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华县坊间流传的李宝才“北京之行”真相

 华州文史荟萃 2023-10-30 发布于北京

踏着先烈足迹奋勇前行的人

——渭华起义纪念馆诞生始末

作者:问 墨

七、李宝才“北京之行”

1984 年 10 月 26 日,李宝才率张文初踏上从渭南到北京的 180 次列车。从来不曾被沉重的生活困窘压垮的他,面对理想,他的人性似乎受到了某种激发而升华,连他自己都感觉不到的党性所闪现出的信念与刚毅在他的心中运行。
27 日,到北京,乡党同双印同志接李宝才住宿顺义县部队招待所。
28 日,第一个走访高克林,不料他儿子说,高老 10月 26 日已离京去参加河南省濮阳党史座谈会,一个月后才能回来。高老是他们北京之行走访的关键人物,可人不在北京,李宝才十分扫兴。所幸同村乡党杨兴民、李北京在总政服役,闻知他们到北京,开车接送到总政机关大院12 号楼,解决了他们在京的住宿,一住就是月余。当年杨兴民入伍,是找李宝才说了话帮了忙的,今日李宝才心里有种满足和温暖,也让他有了远离家乡漂泊的踏实感、稳定感,自然也增强了他们一行人工作的信心。
29 日,联系赵和民同志,谁知他去南方旅游,11 月上旬才能返回。
30 日,走访李醒吾同志(起义时任五一县县委秘书)他热情地接待。李明确表示支持筹建渭华起义纪念馆,说你们这次来北京我赞成,渭华起义对中国革命的功绩不可低估。
31 日,李醒吾老人领他们拜访杜松寿同志。杜老也很热情。他说,渭华起义纪念馆很有必要建立。渭华两县是革命的发祥地,1921 年西有“赤职”,东有咸中,魏野畴、王尚德是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的创始人。陕西在大革命时期从 1923 年以来,农运,学运搞得就很出色,特别是农民协会建立最早,主要是党的领导,吉鸿昌、宣侠父领导军队支持农运。渭华起义失败,敌人残酷杀害无数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当时,我和宋生辉、张孝直等人关押在西安监狱,他们被杀害了,我是幸存者。请你们把死难者一个一个查清,事迹展览出来,缅怀先烈,激励后人。

1986年杜松寿在北京 自其回忆录

11 月 1 日,欣闻赵和民旅游回京,赶紧去他家走访。赵老听了来意后讲,你们来得好!渭华起义纪念馆早都应该建立,就是无人承头办,现在到时候了。明天我让钟师统来我家,咱们好好地商量如何办。
2 日,下午 5 时在赵老家与钟师统约见。
3 日,到邮局给濮阳县党史办挂电话,询问高老何时返京,电话终未接通。晚上,他们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汪锋拨了电话,正好他儿子接电话,他们说明来意,汪锋接电话讲,你们来得好!我明天上午 8 点在家等你们,并问要不要去车接?
4 日,乘公共车准时到达汪锋家。汪锋及夫人热情接待了他们。汪锋夫妇听了他们的汇报并翻阅呈送的资料。
汪老沉思一会儿说,筹建渭华起义纪念馆的事,前一个时期克林给我讲过,就是没人牵头搞,你们这次来就好办。
最近陕西来人说,陕北给杜斌承先生修了纪念馆。杜斌承先生对我们党的贡献应该修纪念馆,为什么渭华起义纪念馆就不能修建?等高克林回来咱们好好地商议看怎么办,小平同志对渭华起义清楚,可以找他题词,小平同志一开口说话就好办了。如果潘自力、刘继曾有一个在,我看渭华起义纪念馆这事早都办了。又说,把你们带的资料我转交小平等老同志。

汪锋副主席在家中接待李宝才时审阅所呈送的渭华起义纪念馆的有关资料。
汪老的一席话给他们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李宝才似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5 日,李醒吾老人领他们走访了李锦峰同志(渭华起义时的区长,抗日军长)讲,渭华起义是陕西省委领导的,我是参加者。宣化事件是渭华起义的导火索。渭华起义死了那么多人,难道不能修一个纪念馆?我看还要立碑。主要人物唐澍、许权中、刘志丹、谢子长都应该考虑写上去,王尚德也应该写。这是西北的一件大事。你们在北京开个座谈会,我参加。
6 日,到中南办中顾委办公厅,请求电催高克林同志早日回京,办公厅高绍业同志接待,答应请示首长。9 日,赵和民电话告知,何辛询问他们在京的住地,李宝才高兴极了。
何辛,薛毅之胞弟,成长在一个革命的家庭,弟兄 5个都是早期的共产党员,入党最晚的也是 1945 年。陕东特委指挥部——三教堂就在他们村。他 9 岁时亲眼目睹了堂叔薛自爽烈士遗体被安放于不足身长的牛槽内在侯家崖东南庙西侧的麦地里埋葬的情形,大人哭,他也在哭,幼小的心灵就埋下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劣绅的仇恨。1933年参加革命,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华北联大学习,一直从事新闻媒体工作,1980年至 1983 年任《光明日报》社副总编、社长。多年为家乡的渭华起义烈士蒙受不平而撰文呼吁,奔走呼号。极度关心渭华起义纪念馆的筹建,亲临旧址视察,多次电话询问工作进展情况,和李宝才成了私交。
李宝才闻讯速带资料到光明日报社,何辛夫妇在门口迎接。招待就餐后,他看了相关资料,又听取了汇报后讲,我想把你们的资料整理,再加上按语《渭华起义烈士何以安息?》在《内参》登载,直接送中央领导。随后,你们再找他们。

1985年元月光明日报社副总编何辛(左)来高塘文管所视察时与李宝才(右)在老槐树下
12 日,到中南办,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呈送《邓小平与渭华起义》、《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的起源》、《西安座谈会议纪要》三份资料,邓小平秘书王刚接待,请求分别呈送给邓小平等人,并提出安排领导接见。王刚讲,我请示首长,具体接见时间你们等电话。此后几日,他们几乎每天去中南办催问。
19 日,拜访张宗逊上将,张老热情接待,听取汇报。他讲,渭华起义纪念馆早都该搞了,那次暴动牺牲了那么多革命同志!我赞成这件事,需要我帮忙就说。回头我给汪锋、小平等同志也讲一讲。

李宝才在张宗逊将军家中回答张老审阅资料所提出的问题。
当日下午,闻讯高克林同志从河南濮阳回京,他们即赶赴高家。高老十分热情,听取汇报,翻阅资料。他讲,我打算今年或明年要回陕西,把这事要谈一谈,催一催。现在距离 1988 年只有三年时间,再拖,渭华起义纪念会议如何按时开?这件事我有责任办好,我是许旅幸存者,不然,我死了见到死难烈士如何交代?趁我现在还能走动,要把这件事办好。渭华起义纪念馆要让小平等同志题词。现在你们在北京等,让我和其他同志再商量商量。
20 日,下午李宝才接到高克林同志电话,通知他们去家面谈。高老讲,今天上午我去中央党史征集委员会找了冯文彬同志,谈修建渭华起义纪念馆,冯文彬讲,早都该搞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渭华起义都是全国最大的武装起义,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修建渭华起义纪念馆呢?我们计划 12 月份或明年元月份,在陕西召开第三次全国党史工作会议,把陕西的工作促一促,并邀请李宝才参加这次会议,以便在会议上把修建渭华起义纪念馆、纪念塔的事情落实。

在高克林书记家中,原渭南地委副书记白云峰(中)和李宝才(右)悉心听取高老工作指导。
21 日,他们把在北京和一些中央要人的座谈简况整理成《情况反映》连同《邓小平与渭华起义》、《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的起源》、《西安座谈会议纪要》一并寄给陕西省、渭南地区、华县各级领导、渭华起义参加者、烈士后裔和关心渭华起义纪念馆事业者。这时候,他的心情异常激动,朗声吟咏起恽代英烈士的《狱中诗》以抒发情怀。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23 日,他们又去中南办,催问呈送资料的批复,王刚接待,说你们呈送的材料首长已过目,待批。当天下午,又去找汪锋同志,他讲,这个事一定要办,高克林同志也来过电话,咱们在一起好好议一议,让邓小平题词。还通报说,渭南地委白云峰书记到了北京住西藏办事处。
晚上,李宝才急奔西藏办事处,向白书记汇报了在京的工作进展情况。白书记表示满意,说他在家看到你们寄的信件,今天也给汪锋同志把建馆的筹备情况讲了。又讲,既然你们的住宿还好,就再等几天,最好拿到邓小平的题词再走,事情要办好,得一步一步来。24 日,李宝才又去找张宗逊同志,汇报他们在京的工作进展以及遇到的困难。张老讲,渭华起义是我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陕西关中的党组织比陕北的党组织发展得早,也快。为什么要在渭华搞暴动呢?因为渭华地区党的基础好,党的力量雄厚,这是铁的事实,谁也推翻不了。
渭华起义重点人物是王尚德、陈述善、薛自爽、裴延寿。我叔父张浩儒、我哥张宗適都是暴动前后为革命牺牲的。你们对起义有名的、无名的烈士都应调查清楚、纪念。我给汪锋同志打个电话,让他和小平同志商量,先题词后建馆也行。你们这次来北京很辛苦,我很受感动。
26 日,在汪锋家座谈。汪老对高克林讲,渭华起义文管所这两位同志来北京时间也长了,专等你,这你也知道。昨天宗逊同志给我打电话,让我给你讲,这事你要牵头,因为你是许旅的党委书记。你谈谈这事怎么办?咱们商量个意见,再给小平等同志讲。
高老说,我给他们该讲的都讲了。这事到解决的时候了,去年 9 月参加陕西党史征集会议,就给陕西省委讲了。最近我见常黎夫来京,提出建馆的事,说他参加湖北省整党工作,让我给白纪年同志讲。我看建馆问题的解决要靠陕西省委,事情的实现光靠陕西省委不行,中央还要出面说话呢!
汪老讲,你说得对。我们共产党人不搞共产党的历史,搞什么?渭华起义是我党的正史,这更应该搞。你抓紧把这个事情搞好,让中央点头,取得合法身份,你亲自去陕西,这一段历史要靠你,到那里开会,把事情落实。
高老讲,渭华起义纪念馆、纪念塔都应该建立,这个局面一定要打开。让小平同志题词,你们要把历史资料准备好,我有把握小平同志会题词的,这事我直接找小平同志。
座谈会约两小时,统一了认识和方法。

(未完待续)

图文来源:《踏着先烈足迹奋勇前行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