。

然而,现代社会,这世上已难觅清静之地,所以这个想法终究只是幻想而已。清代诗人张问陶的这首诗就告诉我们,修行不一定要到寺庙,只要你心中有佛,处处皆可是参禅悟道之地。

禅关,指的是参禅之地,诗人一开始就点出主题,清幽的门庭就是禅关,何必花费大量黄金去买山寻求清净呢?

烦恼是不分贫富的,穷人有穷人的烦恼,富人有富人的烦恼。因此,就像这句诗所说,古代有不少有钱人买山求得心静。

但是,就算你买下了一整座环境清幽的青山去修行,你就能摆脱烦恼了?所以,诗人接下来说,只要你的心中有满月一样光辉澄澈,即便终日被世俗事务所缠绕,一样可以像出家人一样清净自在。

佛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世间,处处皆有佛法禅机,只看你有没有一颗觉悟的心。有了觉悟之心,你才能觅得宁静之心。

高僧让一个人说出人生最美好的事物,而这个人还真说出了很多,包括财富、荣誉、爱情等等!然而,这个高僧却说:“你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一颗宁静的心。”

没有一颗宁静的心,我们的心会随着外物而转,当外界的快乐不存在了,我们就会郁郁寡欢。

《菜根谭》有一句话说:“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天性之真境。”只能在无人的山林中觅得安静,不算真正的宁静,因为一旦这种宁静的环境没有了,就会又陷入到烦恼中。

禅,是让人觉悟的智慧。一个有慧根的人,随处可以参禅,路边的花草树木,身边的人和事,都可以让他觉悟。所以,参禅悟道之地,不一定在山林,心中有禅,处处皆禅房。

如果我们能摒弃心中的杂念,时常给自己的心灵拂拭尘埃。那么,我们就能拨云见月,拥有澄澈的心境,生活中的每个地方都可以是道场,让我们获得智慧的光辉。

一首诗歌可以撩起一段记忆,一杯茶酒可以味染一份心情。当我们读懂了这些禅诗,也就知道了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原来,千般跋涉,万种找寻,要的不过是一颗平常心

眼中有风景,心中无是非。对人对事,我们不妨都用一颗平常心来衡量、来对待,做到“笑对生活,聚散随缘”!

图片

有一种生活,叫禅意生活。禅意生活,是身心良药,具有化烦恼为美好的奇特力量。

素食、喝茶、焚香、抚琴、读书、品诗,看上去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若能真正在生活中践行,便能体会到它们对身心的影响:能够让人内心清净、安稳、通达,更能够让生活简洁有序。

很多人人生的上半场做加法,加来加去,也没有积攒下什么好东西,命中注定得不到的,就不会再去追求了;很多人在人生的下半场做减法,将负担在身上的一些积压、担子、债务、烦恼,一一减去,作一个轻松愉快的人:

喝一杯苦茶,饮一尊淡酒、品一首禅诗、看一段风景,听一曲音乐,思考一会儿过去……这就是禅意生活,是一种清净简约的生活方式,一种随缘自在的生活心态,一条笃定而从容的休闲之路。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阿锦品诗

不喜欢

确定

阿锦品诗

不喜欢

确定

阿锦品诗

不喜欢

确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