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行三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为何到了清朝这里玩不下去了?

 激扬文字 2023-10-30 发布于四川

自周朝建立后确定嫡长子继承制后,历朝历代基本都遵循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虽然皇室内斗屡见不鲜,但客观来说,嫡长子继承制还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皇权的安然过度,也让嫡长子制度深入人心,哪怕异族建立的北魏、辽、西夏、金、元用的也是这个制度,到了明朝建立后更是彻底坚持维护。

清朝建立后虽然很多方面都继承自明朝,但明朝极力维持的嫡长子继承制在清朝似乎行不通了,清朝十二帝只出现了道光这位嫡子,其余的都非嫡子,盛行三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到清朝这里似乎彻底玩不下去了。

胤礽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子

说实话嫡长子继承制的唯一优点是尽量减少了皇室内耗,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在嫡长子继承制下其他宗室成员该如何使用

要知道宗室和皇帝在本质上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王朝没了,他们的宗室身份也没啥用处,相比臣子,宗室对江山的维护可要强得多,而且宗室在教育方面都是一流的,出现优秀人才的概率也比一般读书人高很多。

如果彻底将宗室都摒弃不用,既浪费了宗室对王朝的巨大忠诚度,也浪费了这么多年珍贵的教育资源。

嫡长子继承制避免皇室内讧

如果重用宗室,那么嫡长子的地位就受到损害,尤其是嫡长子的身份主要靠出生来定位,至于能力则很难保证,一旦嫡长子能力不行而其他兄弟能力又很强且得到重用的情况下,对嫡长子的地位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哪怕嫡长子能力也很不错,但有个更厉害的兄弟也会导致皇室操戈的悲剧,比如李建成和李世民等等。

因此从汉朝到元朝,历朝历代对于宗室的态度都非常纠结,一方面尽量限制宗室的权力,一方面又想有所使用,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远支防近支,通过篡位法理进行限制,但远支也是从近支一步步演化而来,很难从法理上限定哪一支以外可以从政而哪一支以内决不能从政,因此如何利用宗室全靠皇帝本人自己判断。

如果帝王水平一般又特别喜欢其他皇子,那么这种操作就会玩崩,无法平衡太子和其他皇子的力量,最终又来一次同室操戈,所以说对于宗室的利用全靠皇帝自己的能力,无法变成一个制度。

玄武门之变

到了明朝也是如此,前期明朝爆发了靖难之役、汉王叛逆等宗室篡位事件,让后续的皇帝开始进一步限制宗室的权力,最终彻底选择了一条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对宗室彻底断绝从政之路的方式。

所以明朝的宗室藩王断绝了掌权的道路后只能混吃等死,虽然避免了宗室内讧,但弊端大家也看到了,明朝覆灭之前,本来应该和明朝同呼吸共命运的众多王爷们面对清军和起义军只能束手就擒,既不能站出来亲自维护皇朝,也不能联络社会力量,远不如其他王朝灭亡前后宗室力量站出来维护。

说实话,明朝几十万宗室且都受到比普通百姓还要好的教育,哪怕人才产出率这么低也不至于没有能人站出来,归根到底还是明朝长期在政治上对宗室的高度防备,让这些宗室们都习惯享乐了,到了必须站出来的时候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

而清朝初期和明朝相反,从努尔哈赤起兵开始,宗室就是满清最为重要的战斗力,兄弟、儿子、侄子、孙子都为清朝的开国立下赫赫功勋,努尔哈赤时期四大贝勒、八小贝勒都有极高的权力。

不得不说,努尔哈赤儿子孙子里能人很多

到了皇太极时期,虽然皇太极一直想要努力集权,但依旧重用宗室,只是宗室的权力受到限制而已,远没有努尔哈赤时代那么独立,虽然宗室已经彻底成为皇权下的臣子,但依旧可以建功立业,最终成功入主中原。

多尔衮和顺治时期,虽然内部多次爆发争夺权力的事件,但宗室依旧是清初最为重要的一股政治力量,哪怕顺治日后逐步架空议政王大臣会议来进一步集权,但依旧会重用舒尔哈齐的孙子济度。

可以说清朝从辽东一隅之地到坐拥天下,宗室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这批人对江山维护的决心和人才的产出率也是相当高,因而康熙亲政后依旧延续传统,继续重用宗室,不仅重用岳乐、杰书、喇布等人,就连两个亲兄弟弟福全和常宁都得到他重用培养,只是他们能力有限而已。

一开始,康熙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坚定拥护者

由于亲兄弟能力一般,康熙帝选择努力培养自己的儿子,反正自己儿子多,好好培养和教育下总会出现优秀的人才,但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们过于优秀,人才产出率实在太高了,彻底让嫡长子继承制缺点暴露出来。

这些皇子不仅能力优秀,而且在康熙的支持下参与行政,又得到一部分大臣的支持,自然不服纯粹因为生的好而当上的太子的胤礽,九子夺嫡就这么爆发了。

儿子太多太优秀也是一种烦恼

说实话康熙既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拥护者又非常推崇使用宗室,但嫡长子继承制所带来的矛盾让他晚年痛苦不堪,经过两次废太子后他终于意识到一个事实,就是一个能力平庸的嫡长子是无法驾驭一群能力出众的宗室的,立贤和立嫡只能侧重一个

虽然康熙并没有真正废除嫡长子制度,但临终前直接指定老四胤禛为继承人,实际上等于将立贤置于立嫡之上,这一理念也被日后的雍正贯彻下去。

雍正继位后并没有设立太子,而是实行秘密立储制度,由自己写出日后的储君之名,将其密封在两个匣内,一封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一封自己携带,以备不虞。皇帝驾崩后再取出来宣布储君。

实际上秘密立储制也没用几次

这样一来就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继承人,而且由于不知道谁是皇子,大臣们也不敢轻易支持皇子,避免了皇室内耗,而皇子为了能够上位,自然会尽心尽力展现自己,孰优孰劣,自然可以判断。

因此整个清朝,只有道光这个唯一嫡长子继位的案例,与之对应的是清朝对宗室使用贯穿其中,哪怕到了晚清时期,宗室依旧担任不少重要职位,当然他们的能力已经远没有清初那批人优秀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