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江户时代的绘画和书法1.装饰画的成就日本绘画在江户时代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从传统上说,日本的绘画、工艺和雕塑都着重于装饰功能。江户时代的装饰画大师有本阿弥光悦(1558-1637年)、俵屋宗达(生卒年不详)和尾形光琳(1658-1716年)。 本阿弥光悦就是前面已提到漆器工艺设计名家光悦,他同时工于陶艺,给陶器设计样式和色彩,又善于书法。实际上,他的绘画作品上,常常书上和歌,而且十分协调,浓淡变化适当,具有古雅含蓄的意趣。他常与俵屋宗达合作,在后者作的金银泥绘上信笔而书,例如《莲花和歌图》和《四季草花下绘和歌卷》都是合作的成果。宗达附和了他的艺术追求,然后在更多领域里实现之。除了金泥底绘,宗达还创作屏风画、扇面画和水墨画等。他的重要作品有《风神雷神图》屏风和《关屋零标图》屏风等。另外,1621年德川秀忠的妻子命令兴建京都养源院,其内部装饰用的金碧障壁画和十二扇门上的以金色为背景并有松树山石的动物画,都由他创作,这项艰巨的工程证明了他的技巧得到了最高的承认。 宗达的成功,鼓舞了他的弟子们。他去世后,留下的画室仍然长期使用他的印章。他的弟弟(或儿子)宗雪继任画室领导,并且也以绘制装饰画和花木画为己任。但是宗达在艺术上的真正继任者是尾形光琳。光琳自小就喜欢绘画,40岁时破了产后决定以绘画谋生,1701年已成为名画家,通过追随宗达的画风,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本人的天赋,形成独特的熟巧技法。他的重要作品《红白梅花》屏风和《燕子花》屏风都是装饰艺术的上品。其弟尾形乾山(1633-1743年)曾鼓励哥哥献身画坛,而自己则在制陶上默默辛劳,但在人生的最后10年中,他也作画,而且也表现了装饰艺术的天赋。他的小品《十二月和歌花鸟图》上画着每个月份应节当令的鸟类及花卉,还题有诗句。在他之后,还有好些画家从事风格类似的装饰画,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连续的画派。 2.浮世绘与日本式风俗画浮世绘,字面是"虚浮世界的绘画"的意思,实际上是指"风俗画"。它是在17世纪形成的绘画品种,不仅在日本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引起世界各国艺术界的注意,甚至被认为对西方现代绘画的成长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风俗画是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题材,在今天看来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在佛教的权威异常强大的时代,艺术即使不完全局限于表达宗教思想,也只能追求"高雅",反映上层社会的、而且有一定规范的主题。但是,17世纪的日本,商业发达起来了,市民阶层的势力大大地增强了,他们要求艺术一方面表现他们自身的生活,另一方面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绘画也是如此,而且要明明白白地把这当作重点。从前的绘画,虽然也有过描写普通人的场合,但带有偶然性,常常只把普通人的生活情景作为陪衬。现在这不再能令人满意了。从屏风式的装饰画的发展中,已经表明新的题材具有无可阻挡的力量,它要大规模地涌进艺术的圣地了。其实,有些屏风画已属风俗画,因此已在孕育早期的浮世绘。 17世纪的浮世绘,原来多是"肉笔浮士绘",即手绘的彩色风俗画。但这时候,中国明代的版画及雕版工艺在日本普及了开来,于是出现了木刻浮世绘。在17世纪还是单色的,即黑白版画,到18世纪就发展为套色版画。 无论是画法还是雕版与印刷技艺都越来越提高。这样,浮世绘终于成为最受本国市民阶层欢迎的,在世界上也是富有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品种。虽然始终应承认中国版画的影响有过重大作用,但是浮世绘似乎更富有市民情趣,在许多方面有突破,取得辉煌的成就。 正式被视为浮世绘的创始者的是菱川师宣(1618-1694年)。他的作品众多,《武家百人一首》是著名的插图,《伽罗枕》及《和国百女》是些美人形象,前者线条和造型都很优美,带有色情因素,后者转向理想化和典型化。喜多川哥磨(1753-1805年)也以画各种类型的女性为特长,在后期的创作中常以圆的、肉感的线条描画丰满、柔和、健壮的女人,他们的衣着也常被画成透明的薄纱。运用曲线以表现女性的形态美在他是最得心应手的。《妇人相学十体》、《歌撰恋之部》和《妇人宿客》等都是他的著名作品。 他的杰作在西欧风行一时,对法国近代绘画有一定的影响。葛饰北斋(1760-1850年)在西方也很驰名。他曾自称画过3000幅作品,除了擅长描绘身体苗条、喜爱沉思的女性外,还有大量风景画和漫画。其画风既继承江户前夕的狩野及江户初期的光悦-宗达-光琳两派的传统,又看得出受到荷兰版画的影响。富士山风光是他很喜欢的题材。重要作品有《北斋漫画集》、《富士三十六景》和《风景百图》等。 浮世绘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体现了与日本古典文学的密切关系。例如雕版画家铃木春信(1725-1770年)不仅使画面带有抒情的诗意,甚至在上面插入古诗,其画题也是从古诗中提炼。这说明浮世绘作为风俗画也有追求高雅和贵族化的一面,而这正好也是力求突出日本特色的一种做法。菱川师宣常在署名前加上"大和绘师"(即"日本画家")的称谓,表达了民族的自豪感,同样引人注目。 另外,浮世绘常常以演员为描绘的对象,把舞台演出作为表现的主题。 浮世绘画家及其杰出作品,还可以列出许多,形成一长串队伍。浮世绘可能是日本绘画对世界画坛的最大贡献。在西方,它甚至被许多人当作整个日本绘画的代名词。但是,事实上,浮世绘并不能概括日本当时所有的绘画流派。 3.其他绘画流派和书法家江户时代的绘画,其繁荣景象还表现在其他流派的不断涌现。从大的方面说,最主要的是18世纪已经十分活跃的,并且向19世纪延续的圆山四条派和文人画派,覆盖了江户时代中晚期。 这两个画派是在重新强调尊崇中国文化传统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德川幕府从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出发,既重佛教,又大兴儒学,使日本文化继续主动向中国吸取滋养。中国僧人和画家、书法家的东渡,加强了这种局面。早在17世纪中期,就有逸然(1601-1668年)等中国僧人带去明末清初的中国画风。1731-1733年间,中国画家沈铨(字南萍)的来访,促使了江户南萍派的形成,其贡献在于推行重彩工笔写生花鸟画技巧。虽然南萍派的队伍还不够强大,但京都的一些画坛新秀接受了他们的关于注重写生的思想,并结合西方绘画的透视理论,从而诞生了圆山四条派。该派主要代表之一的圆山应举(1733-1795年)的作品有屏风画和大型障壁画等。数量众多。虽然它们也可归入传统的装饰画类,但就写实手法而言却自成一股新风。他的代表作有《雪松图》和《七难七福》画卷等。另一位代表人物吴春(又名松村月溪,1752-1811年)的写实风格还增加了诗意格调。其代表作有《柳鹭群禽图》等。因他居住在四条东洞院,所以被称为四条派。与圆山合称则为圆山四条派。吴春之弟松村景文(1779-1843年)也是本派的佼佼者,其笔风十分精练秀丽。 文人画派完全以追随中国元、明、清的文人画为方向,潜心研究其画理、技法,用其精要于自己的创作中,题材有山水、花鸟和人物。代表性画家之一池大雅(1723-1776年)在研修的同时,不辞万里到处写生,成果众多,包括宇治万福寺中的《西湖图》和《五百罗汉图》等。另一名家浦上玉堂(1745-1820年)专于水墨画,利用自然形象巧妙地抒发内心感受,如《东云筛雪图》等。青木木米(1767-1833年)和谷文晁(1763-1840年)等都属此派。 关于书法,前面已说过在装饰画大师阿弥光悦和俵屋宗达看来,它也应该是具有装饰功能的艺术。这确是精辟独到之见。日本人像中国人一样感受到汉字的美学情趣,是很自然的。在16和17世纪之交,较光悦稍早的书法名家是近卫信尹(1565-1614年),稍后的是松花堂昭乘(1584-1639),因为三人都生活在宽永年间,被誉为"宽永三笔"。江户中期,中国明代书法通过东渡的僧人等广为介绍,引起很大兴趣,北岛雪山( -1697年)以学有所得并富于自创、书风高雅称著。江户后期,被称作"唐样"的中国书法继续深入人心,对日本书法的发展起了进一步的推进作用。各名家还收徒培训,如江户的市河米庵(1779-1858年),据说曾经有弟子5000人。当然,许多书法家并不像光悦那样书画并行,而是在书法中单独取得成就。但文人画家池大雅等则也工于书法,且笔风脱俗,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 在日本江户时代的绘画和书法艺术活动中,僧人始终是重要的一翼。如在江户中期以禅僧白隐(1685-1768年)为代表,创作了近似文人画的禅画。 在江户后期出现了最有成就的僧人书法家良宽(1757-1831年),以继承日本和中国古代书法传统,追求淡雅清新为能事。 江户时代的绘画和书法,如上多次提及,深受中国的影响,好些流派与明代和清代的绘画和书法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还要看到尽管在政治和宗教方面,当时的当权者采取了疏远西方的政策,但是西方艺术的影响却在日本艺术家中继续扩大。除了刚才说到的圆山四条派曾学习西方的透视理论外,还有别的人吸取了西方绘画的营养。长崎不仅是日本艺术家与中国艺术密切接触的地点,也是他们进口西方艺术品的门户,在那里活动的日本画家中有一部分特别崇尚西方技法,尤其是荷兰绘画技法,于是形成所谓洋风画派。其时已是18世纪后半期。代表性画家有荒木元融(1728-1794年)及其儿子荒木如元(1765-1824年)等。在秋田和江户,也有走同一方向的画家,例如江户的司马江汉(1747-1818年),他不仅绘有西式铜版画《三围图》等,还写了理论著作《西洋画谈》,对洋风画派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此外还有其他流派,整个画坛和书坛都是百花竞开,绚丽多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