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派建筑的五大特征、成因和价值分析

 古建秦 2023-10-31 发布于重庆

图片

上篇概况了徽派建筑的五大特征:徽派建筑五大特征(点击文章链接

本篇从徽派建筑的成因分析、价值分析介绍↓


成因分析

徽州民居业主是谁

潘谷西教授在《棠樾》一书“序”中写道:“建筑是一种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的产品,研究建筑(包括城镇、村落、园林等广义的建筑)必须首先研究人,研究人的需要、喜好、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行为方式。脱离了人这个主体,孤立地就建筑谈建筑,或是釆用某种死板的形式分析方法研究建筑,其结果只能是表象的、甚至是扭曲的。”换言之如果我们不研究徽州建筑业主,就得不到真知。

那么,徽州建筑的业主是谁?

《棠樾》著者龚恺、陈薇、丁宏伟、单踊在书中为我们给岀答案:“明中叶后,徽商兴盛,成为全国最大的一个商邦,大批经商致富的徽商纷纷在家乡购田建房。”

东南大学建筑系主任王国梁1992年在《棠樾》一书“前言”作岀结论:“徽州古建筑毕竟是农耕社会商贾初萌时代的产物。”

而且《棠樾》著者认为,清代是棠樾建筑大发展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棠樾鲍氏岀了祖孙三代大盐商—鲍志道、鲍潄芳、鲍均,现遗留下来的棠樾村落建筑,大都是这家人的义举。”

至此大家应该明白,是徽州经商者创造了徽州“商贾住宅”。

经商者,商人,小商小贩,做买卖的人。说好听点,有经济头脑,会算经济账,懂经营,凡事精打细算;说难听点,鸡肚肠,铁算盘,不干亏本买卖。其实难听的也不是什么缺点。地基买得小一点,堂屋、天井建得小一点,房子造得紧凑一点,只要一家子住得下,有什么不好?如果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绝对做不好生意,赚不了钱,怎么可能建岀几百年来仍然让人拍手叫好的世界文化遗产呢?

图片

五大特征优长何在

关于屏风墙。屏风墙是徽派民居独一无二的建筑元素、语言。它平实,舒展,挺直,大块面,整体性很强,既是一种物理性存在,有围护防盗等作用,也是一种文化性符号,有明显的识别性,蕴涵着徽商平实、内敛、质朴的性格与人品。当然也可说它过于封闭。但这要看有没有必要封闭,该不该打开。

关于小天井。天井三四平方米左右,主要供通风、采光、换气、取暖之用。单德启认为还有组织交通的功能。徽州民居为什么选择小天井?笔者以为《阳宅经纂》卷三作了回答:“凡第宅,內厅、外厅皆以天井为明堂财禄之所,横宽一丈则直长三四尺乃宜也,深至六七寸而又洁浄乃宜也。房间天井固忌太狭致黑,亦忌太宽散气。”

关于小堂屋。作为120平方米左右小户型的徽派民居,安排30多平方米的小堂屋,比例尺度是特别温馨宜人的。一家人围坐八仙桌吃饭,彼此之间相矩1米,这是亲密距离;朋友来了两边落座,彼此之间不到4米,这是亲切距离。

关于精装修。徽派民居没有婺派民居室内外装饰工种多。徽派建筑中,诸如檐墙、马头墙上的壁画、堆塑基本上见不到,敞口厅梁架上的彩绘只有呈坎罗大宗祠一例,巨型大堂灯见不到,小天井的地面全是条石铺的,鹅卵石图案墁地也见不到。但是徽派民居的木雕、砖雕、石雕特别精致,有自己的匠心、智慧与风格。而且徽派民居通过“三雕”,虽有炫耀财富之意,但室内外空间因有“三雕”而丰富多彩,更具文化内涵,更加亲切宜人,有更多更深的可读性、可看性,并能因此激发并陶冶家人的品操、精神与情感,相亙尊重、理解,家庭和睦,世代传承家业。这就是精装修最明确的目的所在。其实真正的意义,更在于这是徽州人爱家乡、爱家园、爱家人的最最真实的表现。要不,他们经商赚了钱,为什么千里迢迢回到穷山沟大兴土木建宅院,花巨资搞精装修?要不,他们经商赚了钱,为什么不在城里买地建房,叫老婆孩子住到城里,享受城市化的幸福?

关于小户型。徽派民居最常见的基本单元—三间两厢廊三合院,占地140平方米左右;三间两弄两厢廊三合院,或四合院者,占地180平方米左右。前边写到了,这规模与占地600平方米左右的金华、云南等地十三间头大宅院相比,只能称小户型。但是,小户型的徽派民居,麻雀虽小,五脏齐全,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冬暖夏凉,老少咸宜,适于三代人同灶而居。小户型没有什么不好。

立地条件决定模式

小户型、小天井、小堂屋等特征形成,其实还与宅院所在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关。

徽州地区山多地少,地形高低多变,不可能也舍不得占用大面积土地建造大户型、大院落、大厅堂的住宅。而且徽州地区多雨,年降雨量高达1800多毫米,夏天热,作为天天要住的宅院,小户型、小天井、小堂屋模式更有利于做好防晒、防冷、防雨、防潮、防涝、防洪。换一个角度来认识,徽派民居小户型、小天井、小堂屋等特征,是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成果,是实事求是创造出来的成果。徽派民居没有围墙,房前屋后不留空地搞花园,其实这还是遵纪守法的具体表现。

存在价值

表现在堪舆学方面

徽派民居在堪舆学方面分析,其一是讲究风水朝向,选择依山畔水,负阴抱阳。但朝正南的只是祠堂,例如棠樾村的男祠与女祠。民居一般不朝正南,而是偏东10多度或偏西10多度。因为朝正南西晒太甚,例如棠樾鲍树民宅与鲍世长宅等等。另一种认识是相信祖传“商家门不宜南开”,因为商是金,南是火,克金犯大忌,所以徽派民居朝北也比较多。其二,徽派民居不管三合院还是四合院式,都是方方正正的,单德启称“约呈正方形”。为什么?因为民间讲究八卦齐全,以为方正者(正方形或长方形)不缺卦,为吉宅。

表现在建筑学方面

徽派民居在建筑学方面分析,首先,三合院或四合院基本单元,有的开始建时只有一个三合院或四合院,一堂两室带廊庑,其两室一般都隔成前后两个房间,基本上能满足祖孙三代七八人居住使用。前大手爷爷奶奶一间,前小手父亲母亲一间,后边是兄长夫妇与孩子一间,弟弟一间。空间很紧凑,济济一堂,甚有温馨感、亲切感。不过话说回来,一个小单元毕竟房间有限,从平面图上看,见不到厨房、厕所等功能安在何处。再之一个宅院一个岀入口,从消防角度看尚嫌不足。

图片

表现在规划学方面

徽派民居在规划学方面分析,一个三合院或四合院,是一户人家。有的开始建时是两个三合院(或一个四合院加一个三合院)前后衔接,为两进院、三进院,一种可能是一次性建设完成的,一种可能是后来扩建的。单教授书中例举的歙县棠樾保爱堂民居,三条南北向轴线左中右并立平行布局成为一个大建筑群。我们细分一下,可见到由四个三合院基本单元构成的两条东西轴线,与一条由一个四合院加两个三合院构成的中轴线,形成了一个大建筑群。于是保爱堂不是一户人家,而是兄弟们好多户人家组成的一个家族。如是几个家族建筑群岀现,一个村庄就慢慢地形成了。因此可以把这些小小的三合院四合院基本单元,看成村庄规划发展的细胞,是可以繁殖、复制、克隆的生命体。

拿现代建设指标分析徽派民居,建筑密度很高、容积率不低,土地利用强度大,可以作为低层高密度居住区模式,在现代城乡规划中应用。

表现在营造学方面

徽派民居在营造学方面分析,应归于小式大木作,属地方做法,是地方做法中的一个模式。不是大式的官式做法成果。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梁思成教授在他著的《清式营造则例》书中,将“建筑物的骨干木架”分岀大小形制两种,谓之“有斗栱的大式,和没有斗栱的小式”。行内,“大式”就是官式做法,“小式”就是地方做法。

其二,《明史·舆服志四》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徽州只在宗祠建筑中用斗栱,为官式做法。实例有呈坎村罗大宗祠,南屏村叶氏宗祠、叙秩堂,屏山村宣成堂、舒光裕堂,棠樾女祠、男祠,西递敬爱堂等。斗栱形式分柱科、角科、平身科等多种。但徽派民居不用斗栱,因为朝廷有规定,平民百姓住房不敢用官式做法,违制要拆除,只能是小式的地方做法。

其三,奇怪的现象是潜口人胡永基曾任浙江桐庐知县,也不施斗拱,按小式地方做法营造。还有西递大夫第也一样按小式地方做法营造。不过也有偷偷用几个小小丁头栱的民宅,它是棠樾鲍氏老屋。据介绍是村里明代早期建的“平民住宅”,没有“三雕”装修,极简陋。

价值分析与结论

徽州商贾创造的生存空间与环境

保存至今“一堂二室”、正方形平面、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一可以佐证数千年前我国最早的平民住宅模式,仍然在徽州地区活态存在,极为难能可贵;二可说明这是有文化讲礼仪的徽商,为自己为子孙后代创造的生存空间与环境。徽派民居建筑,用地节约,布局紧凑,功能完善,冬暖夏凉,比例尺度宜人,可读性、可居性多,亲切而温馨,其优长已被五六百年的历史所证明。

以五大特征自立于世界民居之林

徽派民居建筑五大特征,在国内外任何传统民居中,其中屏风墙是独一无二的,“三雕”之精致是罕见的,小堂屋小天井是不多有的,小户型是最为量大面广普遍应用的。而且传统村落保护,在全国应该称之为做得特别好的。因此,说徽派建筑可以自立于世界民居之林,一点不为过,要不怎么可能获得世界文化遗产殊荣?

中国商贾文化的活化石、活标本

徽派民居建筑作为商贾文化的活化石、活标本,不但因为她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更因为她五六百年还在使用,五六百年的活态存在,五六百年的被世界各地游人竖大姆指赞美。这些商贾文化的活化石、活标本,既是徽商发展史的物态证据,更是徽商传人讲道德、读诗书,做有文化经商者的形象标志,是徽商传人智慧的结晶。

中国建筑设计的好源泉、好模样

徽州人非常了不起。他们从传统徽派建筑中发现并概括了“黑、白、灰”三要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他们为自己立了一个规矩:在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做设计,要老老实实仿古,不耍小聪明;在近现代街区做设计,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讲究左邻右舍协调,也不能对传统照搬照抄;到新的地块做设计,应在巧妙应用传统建筑“黑、白、灰”三要素的前题下大胆创新,大胆设计,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徽派民居建筑的神韵、品质,推向更高、更好、更美、更宜居的层面。

作者:洪铁城

原文刊于《建筑》2019年第22期

原题目:《试论徽派建筑五大特征(下)》

本文注释从略,完整版内容请订阅查阅《建筑》2019年第2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