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安知府王佐之浙江丽水市碑帖考

 陶冶斋静逸先生 2023-10-31 发布于云南

​文/朱思宇





       黄帝祠宇,四个大字,唐李阳冰篆书,在处州缙云县仙都黄帝祠。今见黄帝祠宇残碑,高0.8米,宽1米,厚0.12米,字径约38×70厘米,在缙云县城隍庙内。黄帝祠宇原碑,四字径二尺,上有李阳冰三字,径三寸六分,皆篆书,丹阳葛蒙勒石六字正书,径二寸五分,结体遒紧,笔力雄伟。上世纪八十年代,缙云县文史员重刻复制黄帝祠宇碑一通,现存于缙云县博物馆。




       通济堰二碑,一为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丽水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碑;二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范成大《重修通济堰规碑》;在处州丽水莲都。







时思寺碑


       时思道场,明洪武元年(1368年),刘基伯温书额,在处州景宁县时思寺。 



       时思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原是梅元员的守墓庐。此寺坐西朝东,由山门、钟楼、大殿、三清殿、马仙宫、梅氏宗祠等组成,总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据《梅氏宗谱》记载:该地梅开,有子元员,幼年六岁,能守祖墓,三年不离。地方官为了表彰其孝德,逐级转奏。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降旨礼部,旌表元员为“孝童”,守墓庐为时思院。明洪武元年(1368年),刘基书额“时思道场”。明宣德元年(1426年),改为时思寺。 




       寺里梅氏宗祠,无鸟雀作窝,无蜘蛛结网,无尘土落户,无一铆一钉,此乃四无神奇之地,至今成谜不解。周边群山耸峙,沐鹤溪直泻深谷,百仞飞瀑,名曰雪花港。彼岸狮山,近临石马潜湾、龙舌喷珠、北有巨杉、山门内两株古柏等,与时思寺混然天成,合称大燃八景,曾被誉为雾中桃园。在今丽水市景宁县大漈乡西二村白象山。








        吏隐山诸石刻。李阳冰当遊眺之所,诗文多刻于石,其山窪尊上有四,并周回四丈,留题篆刻于石者甚多。黄帝祠宇,四大字在吏隐山;鼎湖,二大字在仙都山;缙雲縣,三大字在縣衙门石碑;缙雲縣學,四大字在孔子庙縣学。缙雲縣令李阳冰篆书。


       吏隐山,三大字,楷书,在处州缙云县治东北五十步,又名洼尊山,因唐县令李阳冰公暇退居于此,故而名曰吏隐,又撰有洼尊铭。现位于原缙云实验中学后山岩壁,字径52×52厘米,楷书,直写,无落款。


忘归台铭

       忘归台铭,李阳冰篆书,在缙云县吏隠山忘归台。其忘归台铭文:叠嶂加抱,中心翠微;隔山见川,沟塍如棋;环溪石林,春迷四时;曲成吏隐,可以忘归。

       据《栝苍汇记》载:“李阳冰在吏隐山,……作铭刻于石……,吏隐山巅有忘归台,李阳冰撰铭并篆。

       现位于“吏隐山”三字的北侧石壁上,有一处篆书石刻,字径12~8厘米,面积达240厘米×120厘米,约200余字。因年代久远,风吹雨淋,字口刻的较浅,线条又细,现已十分模糊,很难辩清。大多数认为此题刻即忘归台铭,是否李阳冰原迹,还需进一步考证。










       仙都摩崖题记。倪翁洞三字,唐李阳冰篆书;铁城二大字,明郝敬榜书;旭山二大字,明樊问德榜书;鼎湖胜迹四大字,明常居敬榜书;枕流漱石四大字,明龚勉榜书;仙都二大字,当代沙孟海榜书;问渔亭三字,民国楼村隶书。在丽水缙云仙都山。








倪翁洞

       倪翁洞,三大字,李阳冰篆书,在处州缙云县东半里。传说此洞曾是越国八大夫之一,乃老子之徒及范蠡之师,助越灭吴后的计倪,便隐居于此。

       倪翁洞三大字,今于缙云仙都风景区初阳山初阳谷洞口凭虚阁下大石块上,朝南。直写一行,字径45厘米,幅大50厘米×170厘米,左下方所刻“唐李阳冰题”五字,为后人补款,“倪翁洞”三大字已遭遇损坏,要注意防范保护。明刑部尚书李鋕(号旭山)和御史樊献科(号斗山),也曾先后隐居于此。

       据清阮元《两浙金石志》记:倪翁洞,刻字在处州缙云县,篆书三字,字高二尺,广八尺。在篆书三字左下,有“过仙都访……会稽……”题名,右下有“王瑜,中玉”题名。上世纪六十年代,将原刻在平面的“倪翁洞”题字削改成挂轴式浮雕,其左右题名已不存,保存此状至今。倪翁洞三大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仙都摩崖题记摩崖重中之重,弥足珍贵,须加强防范保护。





        崇祀名贤,石刻残铭,于倪翁洞内石壁上。明万历元年(1573)立,由铁面御史樊献科撰文、缙云知县梅淳题额、孔文同书写。上面刻有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山中宰相陶弘景、唐代书家李阳冰,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宋代大学士潜说友,明朝知县李时孚等,皆是来过仙都修行旅居的知名大家。





独峰书院

       宋淳熙壬寅年(1182),晦庵朱熹先生持常平节上疏劾台州太守唐仲友未报,八月二十二日巡历到缙云县,倘徉于仙都山,以伺朝旨,有:于此藏修,之语。同时,作《追和徐氏山居韵》七绝一首:出岫孤云意自闲,不坊王事任连环;解鞍盘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并在此开堂授课,畅谈理学,答人所问。淳熙十年(1183)一月,朱熹主管台州崇道观,从崇安赴台州途中,再次路过缙云并授经讲学。朱熹离开后,其学生在此建造读书堂于仙都岩。

       宋嘉定年间,在青田进士叶嗣昌提议下,人们在鼎湖峰对面的伏虎岩下创建礼殿,作为讲贯之所,以示纪念。宋咸淳三年(1267),缙云进士户部尚书潜说友拨款扩建,名曰独峰书院。清同治十二年(1873),缙云知县何乃容改址在好山脚下的“晦庵先生弥节于此”之处重建独峰书院。

       该书院占地1200平方米,核心部分为三间三进,左右厢房二十间,南北对称,由卷洞圆门和小门相连。其间花园、天井、围廊浑然一体,属晚清建筑风格。院内有椤木石楠、银杏、桂树、山茶、金钱松,芭蕉等名花名木。院内展览以纪念朱熹为中心,并陈列仙都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以及仙都恐龙化石图片,供游客观赏、品味。

       濑仙访斗山题诗,其摩崖残石现保存于独峰书院。书院位居好山之麓,面临独峰好溪,山屏水障,藏精聚气,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讲学纪念地。可谓缙云兴地脉,焕人文的古圣先贤文化思想培教中心。





       阮客洞诗,有石室镌李阳冰诗,在处州缙云县东九十里。


       初阳谷,三大字,楷书,在处州缙云县仙都山。




       隐真洞刘先生塑像赞,隐真洞其碑见存,在处州缙云县东二十八里。





崇福寺记碑

        崇福寺记碑,全称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碑。延祐五年(1318年)沙门明本撰文;赵公文敏延祐六年夏竭告归吴兴,遂不复出。延祐七年(1320)正月,时年67岁的赵公孟頫,因其与夫人管道升一起皈依佛门的明本师父所请,故为其碑行楷书丹并篆额;归乡三年后,即英宗至治元年(1322),赵孟頫逝世,终年69岁。

       其寺先由宋参知政事何澹在山上建万象楼而得名;次元朝元贞元年(1295),僧行英改万象楼为万象庵;后元大德十年(1306)改为崇福寺。

       碑高八尺五寸,广四尺,凡十九行,行三十八字,行书经一寸四分,篆额九字,长三寸五分;碑阴刻明万历间重建碑,屠隆撰,郡布衣林芝书,书法秀绝,故拓文敏碑者必兼及之。原碑立于丽水老城西边万象山崇福寺旁一览亭内,亭久已毁,碑抗战期间还存寺下洞天楼内,现下落不明,仅存拓片。元赵孟頫《处州万象山崇福寺记》碑刻拓片,拓片缺篆额部分,今藏于丽水市博物馆。


        神道碑,有唐赠歙州刺史叶公,李邕撰,韩择木八分书,其石运自霅川击之铿然有声,在处州丽水城北一百二里冲真观中。



       追魂碑,亦称叶有道碑,又称叶国重碑,还称丁丁碑,全称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唐李邕撰文并行书。世传玄宗时,李邕为处州刺史。因以词翰名世,法善求邕为其祖有道先生国重作碑,邕从之。文成,并请书,弗许。一夕梦法善,请曰:向辱雄文,光贲泉壤,敢再求书。邕喜而为书,未竟,钟鸣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法善刻毕,持墨本往谢,邕惊曰:始以为梦,乃真耶!因法善求邕书,不可得,夜追其魂书之,俗谓之追魂碑。原碑在处州松阳永宁观。现有明刻拓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及故宫博物院。







       喷雪二字,摩崖阴刻,宋苏轼题,在处州云和县城东三公里处睦田村狮山狮乳泉井额上。相传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狮山普仁寺僧凿岩为井,井长 1米,宽1.4米,深0.3米,清泉从石缝中流出为乳白色,故名狮乳泉。


       孔子庙记,唐元和中刺史李蘩,建孔子庙;韩愈为之碑,杜牧书其隂碑,遭乱不存;宣和中知州黄葆光模刻于学,而碑隂犹阙。在处州府学。

       开悟之寺,大唐李邕书,在处州龙泉之荐福院。

       送行记,贞元中李铝为刺史朝士之赠行者二十三人石刻,今存。在处州府。

       隐难记,唐青田县尉杨光于作,言袁晁黄巢之乱,民避难于此获免者甚众,在处州丽水城北六十里之东岩大畧。

        好道庙碑。唐大中十年刺史叚成式作庙记,今存。在处州丽水城东十里。

        司马墓碑。干符二年,司马陈松卒葬于此,碑及铭记并任省公文。在处州丽水城西四十里期山下。




       夫子庙记,上元元年缙云县令李阳冰修文宣王庙,换夫子之容貌,増侍立之九人,其余六十二子图于屋壁。据阳冰记云:增侍立之九人,盖独顔回坐,而余九人为立像矣。在处州缙云县。




       天庆观铜钟铭,阳文正书,其中一区为阴刻。铭文中有款识、疏文、处州郡县文武职官及舍钱人姓名。 该钟双龙钮,钟形上小下大圆椎体,葵花口,钟身以凸棱线划分为十二区。青铜质,合模铸造而成。现藏于丽水市博物馆。





















城隍庙碑

  城隍庙碑,又称缙云县城隍庙记碑,唐乾元二年(759)刻,李阳冰于本县城隍祈雨,有应而后撰文并书。石碑上圆下方,高五尺三寸,广三尺五寸,篆书八行,每行十一字,末行九字,字体瘦长,字高不足三寸,宽二寸余。在处州缙云县城隍庙。

       宋宣和间,战乱四起,刀兵所及,原碑殘缺断裂,殆不可读。现存为宋宣和五年(1123)十月缙云县令吴延年取用民间纸本重新勒石刊刻,保存得颇为完整,惟题记下面立石人的官爵姓名缺蚀三字。碑中大部分字迹清晰可辩,只可惜右下角有五个字损毁较严重,右上角碑身有缺损,暂用铁箍加固。此碑置立于缙云县博物馆碑廊,其书瘦劲通神,中锋行笔,结体委婉自如,有翻刻本传世。

       碑之释文:城隍神,祀典无之,吴越有之。风俗水旱疾疫必祷焉。有唐乾元二年秋,七月不雨,八月既望,缙云县令李阳冰躬祷于神,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及期大雨,合境告足。具官与耆耋群吏,乃自西谷迁庙于山巅,以答神休。

       碑左侧楷书跋句云:唐乾元中李阳冰尝宰是邑,邑西山之巅有城隍祠,碑刻实所为记与篆也,阳冰以篆冠今古,而人争欲得之,昨缘寇攘殘缺断裂,殆不可读,偶得纸本于民间,遂命工重勒诸石,庶广其传,亦足以传之不朽也。大宋宣和五年岁次癸卯十月朔,承信郎就差权处州缙云县尉周明迪、功郎就差处州缙云县主簿费季文、将仕郎处州缙云县丞史良翰、文林郎就差处州缙云县令管句劝农公事吴延年立。




        编写于此:被万山之都、四塞之国的丽水市深深感染与影响;其丽水的处州文化及3573峰;市政所在莲都的莲溪文化及岩堰明山;龙泉的龙舟文化及宝剑青瓷;缙云的仙道文化与摩崖石刻;庆元的廊桥文化及香菇之乡;景宁的畲族文化及鹤溪八景;云和的经堂下及湖畔绿茶;青田的侨乡文化及石雕鼓词;松阳的古典文化及高腔戏曲;遂昌的好川文化及千佛山大佛等等。虽金石无声,但字文有音,其文字智慧,渗透着浓重的历史文化、地理优势、人文特色和区域经济的深切体验与发展共享。其丽水市深厚的文明沉淀,悠久的文字载录,丰富的文物遗存,多彩的文旅景区,乃是中国文化复兴与民族自信的活范本,非常值得在全国学习推广和运用执行。


       吉水王佐谨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复兴共同癸卯贰零贰叁年拾月叁拾壹日周二巳时朱思宇编撰于云南建水陶冶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